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之北,太行山,吕梁山两襟中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2°31′,北纬37°12′-37°21′之间。东接祁县,西邻汾阳市,南靠沁源县,北连文水县,西南与介休市接壤,东南与武乡县、沁县毗邻。汾河和南同蒲铁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县城距首都北京616公里,距天津港758公里,距广州海岸2390公里,距古都西安543公里,距山西省会太原94公里,距晋中市政府驻地榆次区81公里。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仅有90公里。
平遥县富藏煤、铁、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煤炭储量113亿吨,铁矿13万吨,石膏矿1000万吨,石灰石5000万吨。
平遥县水资源非常贫瘠,境内有惠济河、柳根河、婴涧河和汾河四条季节性河流,年均降水455毫米,水资源总量1.1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
平遥县生物资源比较多样,自然植被有草丛、灌丛、疏林和针叶林,人工植被有针叶林、经济林、农作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林区和西北部汾河沿岸,主要有野猪、野兔、野鸡、狐獾、狍子、鼠类、蛇类、鸟类等。
行政区划: 平遥县下辖3个街道、5个镇、9个乡,共计16个社区、273个行政村。
古陶镇 | 东城社区,西城社区,南城社区,北城社区,东城村,西城村,南城村,北城村,干坑村,十九街村,城南堡村,新南堡村,新庄村,闫壁村 |
段村镇、 | 段村,旭庄村,陈西村,廉庄村,阮庄村,希贤村,希尧村,横坡村,北常村,南常村,北羌村,南羌村,东安社村,西安社村,弓村,堡和村,七洞村,马壁村,普洞村,文祠神村 |
东泉镇 | 东泉村,龙坡村,圪塔村,水磨头村,彭坡头村,梅槐头村,修德村,东戈山村,西戈山村,南湖村,遮胡村,飞沿村,常村,东赵村,西赵村,东源祠村,赵壁村,木瓜村,千庄村,南岭底村,上庄村,北岭底村 |
洪善镇 | 洪善村,新营村,南营村,白家庄村,北营村,兰村,东山湖村,西山湖村,南长寿村,北长寿村,郝村,宋家堡村,东堡村,沿村,堡村,新胜村,香庄村,冀郭村,钦贤村,东大闫村,西大闫村,小沿村,京陵村,尹村,五里庄村 |
宁固镇 | 宁固村,南堡村,左家堡村,梁家堡村,任家堡村,南侯村,北侯村,东张赵村,西张赵村,河西村,滩头村,净化村,营里村,曹家堡村,丰依村,魏乐村,王郭村,油房堡村,苏封村,岳封村,王智村,鱼市村,新建村,芦村 |
南政乡 | 南政村,闫家庄村,娃留村,侯郭村,东刘村,西刘村,小刘村,南北庄村,里村,王家庄村,田家堡村,小王家庄村,小徐村,蒋家堡村,道备村,西游驾村,东游驾村,李家桥村,西堡村,贾家庄村 |
中都乡 | 东达蒲村,西达蒲村,东庄村,西庄村,南三狼村,北三狼村,梁周村,曹村,南姚村,北姚村,南良如村,北良如村,侯冀村,杜村,桥头村,梁赵村,西胡村,道虎壁村 |
岳壁乡 | 岳中村,黎基村,岳南村,岳北村,尹回村,小城村,西源祠村,梁村,东郭村,金庄村,西郭村,闫良庄村,高林村,梁坡底村,北西泉村,南西泉村,偏城村,下沟西村,上五村 |
卜宜乡 | 西卜宜村,梁家滩村,梁家寨村,遐角村,敖坡村,南石渠村,北石渠村,东卜宜村,永城村,枣树坪村,军寨村,范村,武村,南杜家庄村,落邑村,林泉村,小胡村,靳村,王家庄村,东胡村,果子沟村,明子村,东坡村,西坡村,神南村,青龙村,路牛村,石城村 |
孟山乡 | 照四角村,魏家庄村,二郎村,下石庵村,石圐圝村,昌源庄村,贾封村,安洼村,花沟村,石家坡村,康家庄村,孔子峪村 |
朱坑乡 | 朱坑村,汪湛村,厐庄村,洪南村,龙跃村,兴东村,庄则村,辛村,丰盛村,郭休村,青村,喜村,龙胜村,六河村,乔家山村,侯壁村,南依涧村,北依涧村,东崖窑村,山坡头村,侯家庄村,贾家坡村,张家庄村,雷家庄村,苏家庄村 |
襄垣乡 | 襄垣村,梁官村,郝洞村,郝家堡村,桑冀村,曹冀村,柏森村,白城村,郝开村,府底村,良合村,桃城村,罗鸣后村,长则村,郝温村,郝桥村,林盛村,下汪村 |
杜家庄乡 | 杜家庄村,闫长头村,苏家堡村,南良庄村,东良庄村,西良庄村,回回堡村,仁庄村,梧桐村,东凤落村,西凤落村 |
香乐乡 | 香乐村,安固村,云家庄村,赵坦村,陶屯村,郝庄村,青落村,北薛靳村,南薛靳村,武坊村,西王智村,赵家堡村,大堡村,三家村,罗城村,大羌村,西羌村,薛贤村,南官地村,中官地村,北官地村,郝家庄村 |
历史沿革:
平遥古城已有27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
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的行政区划,但尹吉甫率师北伐时,既“驻兵于此”,营建防御工事,当属首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
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
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是平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考验。
北宋初,太初赵匡胤为讨平北汉政权派兵焚烧平遥城。
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
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沙巷街。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城墙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正德四年(1509)在亲翰门外筑起了“附郭关城”一面,“附郭关城”是加筑在“关厢”之外的又一道城垣。墙身素土夯成,墙高约6米,上砌女儿墙。墙间辟拱券城门一道于龙王庙之左,习称“东关门”。“东关门”面临惠济河畔,北望“九眼桥”,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国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明代中叶,古城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即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遥城三华里见方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有二,形如“乌龟”头南尾北,所以平遥城又称龟城。作为城的标示—城楼,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古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时期,体现县置的平遥县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历经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
古城主体的民居宅地,商铺作坊,是在十五世纪初随着晋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渐渐兴建起来的。
清代中叶,古城商业贸易一度兴盛,曾发展为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
清道三年(1823),日升昌票号诞生,平遥商帮迅速崛起,进一步促进古城贸易的发展,此后持续百余年之久。
民国七年以后,公路、铁路相继开通,促进了平遥的开放。各种洋货大量流入平遥,占领市场。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遥城,古城经历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烧杀掠抢,许多建筑或毁坏或改为军事设施。日军推新经济封锁政策,城内商铺减少,满目萧条。
20世纪中期,附郭关城最终遭遇了建设性的毁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平遥古城保护。五六十年代时,就拨款维修文庙大成殿、双林寺等文物古迹。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和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国家拔专款修缮双林寺、镇国寺、城墙。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
1993年,平遥城墙墙体全体复原如故,72座敌楼重新耸起,魁星楼再现菜昔日风采,太和门、亲翰门、风仪门三座瓮城恢复原状。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录。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原貌。
平遥县主要有汾河、惠济河、柳根河、婴涧河、沙河、昌源河、官沟河等河流。平遥县15km以上的河流10条,长度为343km。除汾河外,河流流向和山脉走向基本一致,均为季节性河流。
平遥县境东南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广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别为44.2%、14.4%、41.4%。最高点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处境内汾河下游两岸,海拔735米。
平遥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风少雨,春季旱象比较明显,夏秋两季雨量集中,比较湿润。常年多晴朗天气。据近40年记录统计,年平均气温10.6℃,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温-24.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2℃,极端最高气温达41.1℃。一般在10月中旬,日最低气温始降至0℃或以下,4月中旬升至0℃以上。平均初霜期始于10月上旬,终霜期在4月中旬,全年无霜期平均约183天(指白霜)。年平均降水415.5毫米,年降水量分配亦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按季节分配:春季(3-5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夏季(6-8月)约占58.8%;秋季(9-11月)约占22.7%;冬季(12-2月)约占3.5%。地形对风的影响很大,6-9月份盛行东北风,其它各月均盛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1米/秒,冬、春较大,夏、秋较小,年出现7级或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为7天。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