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
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东经107°5′—107°43′,北纬24°13′—24°51′之间。东傍河池市,西邻凤山县,南接巴马都安县,北连天峨、南丹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308公里。县境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65公里,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
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面积241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80.15%,总人口约为32万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长寿之乡、将军之乡、铜鼓之乡、板栗之乡)之美称。
气候
东兰县位于中、南亚热带之间的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局部灾害天气频繁,光、温、水的地域差异明显,四季分明。
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之红水河水系,大小河溪除西南部的东平河流入巴马县盘阳河外,其余均顺地势的倾斜方向从东北、西南流向中部汇入红水河。干流红水河纵贯其中,支流分布两侧,以大同平勇为出口,呈树枝状分布。
县境有大小河溪250条(不包括红水河),其中集雨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有巴英河、板隆河、坡拉河、兰阳河、九曲河、板老河、坡豪河、三甲河、东平河等9条,除巴英河源于凤山以外,其余均源于县内。县内河流总长度为340.7公里(不包括红水河92公里),集雨面积2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07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1232.6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5767立方米每秒。河溪地域分布不均,土山地区河溪较多,石山地区基本没有地表河,河溪深切,河水补给均属雨源型。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加上受地形和植被多寡的影响,河水流量变化大,丰水期与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雨前雨后水量变化也大,对农田灌溉不利。
红水河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自县境北部金谷乡板丁村向南流经六隆村、长江、坡拉、东院、隘洞、长乐、三弄、四合、大同等乡(镇),在东南部大同乡平勇村流入都安县境。流经县内长度92公里,县内流域面积241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529600万立方米,最大流量16555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1823立方米每秒。
境内河床深切,高峰来岸,滩多水急,有里鱼、六隆、瑶滩、独田角、大黄牛、冲灵、谁同、那盘、冲机、陆洪、磨晃、磨塘角、布仙角、板文角、大同角、坡圩沙等16处险滩。但解放后经过疏通排险,水上交通得到改善。
巴英河
发源于凤山县长洲乡,由西北向东南流入东兰县长江乡那浪村,经巴英至板加村汇入红水河。流经县境长度21公里,县内流域面积595.9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2.19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1271.6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2.3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为38441.03万立方米。1964年3月测枯流为2.2立方米每秒,至1977年4月实测枯流为1.2立方米每秒,减少1立方米每秒。
板龙河
源出长江乡文旺村,流向由西向东经板龙村汇入红水河。全长15.45公里,流域面积57.57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为405.8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14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为3857.4万立方米。
坡拉河
源于东北部切学乡板烈村,自源头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切学、建开至坡拉村注入红水河。全长26.4公里,流域面积为147.12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78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669.1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36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为8753.9万立方米。
兰阳河
源出长江乡那洪村,由西向东流经兰阳村汇入红水河。全长12.55公里,流域面积43.4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为332.3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107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3063.2万立方米。
九曲河
有两源,南源出新烟溶洞,经巴拉、伦界至绿兰林场场部(零公里);西源自达文溶洞东流至绿兰林场。向东流至县城有委荣溪注入,穿过县城中心至安篓汇入红水河,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为335.8平方公里。据绿兰水文站自1981年至1985年观测,年平均流量为7.67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1070.1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827立方米每秒,年均水位为4.36米,最高水位为5.98米,最低水位为4.08米,年径流量为24177.6万立方米。1956年3月观测枯水流量为0.823立方米每秒,1978年3月观测枯水流量为0.56立方米每秒,二十年时间流量减少0.262立方米每秒。水呈碱性反应,PH7.5。
板老河
源出香河侧山顶山脚,由东向西流,经香河、拉板、同乐至板老注入红水河。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51.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9639.3万立方米,年均流量为3.06立方米每秒。河流深切,河床陡峭,暴涨暴落,农业用水困难,但可用于水力发电,天然落差为311.8米,水能蕴藏量5299千瓦,已开发利用2236.6千瓦。
坡豪河
源于花香山脚,由东北向西南流经纳标、坡索、纳雄、更乐至永模注入红水河。全长17.35公里,流域面积为66.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4532.2万立方米,年均流量为1.44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417.8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164立方米每秒。1973年在河的中游修建江板水库,库容为402万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20米,水能蕴藏量为1589千瓦,已开发利用80千瓦。
三甲河
源出坡峨乡,由西向东经民和、和龙村汇入红水河。全长16.15公里,流域面积48.9平方公里,最大流量为397.1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12立方米每秽,年径流量3520.8万立方米。
东平河
源出那烈村东里三潭,由北向南流经那烈、巴学、江平至坤王穿入地下溶洞注入巴马盘阳河。全长29.5公里,流域面积为212.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0879.9万立方米,年均流量为3.45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1014.4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为0.523立方米每秒。河床切割浅而平缓,便于提水灌溉,两岸阶地有明显的冲积土。
区划人口
东兰县辖6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长江镇、泗孟乡、兰木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
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其人口数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为26555户,127170人,比1950年增加10229人,3年增长8.8%,平均年增长率2.83%。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为34158户,16265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35482人,增长27.9%,平均年增长2.2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为44962户,242664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80012人,增长49.19%。平均年增长率为2.25%。
1985年底,全县为48550户,260160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7497人,3年多时间增长7.21%,平均年增长率为2.35%。从1950年至1985年,共增加143219人,增长122.47%。平均年增长率2.2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为64963户,28011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为68434户,295519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5405人,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
历史沿革
秦朝,今县地东部属桂林郡地,西部属象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文兰峒(土名木兰峒),属郁林郡定周(今宜山)县地。
东汉三国时期,今县地属吴国郁林郡地。
晋,属桂林郡龙刚(今宜山)县地。
南朝,沿袭晋制。
梁朝,今县地改属马平郡。
隋朝,属郁林郡。
唐代,今县境分属岭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县境属楚。
宋崇宁五年(1106年),纳土归朝,置庆远府辖地。
元代,兰州改称东兰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州治今兰阳。境内还有文州、安习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习州、忠州、文州入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州治今兰阳。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迁今武篆镇旧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东兰土知州韦起云将州治由武篆迁至东院哨(今县城)。历经明、清至今,州县治所均未变更。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称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元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2年,属由南道管辖。16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21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25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兰仍属之。31年,第四、七区合并为第二区,治柳江。34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38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5月改属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区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至今。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