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
乐都区是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介于东经102°09'~102°47',北纬36°16'~36°40'之间,东与民和县相接,西与平安区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北与互助县毗连,东西最宽64公里,南北最长76公里,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在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
地名由来:《穆天子传》:“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之所游居”,即此。《汉书·赵充国传》载: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讨先零羌自金城渡河过四望陿,“夜引兵上至落都”;又《后汉书·马武传》载:永平元年(58年)马武击烧当羌,“到金城浩亹与羌战,斩首六百级。又战于洛都谷,为羌所败”。此所谓“落都”或“洛都”,亦即乐都。
【行政区划】
全区辖1街道7镇12乡:海东街道、高庙镇、碾伯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瞿昙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
元时,乐都属西宁州。
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
1979年6月9日划海东专区,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市政府位于乐都区。乐都区从此以后成为海东市中心城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
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市政府位于乐都区。
乐都境内山峦层迭,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以湟水为界,北部和南部分属祁连山地槽褶皱系之间隆起带和拉脊山地向斜褶皱带两个构成单位,由西部大峡隆起与东部老鸦峡形成乐都盆地。总的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海拔在1850米一4480米之间。全县自然区为典型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分为四种类型:海拔3000米至雪线(3700米)以下为石山森林草原区,沟谷深切,山体陡峭;海拔2800—3000米之间为脑山农耕区,地形低缓、浑圆、波状起伏,冲沟切断不深;海拔2000—2800米之间为浅山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沟深坡大,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海拔1850—2000米之间为川水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主要农耕区。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深居内陆,受夏半年印度洋季风和冬半年西风环流影响,形成夏季不热,四季不分明,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6.9℃,7月气温最高,平均为18.6℃;1月最低,平均为-7.2℃;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8℃。近30年来,年极端最高气温38.4 (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1.7℃(1975年12月13日)。年均日照时数为2664.6小时,区内降雨少而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为329.6毫米,年均蒸发量1613.8毫米,为降雨量的4.9倍多,无霜期217天。
地名由来:《穆天子传》:“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之所游居”,即此。《汉书·赵充国传》载: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讨先零羌自金城渡河过四望陿,“夜引兵上至落都”;又《后汉书·马武传》载:永平元年(58年)马武击烧当羌,“到金城浩亹与羌战,斩首六百级。又战于洛都谷,为羌所败”。此所谓“落都”或“洛都”,亦即乐都。
【行政区划】
全区辖1街道7镇12乡:海东街道、高庙镇、碾伯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瞿昙镇、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下营藏族乡、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
碾伯镇 | 文化街居委会,古城东大街居委会,古城西大街居委会,新乐东大街居委会,新乐西大街居委会,碾伯镇滨河路社区碾伯镇水磨营社区碾伯镇怡春社区东门巷村,东关村,北一村,北二村,城中村,河门村,西门村,西岗村,下教场村,上教场村,熊沈家村,下寨村,上寨村,东庄村,后营村,黄家村,沙沟村,八家村,王家村,苏家村,八里桥村,沙坝村,下李家村,河湾村,前庄村,后庄村,邓家庄村,杨家门村,马家台村,李家村,七里店村,陶马家村,水磨湾村,东岗村,贾湾村,土桥村,汤官营村,高家庄村,九哈家村,晁家村,赵家村,崖湾村 |
雨润镇 | 雨润居委会,汉庄村,上杏园村,下杏园村,羊圈村,大地湾村,迭尔沟村,红坡村,刘家村,深沟村,荒滩村 |
寿乐镇 | 寿乐居委会,土官口村,马家湾村,王佛寺村,陈家堡村,仓岭沟村,土官沟村,牧场村,仓岭顶村,昂么村,尕扎村,联合村,阳关沟村,新堡子村,熊家湾村,王家庄村,杨家山村,杨家岗村,上李家村,窑庄村,薛家庄村,薛青村,龙沟门村,龙沟寺村,祁家山村,对巴子村,李家台村,赵家寺村,赵家湾村,上牙门村,仓家峡村 |
高庙镇 | 高庙镇社区东村,西村,保家村,李家村,大路村,新盛村,段堡子村,新庄村,扎门村,老庄村,柳湾村,长里村,下沟村,旱地湾村,田蒲家村,寺磨庄村,蒲家墩村,白崖子村,晁马家村,老牙村,郎家村 |
洪水镇 | 洪水镇社区店子村,马趟村,阿东村,阿西村,上窑洞村,河西村,下街村,高家湾村,双一村,双二村,姜湾村,下沈家村,马家营村,李家壕村,下王家村,上王家村,吴家庄村,大寨子村,袁家庄村,洪水坪村,石岭村 |
高店镇 | 高店镇社区西门村,小河滩村,东门村,大峡村,峡口村,柳树湾村,河滩寨村,上杨家村,下杨家村,红庄村,湾子村 |
瞿昙镇 | 瞿昙镇社区新联村,河西村,徐家台村,磨台村,斜沟门村,斜下村,斜中村,斜上村,朵巴营村,龙占村,官隆湾村,角营村,浪上村,浪下村,石坡村,台沿村,中心村,车路村,阴坡村,阳坡村,中庄村,隆国村,韩家村,祁家村,口子村,脑庄村,大树村,红庄村,盛家村,魏家村,杨家村,段家村,周家村,窑庄村,晁家村 |
共和乡 | 联星村,许家寨村,高营村,书卜村,大庄村,拉科村,拉日村,磨石沟村,虎林村,桦林村,祁家堡村,洒龙村,克仁加村,马厂村,民族村,童家村 |
中岭乡 | 业善洼村,马家湾村,泉沟村,上岭村,平顶村,梅家洼村,中岭村,甘沟脑村,草场村,吴家洼村,平坦村,铲铲洼村,大水泉村 |
李家乡 | 烂泥沟村,甘沟岭村,大洼村,马圈村,民族村,合尔红村,公擦沟村,阿塔岭村,西马营村,东马营村,丹科尔村,陈家磨村,尕泉湾村,和尔茨村,交界湾村,山庄村,双坪村 |
下营乡 | 下营村,白土庄村,坑坑村,上营村,塔春村,茶龙村,祝家村,堡子村,卡金门村,大庄村 |
芦化乡 | 寺院村,西坡村,丰洼村,查干村,三条沟村,营盘湾村,朵家湾村,东岭村,十字村,牙合村,九架山村,转化湾村,城背后村,王家湾村,本康岭村 |
马营乡 | 马莲沟村,湾塘村,龙王岗村,昆仑村,上浪卡村,姜洞村,龙床村,牙合村,连丰村,卡拉村,白崖坪村,墩湾村,胜利村,脑庄村,八架山村,康巴村,古城村,北坪村 |
马厂乡 | 马厂村,那家庄村,孟家湾村,白石头村,保家湾村,小岭子村,八旦村,泉儿湾村,岔沟村,甘沟滩村 |
蒲台乡 | 千户台村,赵家庄村,辛家庄村,李家台村,范家坪村,地洼村,候白家村,雷盛家村,圈窝村,羊起台村,赵宝湾村,寺沟脑村,小甘沟村,赵家坪村,东台村,头庄村,化庄村,山桃村,黑窑洞村,尹家村,严家山村,西沟村,郭家村,下半沟村,新庄湾村,大麦沟村,中岭村,上岭村 |
中坝乡 | 麻呢台村,牙昂村,中坝庄村,红庄沟村,交头村,洒口村,大湾村,泉脑村,山丹坡村,四庄村,洪三村,柏杨沟村,何家山村,确石湾村 |
峰堆乡 | 营盘村,上一村,上二村,刘家寺村,下帐房村,联村,李庄村,红沟门村,熊家村,上阳洼村,下阳洼村 |
城台乡 | 拉甘驿村,台子村,城子村,山城村,坝口村,河东村,小沟村,新庄村,衙门庄村,泉湾村,下台村 |
达拉乡 | 袁家台村,宁过村,马趟村,马圈沟村,白草台村,泉洼村,甘沟山村,春洒村,烂泥滩村,王家滩村,李家昂村,达拉滩村,麻洞村,杜家洼村,红沟村,拉卡村,长沟村,扎什家村,大庄村,白崖子村,前半沟村 |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
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使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
元时,乐都属西宁州。
明代先后设碾伯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隶属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乐都县。
1979年6月9日划海东专区,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市政府位于乐都区。乐都区从此以后成为海东市中心城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
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海东市成立,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市政府位于乐都区。
乐都境内山峦层迭,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以湟水为界,北部和南部分属祁连山地槽褶皱系之间隆起带和拉脊山地向斜褶皱带两个构成单位,由西部大峡隆起与东部老鸦峡形成乐都盆地。总的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海拔在1850米一4480米之间。全县自然区为典型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分为四种类型:海拔3000米至雪线(3700米)以下为石山森林草原区,沟谷深切,山体陡峭;海拔2800—3000米之间为脑山农耕区,地形低缓、浑圆、波状起伏,冲沟切断不深;海拔2000—2800米之间为浅山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沟深坡大,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海拔1850—2000米之间为川水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主要农耕区。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深居内陆,受夏半年印度洋季风和冬半年西风环流影响,形成夏季不热,四季不分明,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6.9℃,7月气温最高,平均为18.6℃;1月最低,平均为-7.2℃;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8℃。近30年来,年极端最高气温38.4 (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1.7℃(1975年12月13日)。年均日照时数为2664.6小时,区内降雨少而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为329.6毫米,年均蒸发量1613.8毫米,为降雨量的4.9倍多,无霜期217天。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