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
省兖州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九州即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山东省直管,济宁市代管。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兖州市交通便利,被誉为“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兖州火车站是全国一等货运站,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货运中转站。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有16股铁路专用线,为从事煤炭运销,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公路四通八达,京福、京沪、日东高速在附近通联,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兖州市东距日照港210公里,西距京杭大运河30公里,当前,水路年货运量达3000万吨。距济宁机场50公里,距济南机场150公里。
兖州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3.6℃,无霜期21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季,对玉米等秋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兖州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深层日开采量可达60万立方米,是中国山东三大丰水区中唯一尚未大量利用地区,水质较好,属于奥陶系岩溶裂隙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纯净水。
矿产资源:兖州煤田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200多亿吨,有特大型现代化矿井6对,年开采量3500多万吨。煤质为低磷、低硫、低灰份、高发热值的优质气煤和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煤。2008年10月,山东省地矿局物化探勘查院在济宁新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其中兖州区颜店矿段资源量达10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达1500亿元。
电力资源:兖州电力资源充足,附近有运河、里彦、邹城等8处大型电厂,装机容量800多万千瓦,具备双电源供电的条件,可保证大型企业工业用电。
地名由来:据刘熙《释名》:“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王启原曰,兖水即沇水。沇,故济也。《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是沇、济随地异名。”
【行政区划】
兖州区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
兖州区辖5个街道、9个镇:鼓楼街道、龙桥街道、酒仙桥街道、新兖镇、大安镇、新驿镇、颜店镇、兴隆庄镇、漕河镇、小孟镇。共30个居委会,、492个村委会,530个自然村。总面积653.4平方千米,总人口604976人。其中,王因街道、黄屯街道由济宁高新区管理。
【历史沿革】
兖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沇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沇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沇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沇水。
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尔雅·释地》邢昺疏:“李巡去: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隋书·地理志中》载:“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查看原作,阅读更多)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兖”通“沇”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沇”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话:“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隶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沇”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
兖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人们在河边的高地上居住,继而形成为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阶级的对立,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便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的说话,虽系后人用王朝观念对原始社会疆域的附会依托,不足信以为实,但禹分中国为九州的说法则较为流行。夏禹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式人物,虽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并分别叙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
作为地理区划,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类似于区域性的形式。通过考古学诸文化的发现,并通过它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性与共性表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经存在着区域性问题,因此,也可设想为“整体”的划分。至于能否形成人为的区域性划分,却很难证明。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根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丘,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江都区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北)。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毫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
唐高祖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
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五个乡,六个街道,五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
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
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
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现兖州市下辖7个镇、3个街道和3个省级经济园区。
2013年10月,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
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山东省直管,济宁市代管。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兖州市交通便利,被誉为“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兖州火车站是全国一等货运站,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货运中转站。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有16股铁路专用线,为从事煤炭运销,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公路四通八达,京福、京沪、日东高速在附近通联,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兖州市东距日照港210公里,西距京杭大运河30公里,当前,水路年货运量达3000万吨。距济宁机场50公里,距济南机场150公里。
兖州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3.6℃,无霜期21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季,对玉米等秋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兖州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深层日开采量可达60万立方米,是中国山东三大丰水区中唯一尚未大量利用地区,水质较好,属于奥陶系岩溶裂隙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纯净水。
矿产资源:兖州煤田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200多亿吨,有特大型现代化矿井6对,年开采量3500多万吨。煤质为低磷、低硫、低灰份、高发热值的优质气煤和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煤。2008年10月,山东省地矿局物化探勘查院在济宁新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其中兖州区颜店矿段资源量达10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达1500亿元。
电力资源:兖州电力资源充足,附近有运河、里彦、邹城等8处大型电厂,装机容量800多万千瓦,具备双电源供电的条件,可保证大型企业工业用电。
地名由来:据刘熙《释名》:“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王启原曰,兖水即沇水。沇,故济也。《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是沇、济随地异名。”
【行政区划】
兖州区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
兖州区辖5个街道、9个镇:鼓楼街道、龙桥街道、酒仙桥街道、新兖镇、大安镇、新驿镇、颜店镇、兴隆庄镇、漕河镇、小孟镇。共30个居委会,、492个村委会,530个自然村。总面积653.4平方千米,总人口604976人。其中,王因街道、黄屯街道由济宁高新区管理。
鼓楼街道 | 惠民居委会,韦园居委会,文化东路居委会,少陵居委会,兴隆居委会,榕花园小区校场小区南顺城街居委会,塔前小区大观门小区苗圃街居委会,鼓楼居委会,奎星楼小区长安居委会,红花西路居委会,文化西路居委会,新兴路居委会,白衣堂居委会,息马地居委会,民族居委会,中御桥居委会,钟楼居委会,莲花小区南环路居委会,北关村,红花村,永丰村,南关村,刘岗村 |
龙桥街道 | 旧关村,西关村,龙桥村,牛旺村,韩楼村,李庙村,东韩村,五里庄村,范庄村,李湾村,范堂村,六里井村,薛庙村,刘官庄村,任老庄村 |
酒仙桥街道 | 神路居委会,东关居委会,邓家窑居委会,岗子街居委会,军民居委会,查官园居委会,古城村,陈家村,付家楼村,琉璃厂村,豆腐店村,天仙庙村,诸天寺村,东关村,三河村,田家村,焦村,河头村,粉店村 |
大安镇 | 大安村,罗屯村,小安村,廿里铺村,西葛村,唐营村,李村,二郎庙村,三官庙村,西北店村,张楼村,前邢村,后邢村,前道义村,后道义村,张坡村,夏村,牛屯村,辛北庄村,张陈村,夏庙村,穆庙村,武村,牟屯村,坊里村,大徐村,五炉村,尹村,官路口村,王村,张村,韩村,刘村,周楼村,曹洼村,大胡村,前吴村,小徐村,宋庙村,闫村,唐庄村,石马村,周家村,红庙村,徐村,五圣堂村,七里铺村,安邱府村,范林村,栗园村,谭村,蒿厂村,安庙村,史庄村,裴院村,高家庙村,前谷村,后谷村,房庄村,邓村,两分店村,杨家村,黄庙村,东葛村,房院村,前白村,后白村,白店村,龙湾店村,高村,前官村,后官村,东垛村,西垛村,前盛村,后盛村,大洼村,朱屯村,柳庙村,楚洼村,高庙村,宋村,朝阳村,董村,大南铺村,山东拖拉机厂类似居委会,煤机厂类似居委会 |
新驿镇 | 新驿一村,新驿二村,新驿三村,新驿四村,新驿五西村,新驿五东村,秦村,魏楼村,骆村,胡营村,高吴桥一村,高吴桥二村,高吴桥三村,高吴桥四村,毛辛庄村,王楼村,皇林村,前闫楼村,高村,朱张村,后闫楼村,大庄村,何村,东一村,东二村,东三村,西东村,西西村,堰头村,河湾村,杨营村,徐村,型堂村,后寺村,文兴坡村,高庄村,郭村,刘村,袁村,马楼村,姜村,蔡庄村,葛楼村,孙村,李村,官路村,肖村,苗堂村,王府庄村,范窑村,张窑村,王堂村,韩马村,店子村,赵吕村,董楼村,义和庄村 |
颜店镇 | 嵫山村,大嵫阳村,西嵫阳村,红庙村,刘胡村,南阁村,颜店村,颜村,马海村,史村,陈街村,豆街村,曹街村,前王村,丁郗村,张刘村,薛郗村,赵郗村,后郗村,李宫一村,李宫二村,李宫三村,李宫四村,孟村,大张村,董村,毛村,夏村,蒿庙村,杨庄村,马楼村,仁里村,前北肖村,北肖村,高庄村,前张海村,后张海村,毛庙村,前海村,坊上村,胡街村,郭楼村,天齐庙村,丁庄村,北王家屯村,孔家屯村,袁庄一村,袁庄二村,袁庄三村,袁庄四村,翟村,一村,翟村,二村,翟村,三村,翟村,四村,屯头一村,屯头二村,屯头三村,屯头四村,彭家街村,刘家街村,韩家街村,石家街村,周堌堆村,付家庙村,玄帝庙村,王家桥村 |
王因镇 | 王因村,西王因村,前岗村,后岗村,大辛庄村,前竹亭村,后竹亭村,苏庄村,陈家庄村,韩坡村,郑坡村,街头村,高村,梁营村,晏家村,刘家村,官庄村,长庆村,寺上村,魏庙村,孙楼村,陈庄村,店子村,戏楼村,张家村,钱家村,申街村,兴隆庄村,郭营村,史营村,前侯村,后侯村,柳沟村,吕庙村,程街村,玉皇庙村,仁祖庙村,辛集村,苗营村,东娄庄村,西娄庄村,前仁美村,西仁美村,中仁美村,后仁美村,沙河村,齐家村,娘娘庙村,周庄村,业庄村,河口村,社仓村,田庄村,丁庄村,储庄村,南许村,前韩村,后韩村,北许村,杨村,矿类似居委会 |
新兖镇 | 新义村,赵家村,吴家村,刘家村,王鲁村,易村,孟村,土楼闸村,八里铺村,鲍家林村,代家村,官庄村,李楼村,马家桥村,小马青村,牛家楼村,大雨住村,大马青村,前杨村,后杨村,前寨子村,后寨子村,倪家村,于家桥村,乔家村,沈官屯村,牛厂村,于村,杨庄村,齐王庙村,泗庄村,沙岗村,王庄村,肖街村,广街村,六股路村,姜高村,徐营村,南王屯村,顺德楼村,程村,蔡行村,牛行村,张行村,叶行村,东稻营村,西稻营村,杨厂村,东张庄村,老府庄村,金村 |
漕河镇 | 漕河村,蔡桥村,尚庄村,大厂村,罗店村,华厂村,东曹庄村,西曹庄村,前曹庄村,东小厂村,西小厂村,谈村,后王村,前王村,管口村,薛朱刘村,左村,吴村,后邴村,歇马亭村,谭岗村,李村,前邴村,前谢村,后谢村,张庄村,庙西村,后楼村,围子村,张村,河南村 |
黄屯镇 | 黄屯村,李屯村,祖营村,辛庄村,孙氏店村,褚屯村,蒋屯村,张厂村,茶庵村,于厂村,吴营村,任桥村,西郭营村,卓村,堌城村,岗上村,东岗村,南廿里铺村,西张庄村,谢家村,庞村,鹅厂村,蒜园村,马庄村,高刘屯村,黄金屯村,丁庄村,三仙庙村,孙氏闸村,高汪庄村,赵庄村,于屯村 |
兴隆庄镇 | 大桥村,冠庄铺村,凉衣井村,兴隆庄村,三元村,百子堂村,火神庙村,四竹亭村,南三官庙村,前李家村,后李家村,胜利村,堡子村,巨王林村,大岗头村,刘家楼村,大施村,水坑村,田家庙村,护驾营村,魏家井村,刘岗村,大庙村,雷家厂村,和尚堂村,南张村,澹台墓村,前小疃村,后小疃村,汪家庙村,道沟村,王庄村,桲椤树村,北湖村,王家楼村,后樊庄村,中樊庄村,前樊庄村,大南湖村,小南湖村,矿桃源区社区矿南区社区 |
小孟镇 | 南门村,沙窝村,体仁寨村,小孟二村,北门村,后庄村,后孟村,北安村,河庄村,沙庄村,梅营村,李楼村,郭户村,太平村,侯店村,苏户村,李堂村,王海村,李海村,梁家村,史家王子村,白家王子村,肖家王子村,王家王子村,陈家王子村,张家王子村,刘家函丈村,陶家函丈村,胡家函丈村,李桥村,贾家村,东桑园村,西桑园村,后桑园村,北坡村,陈岗村,南辛村,北辛村,前吴寺村,后吴寺村,西吴寺村,刘李村 |
兖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沇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沇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沇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沇水。
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尔雅·释地》邢昺疏:“李巡去: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隋书·地理志中》载:“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查看原作,阅读更多)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兖”通“沇”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沇”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话:“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隶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沇”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
兖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人们在河边的高地上居住,继而形成为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阶级的对立,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便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的说话,虽系后人用王朝观念对原始社会疆域的附会依托,不足信以为实,但禹分中国为九州的说法则较为流行。夏禹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式人物,虽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并分别叙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
作为地理区划,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类似于区域性的形式。通过考古学诸文化的发现,并通过它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性与共性表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经存在着区域性问题,因此,也可设想为“整体”的划分。至于能否形成人为的区域性划分,却很难证明。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根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查看原作,阅读更多)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丘,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扬州江都区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北)。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毫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
唐高祖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
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五个乡,六个街道,五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
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
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
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现兖州市下辖7个镇、3个街道和3个省级经济园区。
2013年10月,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