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黑河上游。地处北纬22°40′~23°36′、东经100°42′~101°37′之间。东和东北沿把边江与墨江县分界,南与思茅区、江城县相连,西沿小黑江与景谷县毗邻,北与镇源县相接。总面积367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96.77%,坝区占3.23%。 地处无量山南端余脉。地形北窄南宽,地势北高南低。河流众多,分属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把边江流于东边,小黑江流经西部,普洱河斜贯西南,勐先河流于南部。年均降水量1398.4毫米,年均温18.1℃。地处地质断裂带,地震、洪灾较多。 森林资源丰富,思茅松是县内优势树种。矿藏有食盐、煤、铜、锌等。是“普洱茶”的故乡。国道213线和省道弥宁公路干线穿境。1951年元旦立于县政府院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4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3个乡,85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镇社区,:宁洱镇、磨黑镇、同心镇、德化镇、勐先镇、梅子镇、普义乡、黎明乡、德安乡。
宁洱镇 | 凤阳社区,西城社区,东城社区,新塘村,太达村,新平村,化良村,细石头村,曼连村,裕和村,新民村,温泉村,金鸡村,民主村,民安村,硝井村,谦岗村,西萨村,宽宏村,昆汤村,民政村,般海村,政合村 |
磨黑镇 | 磨黑城镇社区,曼见村,星光村,庆明村,秀柏村,上胜村,下胜村,江西村,把边村,芭蕉林村,团结村 |
德安乡 | 文化村,兰庆村,石中村,恩永村,永顺村,曼达村 |
德化乡 | 勐泗村,那迁村,龙树村,窝拖村,荒田村,干田村,星火村,顺安村 |
同心乡 | 同心村,那柯里村,曼海村,锅底塘村,石膏井村,大凹子村,那勐勐村,马鞍山村,富强村,会连村 |
勐先乡 | 和平村,上寺村,边区村,先胜村,谦乐村,安宁村,黄寨村,黑泥箐村,宣德村,雅鹿村,竹山村 |
普义乡 | 普义村,田头寨村,曼芽村,普胜村,普治村,端金村,干塘村,三丘田村 |
黎明乡 | 汪街村,仙人村,岔河村,团山村,窑房村,兴乐村 |
梅子乡 | 民乐村,民胜村,阿枧河村,宽裕村,建设村,永胜村 |
【历史沿革】 宁洱,取“安宁的普洱”之意。曾改为普洱县,因普洱山而得名。 商、周时,属产里地。秦朝属西南夷地。 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 隋属濮部。唐南诏国为步日赕(今宁洱县城),属银生节度。 宋大理国为威楚府步日部。元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属元江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日思麽甸长官司省入车里军民府,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 清初属元江府,康熙三年(1663)设元江府分防通判驻普洱,雍正七年(1729)7月,设普洱府;雍正八年(1730)7月,普洱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十三年(1735)10月,以攸乐通判改置宁洱县,辖圆通、信成、善长、嘉会、义正五里和、普藤、勐旺、整董、勐乌、乌得五勐地及竜得、等角,为普洱府驻地。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普洱府属迤南道(治普洱府)。 民国2年(1913)4月,裁府留县,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普洱县为滇南道驻地; 民国3年(1914)6月,滇南道改为普洱道,道署由宁洱县迁驻思茅县;因与道同名,普洱县复名为宁洱县。 民国15年(1926),普洱道署迁回宁洱县。 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21年(1932)4月,宁洱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 民国23年(1934)4月,宁洱县属第15政务视察区; 民国24年(1935)8月,宁洱县属第6政务视察区; 民国27年(1938)9月,宁洱县属第8政务视察区; 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 民国30年(1941)6月15日,宁洱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专署驻地; 民国31年(1942)7月,宁洱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专署驻地; 民国35年(1946)10月,宁洱县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3月11日,宁洱解放;5月10日,宁洱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8月1日,改称宁洱县人民政府,为宁洱专区驻地。9月,全县成立10个区、104个村、6个街人民政府。 1950年11月,宁洱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宁洱迁往磨黑。 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将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普洱专区驻普洱县。 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驻地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1955年5月迁驻思茅)。 1955年6月,普洱县人民政府驻地从磨黑迁回宁洱。 1958年3月,普洱县通关区(面积361平方千米)划归墨江县。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思茅县,将原思茅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普洱县(1958年11月撤并)。 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普洱县属思茅地区。 198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思茅县。以合并于普洱县的原思茅县的思茅镇和云仙、震东、南屏、竹林、翠云、大寨6个公社,为思茅县的行政区域,县级机关驻思茅镇(1982年1月分设)。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函字88号】批复:撤销普洱县,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原普洱县的行政区域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2月15日正式成立。 1997年,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9个乡:宁洱镇、磨黑镇、凤阳乡、勐先乡、德化乡、把边乡、德安乡、梅子乡、黎明乡、普义乡、同心乡。县政府驻宁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88106人,其中:宁洱镇43905人,磨黑镇10195人,凤阳乡24035人,德化乡13040人,同心乡15801人,勐先乡21356人,普义乡12260人,黎明乡11944人,把边乡12722人,德安乡11106人,梅子乡11742人。 2001年,全县辖2个镇、9个乡:宁洱镇、磨黑镇、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勐先乡、普义乡、德安乡、梅子乡、同心乡、德化乡。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普洱县属地级思茅市。 2005年,普洱县撤销凤阳乡并入宁洱镇;撤销把边乡并入磨黑镇(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经过乡(镇)撤并,普洱县原9乡2镇,减少2个乡,保留7乡2镇。 2006年上半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普洱县撤销凤阳乡、把边乡:撤销把边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磨黑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凤阳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宁洱镇,镇政府驻原凤阳乡政府驻地。区划调整后,普洱哈尼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7个乡:宁洱镇、磨黑镇、勐先乡、德化乡、德安乡、梅子乡、黎明乡、普义乡、同心乡。 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国函[2007]8号)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2月16日,云政复(2007)29号:《关于思茅及相关县区更名的通知》公布以上变更。4月8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正式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宁洱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东西遥对的把边江和小黑江沿县界呈帚状向南扩展,无量山脉纵穿南北,形成分水岭。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点为梅子乡与景谷县交界的干坝子大山,海拔为2851.1米;最低点为黎明乡窑房把边江与勐野江的合江口,海拔551.7米。 宁洱县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兼有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2℃,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无霜期334天,年均降雨量1414.9毫米,5月至10月为雨季。年平均日照时数1921.2小时。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