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

武冈古称都梁,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阳市西部中心,现辖14个乡镇、4个街道,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总人口84.5万。2007年4月省政府批复的《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把武冈明确定位为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2011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武冈位于东经110°25'26"~111°01'58"与北纬25°32'42"~27'02"之间,其东南西北依次与邵阳县、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洞口县、隆回县交界。武冈地处资水上游、雪峰山麓,是邵阳市西南五县之间的中心地域,素有黔巫要地和湘西南重镇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历史地位为武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境域地形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北向敞口,大体呈南高北低倾斜地势。

境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丘、岗、平、水俱全。地貌成因分构造、侵蚀(溶蚀)和堆积地貌等。

山脉河流

境内山脉连绵起伏,溪河交错。有中山56座,面积为131.16平方公里;中低山81座,面积323.17平方公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428座;有资水水系和夫夷水水系,大小河流150条,迳流总量24.72亿立方米,其中资水干流流量23.46亿立方米。

云山云山海拔1372.5米,系南岭山脉北缘,位于市境南部,整个山系由紫云峰、九龟山、九龙岭、周家岭及相邻的照面山(海拔1409.5米)、泥塘(871米)、白火石(1166米)、倒叶冲(1262米)等28座中山组成,面积64.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7%。

雪峰山余脉雪峰山脉由市境西部洞口县泡洞冲入境,向西南边境延伸,由海拔1357米的天尊山、1320米的寡婆岭、1321米的黄茅岭、1173米的七步石、1029米的麻子大山、1301米的王虫寨、1258米的王寨子、1144米的黄岩岭、1173米的天明山等28座中山组成,面积72.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71%。

资水资水发源于城步县北部青界山黄马界,经城步县牛市桥流入市境,贯穿境域中部,于马坪乡田塘村流入洞口县。境内流长64.5公里,流域面积1087.97平方公里。资水在市境有一级支流6条:玉溪、龙溪河、蓼水、龙江、踏水、德江水;二级支流18条:源头水、石浦江、清溪水、小水江、渠水、白塘水、朱溪水、若水、连水、冷水、漠溪、荆竹水、花桥水、金龙水、萧家水、双江水、黄塘水、大塘水。

夫夷水夫夷水在市境有一级支流1条,即冻江(亦称大水江和杨木江);二级支流3条:双江水、秦桥水、堑沅水。

境域资源

土地资源全市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154896公顷)。其中耕地36822公顷,占总面积的23.77%;林地49333公顷,占31%;水域面积11133公顷,占7.19%;牧草地21133公顷,占13.64%;道路占8760公顷,占5.66%;宅基地12006公顷,占7.7%;其它地15709公顷,占10%。土地成土母质多样,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紫色砂页岩、花岗岩等。经测定,全市土壤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39个土属、100个土种。

水资源境内有溪河150条,总流量24.7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543.0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市境内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地下水含量丰富。按照含水岩组分两大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资水水系流域,面积172.85平方公里,涌水量277.26万升/日。该类水埋藏较浅,易于开发。碎屑岩、变质岩裂隙水和碳酸岩溶水,主要分布于中山、中低山和丘陵地带,总含量为4亿立方米,占全市地下水总储量的90%,且开发价值高。

矿产资源境内矿藏以煤为主,铁、锰、铅、锌、砂金、磷、锑、硫、铁、白钨、滑石、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云石、石英、陶土等有一定储量。其中含煤面积400平方公里,储量6324万吨,主要分布于文坪镇、秦桥乡、邓家铺镇和稠树塘镇等地;铁矿总储量3200多万吨,分布在安乐乡、邓家铺镇、双牌乡等地。

植物资源境域查明有陆生植物218科、485属、1168种,其中树木92科、508种;水生植物主要有浮叶、根子菜、菹草等草类和角类藻植物。按用途分,有用材林植物、油料和水果植物、药用植物、饲料与绿肥植物、观赏植物等。境内森林分布:杉木林集中在天尊山、云山、照面山、刘家岭、柳山、黄金寨、朱溪寨、马背岭、扶峰山等中低山区;马尾松分布在全市各地,以低山丘陵地较多;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中山沟谷处。森林面积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79%。其中公益林占39%,商品林占53%。

动物资源境内动物种类繁多,野生哺乳类主要有刺猬、穿山甲、兔、豪猪、狐貉、狼、黄鼠狼、大灵猫、野猪等,鸟类有小杜鹃、斑鸠、鸬、鹭、野鸭、田雉、鹤、夜鹰、翠鸟、啄木鸟、云雀、燕、黄鹂、八哥、画眉、山雀、麻雀等,爬行类有乌龟、鳖、蜥、壁虎和蛇类等,两栖动物有肥螈、蟾蜍及蛙类等,鱼类有鲤鱼、草鱼、鲢鱼、鳊鱼、鲴鱼、蟾铍鱼、鳅鱼、鳝鱼等,家畜有猪、牛、羊、马、狗、兔等,家禽有鸡、鸭、鹅、鸽、鹌鹑等。

气候灾异

武冈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冬季常处于变化性大陆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阴雨天多,常出现雨雪冰霜天气,气候湿冷。夏季和初秋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温高湿小。春季和晚秋是冷暖两种气团相互交替的过渡季节,阴湿多雨,气温升降剧烈,天气多变。

日照境内日照年平均时数为1500小时左右。一年中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季比春季多。最低出现在2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为50小时左右;最高在7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35小时左右。

温度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一年中最热月为7月,最高气温39℃左右;最冷月为1月,最低气温-8℃左右。年平均地面温度19℃左右,极高温度72.8℃,极低温度-15.6℃。地下10~20厘米深处年平均19℃左右。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一年中月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月平均降水量48毫米左右;最多的是5月,月平均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从冬到夏,降水量不断增加,4~6月为雨季;6月以后,降水量波动减少;7~9月降水量较少。

降雪冬季寒潮入侵时可出现降雪,多数年份雪量小。年平均初雪日是12月中旬,最早出现在11月中旬,最迟在元月下旬。

湿度境内最大绝对湿度为37毫巴,最小为22毫巴。相对湿度为81%左右。月平均最大是3月,为85%左右;最小是1月,为77%左右。

干旱境区干旱比较频繁,有10年一大旱3年两小旱的说法。清乾隆五十年(1785)至宣统三年(1911)的126年中,出现90天以上的特大干旱3年。民国时期38年中出现5年大干旱。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大旱出现9年:1953年连续干旱85天,1954年连续干旱94天,1956年夏秋连旱140多天,1957年夏秋连旱101天,1962年10月至1963年9月历时310天没有下过透雨,1985年连续干旱126天,1988年连续干旱105天,2003年出现夏秋冬连旱。

洪涝清乾隆十四年(1749)至宣统三年的161年中,发生洪涝灾害13次。民国时期38年中发生洪灾6次。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有16年出现洪涝灾害。

风灾与冰雹境区雷雨大风及冰雹多数年份呈间歇性出现,少数年份年发数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大雷雨风暴130多次,年平均3次左右,最多一年有9次。其中冰雹在25年中出现50多次。

冰冻境内多数年份有冰冻。新中国成立60年中出现冰冻有40多年。较严重的冰冻时间是1964年2月17~26日、1974年1月25~31日、1976年12月~1977年2月、1982年2月上旬、1996年2月17~20日,最严重的冰冻时间是2008年1月12日至2月中旬,时间长达30余天。

低温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低温有春寒(又称倒春寒)、五月低温和寒露风,境内常年出现。

武冈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汉高祖“令天下县邑城”开始,武冈先后封候立郡、设府置州,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期间,公元124年,汉武帝刘彻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敬侯,置都梁侯国。公元1423年,朱元璋第18子朱楩在武冈封“岷王”,建王府,传袭14代,历时272年。民国2年设武冈县,1994年2月撤县设市,同年7月被定为革命老区。武冈文化灿烂。屈原、陶侃、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文天祥等众多名家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武冈卤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云山胜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久负盛名。武冈物产丰富。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茶叶基地、湖南省瘦肉型猪基地、辣椒基地和养鹅“丰收计划重点县(市)”。武冈铜鹅乃世之名鹅,是“湖南三宝”之一;武冈卤菜历为皇家贡品,2007年武冈被命为“中国卤菜之都”;武冈无病毒脐橙连获农博会金奖,被中联部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武冈旅游独特。这里有“六九福地”、“楚南胜境”之称的国家森林公园—云山,“法相洞天”法相岩,“湖南百景”之一的中山堂和“盖天下”之称的古城墙;有“绝似青云一支笔”的凌云塔,文天祥赞颂“都梁称伟岸”的文庙大成殿;还有始建于康熙年代,楹联荟萃的浪石古民居,纪念屈原的渔父亭和屈子庙,“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的“武陵春色”武陵井。特别是武冈古城格局保存完整,布局相对集中,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历史文化城市之一。2012年武冈古城保护暨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将与湘西凤凰以两种各具特色“古城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湘西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冈区位优越。位于“湘、桂、黔”交界之地,地处邵阳、怀化、永州、桂林4市交汇中心,素有“三省通衢、黔巫要地”之美称,历为湘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道G241、G256纵贯全境,随着洞兴高速、武靖高速的通车,武冈机场的通航营业,武冈的交通区位已得到明显改善。武冈商贸繁荣。已成为邵阳市西部地区乃至湘、桂、黔边境地区重要物资集散地。

行政区划
辕门口街道 鳌山社区,石牌坊社区,旱西门社区,水云社区,玉龙社区,法相岩社区,梯云社区,园艺场社区,玉龙村,洞庭村,兴隆村,南塔村,东山村,资南村,资云村,翠云村,三堂院村,水平村,古山村,落子铺村,革新村,长界岭村
迎春亭街道 水西门社区,王城社区,竹山社区,大炮台社区,迎春社区,普岭社区,陶侃社区,花塔社区,东塔社区,新东村,庆丰村,丰仁村,富田村,新光村
邓元泰镇 邓元泰居委会,小水江村,丰坪村,许家村,磨石村,踏岭村,凤溪村,山岚村,天心桥村,蔡家塘村,潘家所村,赤塘村,渡头桥村,周塘村,清水村,新华村,资源村,黄木井村,渔塘村,六坪村,绿洲村,合家村,华塘村,石盘村,沙洲村,木瓜桥村,浪石铺村,红石村,新竹村,清溪村,石山头村,山口村,论道村,江塘村,雪峰村,鸭子塘村,中山村,板塘村,圳源村,黄茅村,马梓村,陶家榜村,龙家桥村
湾头桥镇 湾头桥居委会,光远村,八合村,黎明村,城口村,京堂村,长友村,大桥村,管联村,朝阳村,龙泉村,东元村,龙桥村,合龙村,石枧村,东洲村,同富村,铜湾村,山青村,六岭村,白洋坪村,八角村,泻油村,双合村,傅家村,四清村,四郎村,石覃村,永丰村,牮楼村,大垅村,南桥村,龙门村,大山脚村,石田村,栗塘冲村,泉塘村,斜塘村,石丰村,义夫村,高家铺村,六家村,吉龙村,白路村,坪山村,芭蕉村,庾家桥村,红叶村,桂花村
文坪镇 岩头岭居委会,宏顺村,高塘村,石井村,横江村,双江口村,南岳桥村,邓家冲村,侯家村,石冲村,林峰村,飞山村,三水口村,罗家榜村,田中村,拥护村,黄泥坳村,正坪村,半岭村,火云村,中心村,新联村,联盟村,川坪村,花园村,三联村,拥坪村
荆竹铺镇 荆竹铺居委会,公堂村,九塘村,钟窑庙村,岐岭村,陡山渡村,回马村,武东村,西禅村,西塘村,六兴村,永光村,脚船村,金莲村,七里村,双清村,三元村,光荣村,金虎村,漠溪村,燕冲村,紫山村,荆江村,曹岭村,谢必村,同兴村,桐木村,石山村
稠树塘镇 稠树塘居委会,杨柳村,金华村,功德村,干冲村,木塘村,田园村,办塘村,岩冲村,薛家冲村,丫叉村,小水村,凉山村,烟塘村,桂竹村,石板村,定富村,苏龙村,万福村,甘田村,仙神村,独石村,羊岩村,龙形村,陆家坪村,飘坪村,枧头村,花塘村,新铺村,田中垅村,井坪村,小庄村,法新村
邓家铺镇 邓家铺居委会,新桥村,东风村,扶峰村,黄塘村,杨柳院村,城里冲村,凤凰村,东旗村,聚宝村,黄竹村,卧龙村,石桥村,龙伏村,杨柳冲村,金盘村,大田湾村,杨龙村,南田村,柏树桥村,大龙村,白羊村,井龙村,其林村,双龙村,名利村,白水村,托里村,杨木村,新平村,新建村,双桥村,岩口村,潭头村,瓜界村,柴山村
龙溪镇 龙溪铺居委会,石路村,王家桥村,石洪村,同心村,柳荫村,龙云村,龙目村,塘田村,龙田桥村,大坪村,龙江村,明塘村,连山村,双石村,罗岚桥村,南山村,白茶村,凤凰桥村,大塘村,塘袁村,盐井村,斗山村,歧塘村
司马冲镇 司马冲居委会,大园村,坪江村,高枧村,元丰村,下抄村,抄江村,长抄村,东塘村,田心村,古底村,氽水村,正冲村,夏家塘村,江姐村,勒石村,五星村,新安村,山背村,洽义村,麻藤村,杨梅村
龙田乡 得胜村,西安村,马安村,罗伟村,龙井村,桃花村,新和村,保元村,里仁村,玉屏村,太平村,永享村,长岭村,长塘村,万全村,石巷村,枧道村,龙田村
头堂乡 七里桥村,金明村,石头坪村,托坪村,江口村,双峰村,小山村,地母庵村,月半村,青山村,荷花村,龙岩村,永兴村,荷塘村,栗塘村,同保村,栏马村,石羊村,二堂村,曹旗村,双乐村,水乐村,老屋村,黄沙冲村,白竹山村,白溪村,景福亭村,玄羊村,黄头村,高船村,大井村
安乐乡 春光村,红星村,双圳村,长冲村,塘富村,紫田村,安乐村,独山村,郑家坪村,高桥村,新泽村,双石桥村,田庄村,德江村,东庄村,五桂村,清水亭村
大甸乡 尖山村,青龙村,大甸村,茶园村,匡家桥村,分界村,湾里村,小温村,栗山园村,外古村,小铺村,陶田村,山底村,枫木村,红联村,船田村,纸槽村,内古村,木瓜界村
马坪乡 田塘村,青松村,石塘村,长源村,金星村,参塘村,万山村,劳背村,长石村,铜盆村,金龙村,火马村,白羊坳村,罗园村,宝花村,转龙村,石地村,陈龙村,东冲村,滨江村,富山村,龙局村,双江村,南青村,大团村,大水村
晏田乡 蕉林村,何家冲村,三井村,合心村,荷花井村,黄坡村,大路坪村,汽水岩村,青山亭村,歧冈村,大胜村,姚家冲村,向东村,八角庙村,石云村,天堂村,大坪冲村,竹坪村,双宅村,白田村,扶塘村,梅树村,天龙庵村,石门村
秦桥乡 古枧村,潮水村,小冲村,青云村,秦桥村,石竹村,柳山村,千秋村,高原村,同会村,华口村,杉木村,鹅眉村,新民村,新春村,创新村,板桥村,黄沙村
水浸坪乡 永红村,隆兴村,小田村,峦山村,红朱村,石林村,三江村,桐木铺村,仁堂村,双虎村,水浸坪村,花桥村,贺东村,高霞村,大山村,黄菜村,德胜村,新凤村,金凤村,天鹅村,井塘村,白云村,竹山村,澄山村
双牌乡 长托塘村,众乐村,云雾村,浩山村,青和村,双凤村,米山村,太源村,浪石村,白地村,白竹村,四龙村,田中间村,马形村,龙从村,罗家山村,油岭村,滔溪村,双岭村,钟桥村,大坝村,满背村,栗山村,双牌村,三塘村,天龙村,八角亭村,宝山村,金盆村,新龙村

据1981年《湖南省志》载:“长沙近郊出土有西汉‘武冈长印’石印一枚。汉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由此印证,武冈自西汉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建制史。

武冈曾名都梁。《元和郡县志》云:“武冈西二十里有都梁山,北五里有同保山,即武冈山。”郦道元《水经注》曰:“县左右二岗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查看原作,阅读更多)后汉伐五溪蛮(又称武陵蛮。‘蛮’是统治者对当地百姓的鄙称――编者注),蛮保此岗,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接着又曰:“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查看原作,阅读更多)其中悉生兰草(查看原作,阅读更多)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这就是武冈(都梁)名称的由来。

  历代建制

  西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置武冈县,隶属长沙郡。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侯,侯址设今城郊七里桥,世袭历时131年。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武冈县为都梁县,隶属零陵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复名武冈县,隶属昭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将原武冈县析置武冈、都梁、建兴三县,隶属荆州邵陵郡。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封王导为武冈侯。

  东晋至隋朝末年,武冈县相继改名为武刚县、武强县、武攸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复名武冈县,治所在今城步县,隶属邵州;宋初,武冈县治所迁今武冈城。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升武冈县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宁、临刚(后改新宁)三县,隶属荆州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置武冈安抚司,次年改为武冈路总管府,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隶属湖南道。

  明洪武元年(1368)改武冈路为武冈府,领属不变。

  洪武九年(1376)改武冈府为武冈州,辖新宁县,属宝庆府。

  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从云南改封武冈州城,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32年。

  清顺治四年(1671)四月,南明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后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王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

  民国元年(1912),武冈知州公署改为武冈州行政厅;民国二年九月,武冈州改为武冈县,隶属湘江道,后废道直属湖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武冈县隶属邵阳专员公署。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

  区划变化

  明代,武冈划9乡31里。

  清嘉庆年间,将31里分东南西北4路、4坊、9乡、120团、17村;清康熙九年至三十四年(1661~1695),武冈州编为9乡、2厢、28里、26都。康熙三十五年,废厢、都名称,设乡、里、团(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冈州为9乡、31里、152个团村、20个瑶团、13个瑶峒。

  民国2年废9乡31里,置9区37乡(镇);民国27年7月废区并乡,划为37乡(镇)、283保、4506甲。

  1949年11月,武冈划为6个区37个乡(镇),其时疆域面积为5226平方公里。

  1952年初,析出洞口县后,武冈县行政区划调整为8区(镇)79乡;随后缩小区、乡规模,改划为12区(镇)333乡(包括城关镇6个街道未动)。

  1956年6月,在划出部分地区分别归新宁县和隆回县管辖后,根据上级撤区并乡指示,将境内154个乡合并为29个乡,城关镇6个居民委员会划作18个居委会。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区划为10个人民公社、114个生产大队(含城关镇7个)。10个人民公社是:红旗(头堂上)、火箭(邓元泰)、和平(龙田)、先锋(湾头桥)、超美(歧塘铺)、跃进(荆竹铺)、卫星(杨柳井)、东风(邓家铺)、大胜(大胜场)、前进(县城)。

  1961年3月,恢复区建制,将10个公社划为7个区和武城公社(区级)及30个农村公社。

  1969年春,撤区并社,全县为29个公社;12月恢复区和部分公社,全县有7区1镇32个公社。

  1984年4月,全县32个公社改为32个乡,487个大队改为487个村。

  1995年撤区并乡(镇),将原7区1城镇32乡(镇)撤并为17个乡(镇)和4个办事处,其中保留龙田、大甸、秦桥3个乡和龙溪乡(后改镇)的行政区划不变;其余28个乡(镇)合并设立13个乡(镇)――江塘乡、城西乡与邓元泰镇合并设立邓元泰镇,南桥乡、泉塘乡与湾头镇合并设立湾头桥镇,石羊乡、新东乡合并设立头堂乡,独山乡与法相岩乡的塘富、双圳、紫田、红星、春光等5个村合并设立安乐乡,安心观镇、文坪镇合并设立文坪镇,勒石乡与双田乡合并设立司马冲乡(后改镇),朱溪乡与荆竹铺镇合并设立荆竹铺镇,田家渡乡与马坪乡合并设立马坪乡,梅树乡与晏田乡合并设立晏田乡,法新乡与稠树塘镇合并设立稠树塘镇,天鹅乡与水浸坪乡合并设立水浸坪乡,双桥乡与邓家铺合并设立邓家铺镇,龙从乡与米山乡合并设立双牌乡;1994年撤销原城关镇,决定在市区设立法相岩、水西门、迎春亭、辕门口4个街道,实际设立迎春亭、辕门口两个街道,2010年设立法相岩、水西门两个街道。

  2010年,全市总面积为1549平方公里,疆域东西极宽60.8公里,南北极长54.43公里;辖8个镇、9个乡、4个街道,下辖480个村、5个居委会和16个社区。

         2016年,武冈市合并后建制村287个、农村居委会12个,城市社区16个。全市“二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138个,“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22个,“四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1个;有4个村进行了拆分合并(邓元泰镇“丰坪”“渔塘”“华塘”“合家”进行了拆分合并)。有3个建制村(长界岭、玉龙、庆丰)并入了城市社区。



乡镇街道 合并前村名 居委会 并村后村名 新村部选址
法相岩 兴隆村 兴隆村 原兴隆村部
东山村
玉龙社区 玉龙社区 原玉龙社区
玉龙村
长界岭
紫甸村 紫甸村 原紫甸村部
塘富村
清水亭 清水亭村 原清水亭村部
五桂村
田庄村 双田村 原田庄村部
双石桥
德江村 德江村 原德江村部
东庄村
安乐村 长安村 选址重建
长冲村
双圳村 红星村 原双圳村部
红星村
南塔村 南塔村
洞庭村 洞庭村
新泽村 新泽村
高桥村 高桥村
郑家坪 郑家坪村
春光村 春光村
独山村 独山村
法相岩社区 法相岩社区
梯云社区 梯云社区
湾头桥镇 高家铺 大湾桥村 原义夫村部
义夫村
六家村 六家铺村 原吉龙村部
吉龙村
城口村 城口村 原城口村部
京堂村
大桥村 青龙村 原大桥村部
联合村
铜湾村 铜湾村 原铜湾村部
六岭村
大山脚 幸福村 原龙门村部
龙门村
桂花村 桂林村 原桂花村部
红叶村
庾家桥 芭蕉村 原庾家桥部
芭蕉村
东洲村 石枧村 原东洲村部
石枧村
石田村 石栗村 原石田村部
栗塘冲
坪山村 坪山村 原坪山村部
白露村
南桥村 南桥村 原大垅村部
大垅村
四清村 世富村 原四清村部
傅家村
双合村 泻油村 原泻油村部
泻油村
同富村 湾头桥居委会 原湾头桥居委会
湾头桥居委会
合龙村
白洋坪 八一村 原白洋坪村部
八角村
东元村 龙桥村 原东元村部
龙桥村
永丰村 永丰村 原永丰村部
牮楼村
四郎村
石丰村 泉塘村 原泉塘村部
斜塘村
泉塘村
光远村 光远村
八合村 八合村
黎明村 黎明村
长友村 长友村
朝阳村 朝阳村
龙泉村 龙泉村
山青村 山青村
石覃村 石覃村
大甸镇 尖山 尖山村 原尖山村部
湾里
茶园
陶田 陶田村 选址重建
纸槽
枫木 枫木村 原枫木小学
船田
小温 立新村 原立新小学
匡家桥
外古 古凼村 原古凼小学
内古
栗山园 栗山园村 原栗山小学
分界
大甸居委会 大甸居委会
山底 山底村
红联 红联村
青龙 青龙村
小铺 小铺村
木瓜 木瓜村
水浸坪乡 金凤村 天鹅村 原金凤村部
天鹅村
石林村 石林村 原石林村部
三江村
桐木村 双虎村 原桐木村部
双虎村
隆兴村 隆兴村 原隆兴村部
小田村
花桥村 水浸坪村 原水浸坪村部
水浸坪村
峦山村 峦山村 原红硃村部
红硃村
井塘村 白云村 原竹山村部
竹山村
白云村
大山村 大山村 原大山村部
澄山村
德胜村 德胜村
新凤村 新凤村
永红村 永红村
仁堂村 仁堂村
贺东村 贺东村
黄菜村 黄菜村
高霞村 高霞村
马坪乡 田塘 田塘村 原田塘村部
青松
石塘 团圆村 原长源村部
长源
铜盆 铜盆村 原铜盆村部
金龙
东冲 滨江村 原滨江村部
滨江
双江 双江村 原双江村部
南青
龙局 龙富村 原富山村部
富山
大团 大团村 原大团村部
大水
万山 万山村 原万山村部
参塘
罗园 白羊村 原白羊村部
白羊
火马 保花村 原保花村部
保花
劳背 劳背村
转龙 转龙村
石地 石地村
陈龙 陈龙村
金星 金星村
长石 长石村
双牌镇 长托塘 长乐村 原长托塘村部
众乐村
钟桥村 钟桥村 原钟桥村部
滔溪村
龙从村 龙从村 原新龙村部
新龙村
白竹村 白竹村 原白竹村部
白地村
清和居委会 清和居委会 原双凤村部
双凤村
双牌居委会 双牌居委会 原双牌居委会
天龙村
八角亭
栗山居委会 栗山居委会 原栗山居委会
三塘村
浩山村 浩山村 原浩山村部
云务村
田中间 四龙村 原田中村部
四龙村
油岭村 油岭村 原油岭村部
罗家村
金盆村 金盆村
双岭村 双岭村
太源村 太源村
米山村 米山村
满背村 满背村
宝山村 宝山村
浪石村 浪石村
马形村 马形村
大坝村 大坝村
司马冲镇 氽水村 田心村 原田心村部
田心村
东塘村 东古村 原东塘村部
古底村
抄江村 双元村 原抄江村部
元丰村
勒石居委会 司马冲居委会 原勒石居委会
夏家塘
新安村 山新村 原新安村部
山背村
杨梅村 麻藤村 两个村可能要保留
麻藤村
高枧村 江背岭村 原坪江村部
大园村
坪江村
江姐村 江姐村
冾义村 冾义村 合到司马冲居委会去
正冲村 正冲村
长抄村 长抄村
下抄村 下抄村
五星村 五星村
秦桥镇 古枧村 潮水村 选址重建
潮水村
青云村 秦桥村 选址重建
秦桥村
石竹村 柳石新村 柳山村小旁边重建
柳山村
高原村 东路村 在高原与同会交界处重建
同会村
华口村 华口村 选址重建
杉木村
新民村 立新村 原新民村部
创新村
小冲村 小冲村
鹅眉村 鹅眉村
新春村 新春村
板桥村 板桥村
黄沙居委会 黄沙居委会
千秋村 千秋村
龙溪镇 盐井村 盐井村 原盐井村部
塘袁村
双石村 双明村 原双石村部
明塘村
歧塘村 歧塘村 原歧塘村部
斗山村
凤凰桥 龙丰村 另行选址
白茶村
龙云村 龙云村 原龙云村部
龙目村
柳荫村 同心村 原柳荫村部
同心村
石路村 石路村 原王家桥村部
王家桥
大坪村 曹家塘村 原大坪村部
龙江村
塘田村 塘田村 原塘田村部
龙田桥
龙溪铺居委会 龙溪铺居委会
连山村 连山村
罗岚桥 罗岚桥村
南山村 南山村
石洪村 石洪村
大塘村 大塘村
迎春亭 金明 金明村 原金明村部
石头坪
托坪 托坪村 原江口村部
江口
双峰 双峰村 原小山村部
小山
曹旗 曹旗村 计划重建
二堂
石羊 石羊村 原石羊村部
拦马
景福亭 福溪村 原景福亭村部
白溪
黄沙冲 黄沙冲村 计划重建
老屋
水乐 水乐村 原双乐村部
双乐
黄头 高船岭村 原高船村部
高船
大井
青山 青山村 原青山村部
荷花
龙岩 太平村 计划重建
月半
永兴 荷塘村 计划重建
荷塘
丰仁村 丰仁村
新东村 新东村
七里桥 七里桥村
玄羊 玄羊村
白竹山 白竹山村
地母庵 地母庵村
栗塘 栗塘村
同保村 同保村
王城社区 王城社区
东塔社区 东塔社区
花塔社区 花塔社区
迎春社区 迎春社区
辕门口 资云村 城南村 拟在翠云村云兴路选址重建
翠云村
水平村
三堂院
落子铺 落子铺村
资南村 资南村
古山村 古山村
革新村 革新村
鳌山社区 鳌山社区
旱西门社区 旱西门社区
石牌坊社区 石牌坊社区
水云社区 水云社区
文坪镇 新联 遐富村 原新联村部
联盟
拥坪 安心观村 原拥坪村部
拥护
花园 幸福村 原川坪村部
川坪
石井 尖峰村 原石井村部
高塘
飞山 飞石村 原飞山村部
石冲
罗家榜 罗宏村 原宏顺村部
宏顺
三水口 三林村 原三水口村部
林峰
正坪 双龙兴村 原中心村部
中心
半岭
南岳桥 孔家团村 原南岳桥村部
邓家冲
侯家冲
田中 田中村
火云 火云村
三联 三联村
黄泥坳 黄泥坳村
双江口 双江口村
横江 横江村
晏田乡 三井村 三井村 原三井村部
何家冲
荷花井 荷花村 原大路坪村部
大路坪
汽水岩 青山亭村 原青山亭村部
青山亭
大胜村 大胜村 原大胜村部
岐岗村
姚家冲 八角庙村 原八角庙村部
八角庙
白田村 梅树田村 原白田村部
梅树村
竹坪村 竹坪村 原竹坪村部
双宅村
天堂村 坪山寨村 原天堂村部
石云村
天龙庵 石门村 原石门村部
石门村
向东村 向东村
合心村 合心村
蕉林村 蕉林村
黄坡村 黄坡村
大坪冲 大坪冲村
扶塘村 扶塘村
水西门 石巷村 枧道村 原石巷村部
枧道村
龙田村 龙田村 原西安村部
西安村
永享村 永太村 原太平村部
太平村
长岭村 塘岭村 原长岭村部
长塘村
保元村 桃花村 原桃花村部
桃花村
龙井村 罗伟村 原罗伟村部
罗伟村
普岭社区 普岭社区 原普岭社区
庆丰村
新光村 新光村
富田村 富田村
万全村 万全村
马安村 马安村
得胜村 得胜村
玉屏村 玉屏村
里仁村 里仁村
新和村 新和村
陶侃社区 陶侃社区
大炮台社区 大炮台社区
竹山社区 竹山社区
水西门社区 水西门社区
邓元泰镇 绿洲居委会 绿洲居委会 原绿洲居委会
渔塘村部分小组
华塘村部分小组
合家村部分小组
渡头桥 渡头桥村 原小水村部
小水江
丰坪村部分小组 丰坪村 原丰坪村部
许家村
凤溪村 凤溪村 原凤溪村部
丰坪村部分小组
华塘村部分小组 华塘村 原华塘村部
石盘村
江塘村 江塘村 原江塘村部
雪峰村
红石村 浪石铺村 原浪石铺村部
浪石铺
龙桥家 农家桥村 原农家桥村部
陶家塝
合家村部分小组
清水村 清水村 原新华村部
新华村
新竹村 清溪村 原新竹村部
清溪村
石山头 山口村 原山口村部
山口村
磨石村 踏岭村 原踏岭村部
踏岭村
天心桥 天心桥村 原天心桥村部
潘家村
六坪村 渔塘村 原渔塘村部
渔塘村部分小组
板塘村 圳源村 原板塘村部
圳源村
中山村 中山村 原中山村部
鸭子塘
资源村 资源村 原资源村部
黄木井
沙洲村 沙洲村
黄茅村 黄茅村
山岚村 山岚村
赤塘村 赤塘村
蔡家塘 蔡家塘村
木瓜桥 木瓜桥村
马梓村 马梓村
周塘村 周塘村
伦道村 伦道村
荆竹铺镇 平原居委会 平原居委会 原平原居委会
燕冲
紫山
漠溪 漠溪村 原金虎村部
金虎
同兴 三合村 原谢必村部
谢必
石山
桐木 桐木村 原桐木村部
曹岭
三元 三元桥村 原三元村部
双清
光荣 光荣村 原金莲村部
金莲
永光 永光村 原脚船村部
脚船
西禅 西塘村 原六升村部
六升
西塘
武东 武东村
回马 回马村
荆江 荆江村
七里 七里村
公堂 公堂村
九塘 九塘村
钟窑 钟窑村
岐岭 岐岭村
陡山 陡山村
邓家铺镇 瓜界村 三和村 原瓜界村部
柴山村
潭头村
城里冲 安家村 原杨柳院村部
杨柳院
凤凰村
白羊村 小康村 原井龙村部
井龙村
其林村
名利村 名利村 原名利村部
双龙村
托里村 白水村 原白水村部
新坪村
白水村
龙伏村 石龙兴村 原龙伏村部
石桥村
永兴村
新桥村 新风村 原东风村部
东风村
柏树桥 大塘新村 原柏树桥村部
大龙村
双桥村 双桥村
杨木村 杨木村
邓家铺居委会 邓家铺居委会
大田村 大田村
金盘村 金盘村
岩口村 岩口村
卧龙村 卧龙村
杨龙村 杨龙村
黄塘村 黄塘村
兰田村 兰田村
东旗村 东旗村
新建村 新建村
黄竹村 黄竹村
扶峰村 扶峰村
聚宝村 聚宝村
稠树塘镇 石板村 大山村 原石板村部
定富村
杨柳村 杨柳村 原杨柳村部
金华村
稠树塘居委会 稠树塘居委会 原稠树塘居委会
薛家冲
办塘村
木塘村 田塘村 原田源村部
田源村
田中垅 田中村 原田中垅村部
井坪村
法新村 法新村 原法新村部
小庄村
花塘村 新铺村 原新铺村部
新铺村
龙形村 龙田村 原龙形村部
羊岩村
仙神村 甘田村 原甘田村部
甘田村
独石村
雅槎村 雅槎村 原雅槎村部
岩冲村
桂竹村 桂竹村
烟塘村 烟塘村
小水村 小水村
凉山村 凉山村
枧头村 枧头村
苏龙村 苏龙村
功德村 功德村
飘坪村 飘坪村
陆坪村 陆坪村
万福村 万福村
甘冲村 甘冲村

散布在武冈地区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民间艺术之花,形式多样,风采各别,在群众中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群众喜闻乐见。

  歌调、音乐

  1、“平腔山歌”:全县流行,通俗易懂,易学易唱,声调清晰开朗,婉转幽雅,有独唱、对唱。也有不少反映追求男女正当爱情或谴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2、“开荒锣鼓歌”:又叫生产歌,约在清光绪年间来自新化,流行在武冈部分地区,音调高亢,也可说是高腔山歌,由一人身挂锣鼓敲击,边打边唱,众人帮腔,时候不同,唱词各异。

  3、“民歌”:较流行,音调较低沉压抑、悲愤,大都出自妇女,有“童养媳歌”、“妈妈磨媳”、“嫂嫂磨姑浪”、“娘送女”、“出嫁歌”。也有男唱的“长工歌”、“挖煤歌”等。

  4、“风俗音乐”、“朝香歌”,又叫拜香歌,流行市部分地区,每当七八月之间,集队化妆赴“南岳”朝香,九月间,大都上“云山”朝拜,且行且唱的叫“行香歌”,边唱边拜的叫“拜香歌”。有的还在途中踩“八卦图”,音调有高有低,拖腔,似婉转黄鹂。

  5、“民间乐器”:喜庆婚丧,有唢呐狂奏的,一支叫单鸣响,二支的喊双鸣响。有伴打击乐器合奏的,极热闹。

  6、“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中集中齐心合力的号歌。一唱众和,音强有力,既鼓舞劳动热情,又歌颂吉祥,分别有“打桩号子”、“上梁号子”。

  民间舞蹈

  “耍马灯”。是一种热闹雄壮的民舞,化妆穆桂英挂帅、杨宗保为先行,率焦赞、孟良、五郎、六郎、八姐、九妹等杨家将、刀枪剑戟、战鼓齐鸣、马随旗舞、马嘶人号,显现杨家将英雄豪迈、杀敌爱国的气概。1985年收集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

  “舞狮”:城乡都有,狮勇人健、机智灵活,有一人纵跳逗狮的,也有化妆旁狮戏舞的,耍高空,耍平地,舞姿多样。加之舞耙弄棍,挥拳耍刀,极健康

  其它还有“蚌壳舞”、“洒扇舞”、“纸船舞”、“高脚舞”、“宗教歌舞”、“板凳龙”等。

  曲艺、说唱

  1、“呤呤锣”:原是城镇内养济院所唱的一种简便易唱的歌曲,一人领唱众和唱,最便于反映现实,颇热闹。

  2、“渔鼓”:一人抱筒搭钞子,伴胡琴,又说又唱又打,有“衡阳渔鼓”、“长沙渔鼓”、“本地渔鼓”。打的有“八仙图”、“三打府”、“瓦车篷”、“三打玉林班”、“双钗记”、“三门街”、“双珠凤”、“凤凰记”、“鹦歌记”、“丝带记”、“卖花”、“卖水记”等。

  3、“莲花闹”:又叫莲花落。执竹板边打边唱,也有一唱众和的,唱词多属顺口溜。

  4、“弹词”:唱本有“西游记”、“封神榜”、“粉装楼’’、“征东’’、“征西’’、“五虎平西、平南’’等,小段子有“陶澍访江南”、“刘宗举访苏州”、“彭玉麟访广东”、“赵光朝访长雨花亭、华容”、“嘉庆访山西桂花城”、“一、二、三(查看原作,阅读更多)十梅图”、“珍珠塔”、“宝川记”、“卖油郎”、“周元抬亲”、“蔡公三犁田”等,一人唱伴“月琴”,三人唱加“渔鼓”、“板”、“半边义”。唱腔有慢板、快板、悲腔、神腔。其它还有“送春牛”、“唱土地”、“劝世文”、“讲圣谕”。

  曲调

  1、“曲调”:有原始的民间小调、阳戏、丝弦、花鼓曲调等,常唱的民间小调有“十月看花”、“十月古人”、“阳雀啼”、“拜新年”、“白牡丹”、“十双果子”、“十双鞋子”、“打牙牌”、“小四景”、“四季相思”、“九连环”、“孟姜女”、“倒铁”、“观花灯”、“小放牛”、“阴告状”、“送官花”等。

  2、“阳戏曲调”:有“打四门”、“五更留郎”、“卖杂货”、“表妹送表哥”、“瓜子红”、“卖饺子”、“磨豆腐”、“绣花调”、“鲜花调”等。

  3、“丝弦曲调”:为城镇少数丝弦爱好者所有,老艺人首推李国珍,弹唱俱全,人称绝技。其徒杨瑞祥,亦善弹唱,自诩为“文人雅奏”。曲调达50余个,乐器以扬琴、琵琶、三弦、大筒、胡琴为主,有“西官词”、“摘葡萄”、“独对花灯”、“四季相思”、“鸳鸯自叹”、“渔家乐”、“雨夹雪”、“八板头”、“越调”、“银钮丝”、“浪淘沙”、“打扫街”、“小冤家”等,唱腔幽雅,有武冈丝弦独特风味。

  4、“花鼓曲调”:有“双川调”、“神缸调”、“绣麒麟”、“对口淮调”、“扬州调”、“山川、四川、哀川、岳川”、“闹五更”、“晚对花”、“北数、南数、诉板”等,实与阳戏混同。

  戏剧  1、“武冈阳戏”:起源大概在清末民初,专业艺人不多,大都临时搭班,农闲凑合外出演戏,春来回家生产,后为巫师继承掌握,作为人家“酬愿”(又喊还愿)。招客演唱的工具,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曲。1956年,武冈文化馆挖掘出63曲,记录成册。“降成风”:通过整理,于1956年11月参加湖南省民间艺术会演,评为优秀节目二等奖。省人民出版社将其印成单行本推广。

  2、“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木偶形象生动,全县原有马坪苏从顺家一台,法新大井林绍二家一台,清溪方家一台,原武陵镇石牌坊王松庭家一台。节目、唱腔灯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坂坡”、“三请犁花”等200来曲。少数节目为祁剧所无,如“全家义”,每当为菩萨上寿,斋戒沐浴上演。

  3、“祁阳戏”:清光绪二年(1876)有许丁明者,在“五里牌”创办祁剧“福”字科班。“民国”十九年(1930)李浩春开办“庆”字科班。“民国”十二年(1931),李建义又在五里牌办“金’字科班。“民国”三十五年(1946),城镇龙侯宫都梁大戏院开设“荣华台班”。历年来,外地班台如“大舞台”等来武冈城乡演祁阳戏的不少,演“平贵回窑”、“定军山”、“黄忠带箭”等百来个节目。

  4、“板凳戏”。属地方戏。就地演唱,不化妆,锣鼓、胡琴伴奏,简单方便,纯属祁戏。民间喜庆婚丧,多有请唱板凳戏的习俗。原武城老艺人刘怀来掌握的一台板凳戏,坐场的有李百花、花脸有朱福原、王松庭,生脚有王顺生、游志道、游先章等。节目有“双拜寿”、“黄鹤楼”、“鸿门宴”、“子仪上寿”等70来个。

  5、“丝弦戏”:其历史渊源,起源于围桌弹唱。词较文彩,雅俗共赏。起初唱些小曲,如“喜报三元”、“西官词”、“摘葡萄”等,调有“淮调”类,“叠断桥”类、“南北词曲”等,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丝弦戏”。节目有“双下山”、“秋江赶船”、“娘送女”、“安安逗米”、“苏文表借衣”、“烤火下山”、“琴房送灯”、“活捉三郎”、“讨学钱”、“杨雄杀妻”、“王昭君”等。曲词柔腻委婉,优美动听。其中有武冈文人自编或修改的“黛玉葬花”、“黛玉自叹”、“悼潇湘”等。

 

精选留言

武冈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