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4′~119°48′,北纬43°~48°48′之间。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林东镇位于旗境中部。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五千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十世纪,契丹建立辽,在此建都--上京临湟府,一时成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旗,隶属昭乌达盟。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区,解放后复属昭乌达盟,曾为昭乌达盟所在地,1983年撤盟改市制,改属赤峰市。地名由来:明为蒙古族巴林部驻牧地。清初建巴林左、右两旗。 【行政区划】 巴林左旗辖2个街道、7个镇、2个乡、2个苏木:林东东城街道、林东西城街道、林东镇、碧流台镇、隆昌镇、十三敖包镇、白音勿拉镇、富河镇、哈拉哈达镇、三山乡、花加拉嘎乡、乌兰达坝苏木、查干哈达苏木。
林东西城街道 | 契丹街社区,北塔社区,北新街社区,西郊村 |
林东东城街道 | 临潢路社区,东石桥社区,南新街社区,胜利村 |
林东镇 | 索布嘎村,福山地村,大新庄村,兴隆地村,朝阳营子村,柴达木村,罕吐柏村,太平村,蟠龙岗村,山湾村,大营子村,八一村,先锋村,红卫庄村,井子沟村,土龙岗村,后兴隆地村,龙凤沟村,新房身村,孤山子村,东新井村,衙门庙村,索贝山村,水泉沟村,十三号村,北井村,馒头敖包村,福山村,白音沟村,兴隆庄村,白音高洛村,太平庄村,道老毛道村 |
隆昌镇 | 隆昌村,隆兴村,隆发村,大庙村,南湾子村,双胜村,福山村,隆胜村,乌兰哈达村,乌兰套海村,大二八地村,双井村,三段村,毛宝力格村,半拉石槽村,东沟村,姜家湾村,老房身村,古北口村,友好村,联合村,老烧锅村,敖包山村,进步村,常胜村,八段村 |
十三敖包镇 | 洞山村,乌登村,东风村,潘家段村,五号村,西沟村,五星村,丰水山村,七家村,开鲁段村,解放村,宝泉村,尖山子村,房身村,双龙村,太平地村,九泉村,包前村,包后村,海兴村,郑家段村,钱龙沟村,石旅村,尹家沟村,伙房村,新双井村,鲍团村,黑沙滩营子村,小营子村,于家湾村,伙力伙村,上三七地村,下三七地村 |
碧流台镇 | 五香营子村,二八地村,中段村,邢家营子村,孤榆树村,四方城村,新井村,黑山头村,二道营子村,碧流台村,北山湾村,大营子村,漫撒子沟村,海苏沟村,石匠沟村,杨家营子村,东方红村,南杨家营子村,西山湾村,土木富洲村,团结村 |
富河镇 | 加拉嘎村,乌兰坝村,横河子村,海力吐村,富河沟村,兴隆山村,沙那村,乌尔吉村,和平村,富河村 |
白音诺尔镇 | 第一居委会,委会,第二居委会,第三居委会,第四居委会,乃力珠嘎查村,乃林坝嘎查村,赛胡都格嘎查村,查干白其嘎查村,乌兰白其嘎查村 |
哈拉哈达镇 | 小城子村,三胜村,哈拉哈达村,北房身村,大西沟村,下山湾村,全胜村,白音坝村 |
查干哈达苏木乡 | 红光嘎查村,汪安池嘎查村,查干套海嘎查村,前召嘎查村,阿鲁召嘎查村,东哈达英格嘎查村,白音宝力格嘎查村,石房子村,哈通河村,保安堂村,半拉沟村,野猪沟村,黄家营子村,盖家店村 |
乌兰达坝苏木乡 | 乌珠花嘎查村,哈布其拉嘎查村,上井嘎查村,浩尔吐嘎查村,新浩特嘎查村,好布高嘎查村,胡吐格村,新立村,新农村,南沟村,三山村,温都好树村,烧锅窑村 |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有远古先民创造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夏商以降至战国,为山戎、东胡地。汉至西晋,为乌桓、鲜卑地。十六国迄隋,先后为契丹及库莫奚地。 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举部降唐,本地属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以大贺氏8部为基础设立10州,并置松漠都督府(今西拉木伦河北岸林西县樱桃沟古城址),本地隶属之。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松漠都督李尽忠叛唐自立,松漠都督府遂废,此后本地属突厥。开元三年(715年),契丹首领李失活率部归唐,唐于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本地隶属松漠都督府,总辖于营州东夷都护府。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契丹贵族涅里(又作泥里或雅里,耶律阿保机七代祖)重建遥辇氏部落联盟,本地为涅里亲领的迭剌大部,仍隶于松漠都督府。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此后本地辖于回纥汗国近百年。回纥汗国被黠戛斯推翻后,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在其首领屈戌的率领下重归于唐,唐视契丹为属国,承认屈戌可汗地位,授以“奉国契丹之印”。当时本地称“西楼”,为契丹“总知军国事”的于越王所在地。 辽:本旗为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唐天佑四年(907年),总管契丹部落联盟兵马大权的于越王耶律阿保机,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取代了遥辇氏世为契丹可汗的地位,于正月庚寅在本地即皇帝位,是为辽朝开国之始。辽朝在本地的行政建置有京、府、州、县四级。 金朝时期:本旗为临潢府路之治所。金初沿袭辽制,本地仍称上京临潢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金都会宁府建号上京,本地改称北京临潢府,置北京路都转运司于此。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北京为临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转运司为临潢府路转运司,寻罢。从此本地免去京号。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建中都于燕京,为置陪都,以大定府(即辽之中京)为北京,于本地置临潢府路提刑司,掌管一方刑狱事。同时改临潢府总管为府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临潢府隶于北京路,领5县、37堡。5县为:临潢县,“倚,有金粟河”。长泰县,“有立列只山,其北千余里有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刺,有撒里葛老睹地”。卢川县,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以黑河铺升,原隶全州,后复来属,有潢河。宁塞县,泰和元年(1201年)五月置,有滑河。长宁县,辽永州永昌军故名,太祖天辅七年(1123年),尝置节度使,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废州来属。 元朝时期:本旗为特薛禅后裔世袭领地,先属应昌府路,后属全宁路,隶于中书省。特薛禅为弘吉剌氏,是元朝的功臣国戚。元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儿驻夏时,将西起今锡林郭勒盟南之阿巴哈纳尔,南达落马河(赤峰)东接扎鲁特,北至兴安岭南段的大片土地,分封给特薛禅之子按陈、火忽、册那颜等,本旗为特薛禅次子火忽领地。火忽一系长子在西域为将,次子无王封,其族众及所分农土皆由特薛禅长子按陈一系统领。按陈于太宗四年(1232年)由窝阔台汗赐银印封为河西王,命其统国族(指弘吉剌惕部众)。火忽族众隶属之。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应昌府升为应昌路,由按陈之孙济宁王管领,本地隶属之,为济宁王分地。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宁府升为全宁路,由按陈之曾孙鲁王碉阿不剌管领,本地改隶为鲁王分地。顺帝至正初(1341年),应昌、全宁2路具罢,本地改隶鲁王马某沙王傅府。至正十四年(1354年),复置应昌、全宁2路,本地仍隶于全宁路,为鲁王分地。 明与北元时: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明朝于鲁王故地置全宁卫,以降人故元知院捏怯来为指挥使,本地隶属之。全宁卫不久即废。永乐后本地改属泰宁卫,隶于奴儿干都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设置的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称兀良哈三卫)为北元所破,属于喀尔喀万户内五鄂托克之一的巴林部兼并了泰宁卫,此后本地隶属北元巴林部,为兀良哈北境。 清朝时期: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巴林部脱离北元归附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在硕翁科尔地方,为已归附的蒙古诸部划定牧地,始将巴林部划定在今巴林左右二旗及林西县的地面上。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巴林部被编成两个牛录旗,由巴林台吉阿玉石和满珠习礼分领,本地属满珠习礼旗。旗下辖牛录17个(约三个半甲喇),有兵丁5100人(其中甲士360人),共880户。顺治五年(1648年),又在牛录旗的基础上将巴林部编为巴林2旗,本地为巴林左翼旗,下辖16佐,隶于昭乌达盟。是为本地建旗之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置乌兰哈达厅,本旗隶属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本地汉民隶属赤峰县。 民国初年沿袭清末建置。 民国12年(1923年),热河巴林垦务局林东垦务分局设立,本旗开始大量放垦蒙荒。随着巴林2旗汉族人口的逐年增多,遂有建县之举。 1925年,于本旗贝子庙建立林东设治局,代行县政,隶于热河特别区。 1932年8月,林东设治局正式升为林东县。自此,本地实行“属人主义”的旗县并存体制,旗辖原巴林左翼旗未垦之地,仍隶昭乌达盟;县辖巴林左右2旗全境,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1日,日本侵占林东,本地沦陷。同年7月,撤销林东县,废除蒙旗札萨克制度,建立伪巴林左翼旗公署,隶于伪满兴安西分省(1934年11月改称兴安西省)。 1943年10月1日,伪满洲国并兴安各省为兴安总省,本旗伪旗公署隶属之。 1945年8月10日,日本侵略者败逃,伪旗公署垮台。13日,由林东地区上层人士和子章、马真吾等人组建了林东维持会,维护地方治安。 1945年12月1日,撤销林东维持会,由和子章组建了地方临时行政机构巴林左翼旗政府。 1946年6月1日,中共热北地委于本旗建立第一个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和旗政府同属于热河省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1947年11月25日,林东行政委员会与巴林左翼旗政府合并,改称巴林左翼旗政府,隶属于热河省昭乌达盟政府。 1949年5月1日,巴林左翼旗随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4年3月,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改称巴林左旗人民委员会。 1968年2月,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员会。 196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随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1年7月,撤销巴林左旗革命委员会,恢复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称。 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巴林左旗隶属之。至今。 2000年,巴林左旗辖5个镇、15个乡、3个苏木,11个居民区、31个嘎查、238个村。2001年,撤销福山地乡、宝力罕吐乡、罕吐伯乡,将三乡并入林东镇;撤销四方城乡、碧流台乡,设立碧流台镇。 2001年,全旗辖6个镇、3个苏木、10个乡,总人口35.5万人。 2002年末,全旗总人口35.8万人。 2006年,巴林左旗将现有的19个苏木乡镇(3个苏木、10个乡、6个镇)调整为9个苏木镇(2个苏木、7个镇):撤销哈达英格乡、白音沟乡,并入林东镇,总面积887.8平方千米,总人口114400人,辖35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林东镇政府所在地林东;撤销白音敖包乡、毛宝力格乡,并入隆昌镇,总面积705平方千米,总人口46900人,辖2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设在原隆昌镇政府所在地隆昌;撤销杨家营子镇,并入碧流台镇,总面积775平方千米,总人口52500人,辖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碧流台镇政府所在地五香营子;撤销白音勿拉苏木,并入白音诺尔镇,总面积896平方千米,总人口17000人,辖5个嘎查、4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设在原白音勿拉苏木政府所在地乃力珠;撤销十三敖包乡、花加拉嘎乡、丰水山镇,合并设立十三敖包镇,总面积836平方千米,总人口57500人,辖3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设在原丰水山镇政府所在地洞山;撤销野猪沟乡,并入查干哈达苏木,总面积520平方千米,总人口15700人,辖8个嘎查、6个行政村,苏木政府驻地设在原查干哈达苏木所在地红光嘎查;撤销三山乡,并入乌兰达坝苏木,总面积809平方千米,总人口17700人,辖6个嘎查、7个行政村,苏木政府驻地设在原三山乡政府所在地新农;撤销浩尔吐乡,改设富河镇,总面积863平方千米,总人口25800人,辖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浩尔吐乡政府所在地加拉嘎;撤销哈拉哈达乡,改设哈拉哈达镇,总面积338平方千米,总人口17100人,辖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设在原哈拉哈达乡政府所在地小城子;巴林左旗苏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辖林东镇、隆昌镇、碧流河镇、白音诺尔镇、十三敖包镇、富河镇、哈拉哈达镇、查干哈达苏木、乌兰达坝苏木。 2006年末,全旗总面积6644平方千米。总人口35.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678人;少数民族141056人。辖9个乡(镇、苏木、办事处),173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末,全旗总面积6644平方千米。总人口35.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5万人;少数民族13.76万人。辖11个乡(镇、苏木、办事处),165个行政村(居委会,)。 2012年,恢复三山乡、花加拉嘎乡。 巴林左旗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别,年平均气温5.3℃,无霜期为110天至130天;平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南部略多于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 巴林左旗属辽河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乌力吉木仁河,流经6个苏木、乡、镇,旗内河长达174.91km,有浩尔吐河、乌兰坝河、干支嘎河、乌兰白旗河、查干白旗河、沙里河六条支流在巴林左旗境内汇入。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6条。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