龙海区

龙海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九龙江出海口,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两镇成立龙文区,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含角美镇)。位于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厦门市接壤,南与漳浦县交界,西和漳州市区、南靖县、平和县毗邻,北与长泰县相接。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江东桥,台胞朝圣地——白礁慈济宫等名胜古迹。还有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

 【行政区划】 2013年末,龙海市辖12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辖角美镇、九湖镇、程溪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石码镇、海澄镇、东园镇、白水镇、浮宫镇、港尾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共239个村民委员会、34个社区居委会;下设370个居民小组(山后居小组未计)、2787个村民小组。另外,管辖双第华侨农场、程溪农场和九龙岭林场。

石码镇解放东社区,渔业社区,新华社区,九二零社区,解放北社区,解放南社区,解放西社区,紫云社区,桥口社区,紫光社区,人民西社区,港口社区,侨村,社区,高坑村,登第村,内社村,蔬菜村
海澄镇城内居委会,溪头居委会,大埕居委会,华阳居委会,山后村,豆巷村,玉枕村,屿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罗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内溪村,珠浦村,内楼村,河福村,上寮村,仓头村,前厝村,崎沟村,埭新村
角美镇共和街居委会,解放街居委会,石美街居委会,侨兴街居委会,团结居委会,东美居委会,下士居委会,坂美村,课堂村,沙州村,吴宅村,玉江村,流传村,恒仓村,埔尾村,杨厝村,蔡店村,沙坂村,石美村,南门村,埭头村,西边村,东山村,石厝村,社头村,龙田村,田里村,铺透村,龙江村,洪岱村,福井村,上房村,锦宅村,桥头村,鸿渐村,金山村,白礁村,东美村,内丁农场
白水镇白水居委会,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凤村,郊边村,楼埭村,金鳌村,井园村,山美村,庄林村,磁美村,山边村,下辽村,大下村,下田村
浮宫镇浮宫居委会,溪山村,山塘村,浮宫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头村,霞圳村,后宝村,丹宅村,美山村,际都村,霞兴村,八坑村,渔业村
程溪镇程溪居委会,白云村,下庄村,内云村,南坑村,后安村,顶叶村,下叶村,和山村,叶仑村,塔潭村,东马村,东楼村,粗坑村,上坪村,人家村,浮山村,东头村,官园村,洋奎村,奎坑村,浮山农场
港尾镇梅市居委会,汤头村,东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坛村,考后村,卓崎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屿村
九湖镇荔都居委会,琪塘村,岭兜村,九湖村,庵兜村,小梅溪村,大梅溪村,田中央村,洋坪村,蔡坂村,下庵村,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邹塘村,蔡坑村,衍后村,长福村,埔美山村,恒春村,马岭村,木棉村,林前村,田墘村,内寮农场
颜厝镇长边村,水头村,洪坂村,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宫村,田址村,东珊村,颜厝村,宅前村,上洋村,路边村,巧山村,庵前村,后垅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园中村,上溪村,长社农场
榜山镇龙江社区,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边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头村,园仔头村,榜山村,田边村,芦州村,平宁村,柯坑村,岭口村,梧浦村,长州村,岭口农场
紫泥镇紫泥村,溪墘村,下楼村,锦田村,世甲村,南书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内村,溪州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农场
东园镇东园居委会,东园村,南边村,东宝村,茶斜村,埭尾村,枫林村,新林村,过田村,凤山村,凤鸣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边村
东泗乡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东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岭村,西岭村,水浒村,清泉村,渐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隆教畲族乡海星居委会,白塘村,新厝村,红星村,关头村镇、海村,流会村,白坑村,黄坑村,径内村,新村
双第华侨农场双第华侨农场寨仔管区双第华侨农场侨星管区双第华侨农场洲仔管区双第华侨农场天城管区
九龙岭林场九龙岭林场村,虚拟生活区
程溪农场程溪农场村,虚拟生活区
良种场良种场村,虚拟生活区
苍坂农场苍坂农场村,虚拟生活区
林下林场林下林场村,虚拟生活区
角美工业开发区角美工业开发区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凌波居委会,大径居委会,店地居委会,白沙居委会,石坑居委会,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社区
东园开发区东园开发区
龙池开发区龙池开发区

【历史沿革】 南朝梁武帝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 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属南安郡。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龙溪县地属闽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闽州改为丰州,属丰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即陈祯明三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在今福州),废建安郡、南安郡,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龙溪县地直属泉州(驻地今天福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地属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州驻地今天福州:六年闽县升制为泉州都护府,龙溪县属之,不久丰州撤销并入泉州,州驻地今天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 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多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 716年(开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 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 786年(贞元二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晋江),龙溪县属泉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属漳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龙溪县属之。 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 贞元二年(786年)漳州迁治龙溪,龙溪县成为附廓。 886年(唐光启二年)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漳州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漳州为其治地,909年(闽国开平元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龙溪县属南州,清源军代管南州。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清源军代管漳州。 963年,清源军(下辖泉州、莆田、漳州)改名为平海军,陈洪进为节度使,同时管辖南州,漳州属平海军。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龙溪县属福建省漳州路。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和漳浦县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置海澄县。龙溪、海澄属漳州府。 清龙溪、海澄属漳州府。清朝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 民国元年福建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福建省西路道;3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龙溪、海澄属之。 民国14年废道,福建实行省、县二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省直辖。 民国21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龙溪县城),4月下旬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龙溪、海澄两县属之,至5月28日红军回师苏区时终止。 民国22年11月发生“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溪、海澄属龙汀省。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福建,龙溪、海澄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地初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龙溪、海澄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4月1日,龙溪、海澄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50年09月14日,又改为龙溪区,成立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设县级漳州市(今芗城区)。 1955年3月,改龙溪地区为龙溪专区,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1957年9月,漳浦县董浦、三美、山边3个乡划归海澄县。 1958年10月,同安县从晋江专区(管辖泉州大部、莆田)划出改隶于厦门,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1958年8月,海澄县海沧、新垵2乡划入 福建同安县,现在划属于厦门 海沧区。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龙溪、海澄合并为龙海县,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漳州市。 1967年6月,龙海县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4月27日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改属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3月,龙海县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改为龙海县人民政府,仍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龙海县属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市)。 1996年9月,析龙海市步文镇(除2个行政村,外)和郭坑镇置漳州市龙文区。 1998年末,全市总面积1115平方千米,总人口76.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9万人。辖12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石码镇、海澄镇、程溪镇、角美镇、白水填、浮官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共有19个居委会,、243个村委会。市政府驻石码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龙海市常住总人口816318人,其中:石码镇67689人、海澄镇77528人、角美镇127179人、白水镇45014人、浮宫镇52402人、程溪镇38953人、港尾镇58562人、九湖镇59507人、颜厝镇53376人、榜山镇83212人、紫泥镇57869人、东园镇39157人、东泗乡22596人、隆教畲族乡24768人、双第华侨农场3555人、角美工业开发区3221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1730人。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龙海市撤销石码镇设立石码街道的批复》(闽政文[2003]243号)同意撤销石码镇,设立石码街道,石码街道所辖行政区域及驻地与原石码镇所辖行政区域及驻地相同。区划调整后,龙海市辖1个街道、11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石码街道、海澄镇、程溪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地名由来:1960年由龙溪、海澄二县合并设置龙海县,设治石码镇。取两县首字为名。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南部临海。北部丘陵地带属戴云山脉的余脉,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带属博平岭的支脉。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狮头大山、后沟尾山、泰岗尾山等。境内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镇,海拔953.6米;最低点为港尾浯屿岛以东的九节礁中间,海拔-47米。 龙海市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0℃(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8℃,最大日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长期年平均365天(全年),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8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最多达170天(1975年),最少为100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精选留言

漳州龙海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