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
韩城是陕西省省内计划单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地处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07′19″-110°37′24″。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西周为韩侯国封地,后为梁伯国。春秋先为晋地,后属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始置夏阳县。秦汉至南北朝仍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唐时曾改名韩原,后又复名韩城。金县治徒于薛峰以东土岭,后又迁回今址。明清沿袭。1948年成立韩城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改为韩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
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一百三十余人。明清时期全县书院有名的十多所,民国13年(1924)全县仅小学就有216所。
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一百四十多处,古遗址27 处,尤以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其布局紧凑、错落有致,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现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125座,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等公共建筑。金城街区即韩城古城,格局古朴典雅,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大街小巷曲直有序、四通八达,其中多有名人故居,王杰“状元楼”,李自成行宫“九间厅”等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位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高岗上,祠中建有献殿、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龙门风景名胜区,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魏长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十余公里龙亭原上,较著名的秦万里长城早百余年。周原大禹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改设韩城市。
【行政区划】
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芝阳镇、嵬东镇、板桥镇、王峰镇。
【历史沿革】
龙门山南麓有旧石器时代丁村,文化遗址,薛曲、新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称龙门,商谓下危,均为雍州之域。西周初年(前11世纪晚期)周武王之子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国(侯国),后为晋灭。周宣王时,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谓梁伯。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魏城少梁。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八年(前361年)魏筑长城以防秦(长城遗址尚存)。周显王十年秦与魏战元里,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遗址在今韩城市城区南10公里瓦头村,以西地带)。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辖地。西汉属左冯翊。新莽时,仍属左冯翊。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夏阳复名。三国时,夏阳属魏,晋仍因之。北魏属华州,西魏隶同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夏阳自合阳分出,以其周有韩国,境有韩原,始更名韩城县,并设治于今城古村。唐高祖武德八年,将西韩州迁驻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贞观八年废州,肃宗乾元三年复名夏阳。昭宗天佑二年,更铭韩原县。五代梁属河中府,五代后唐复名韩城。北宋时,隶永兴路。金初隶京兆府路。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设桢州,领韩城、合阳两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废州为县,隶安西路。至元二年恢复桢州,县治他迁。至元六年复废州,县治迁回,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陕西承宣布政司、关内道。县以下设四乡五十里。清初延用明制,属同州。光绪年间,改为四乡二十八里。1912年后属陕西省关中道。1948年3月24日后,初属陕甘宁边区,后属大荔分区、渭南地区。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渭南地区和渭南市,此市由省直辖。
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
1950年5月改属渭南分区。
1956年10月直属省辖。
1959年1月合阳及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
1961年8月15日恢复原建制,属渭南专区。
1972年3月专区改名地区,韩城仍为辖区。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
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
2012年5月,韩城市列为计划单列市。
韩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深山多为梁状山岭,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韩(城)黄(龙)分界处的大岭海拔1783米,为本市全境最高点。中部浅山区多为黄土丘陵,海拔600~900米。东部黄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黄河滩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为全市陆面最低处。境内山原川滩等地貌类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浅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9%。
韩城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13.5℃,≥10℃积温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8、9月份。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西周为韩侯国封地,后为梁伯国。春秋先为晋地,后属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始置夏阳县。秦汉至南北朝仍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唐时曾改名韩原,后又复名韩城。金县治徒于薛峰以东土岭,后又迁回今址。明清沿袭。1948年成立韩城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改为韩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副地级市。
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一百三十余人。明清时期全县书院有名的十多所,民国13年(1924)全县仅小学就有216所。
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一百四十多处,古遗址27 处,尤以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其布局紧凑、错落有致,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现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125座,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等公共建筑。金城街区即韩城古城,格局古朴典雅,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大街小巷曲直有序、四通八达,其中多有名人故居,王杰“状元楼”,李自成行宫“九间厅”等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位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高岗上,祠中建有献殿、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龙门风景名胜区,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魏长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十余公里龙亭原上,较著名的秦万里长城早百余年。周原大禹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太平寰宇记》卷28同州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改设韩城市。
【行政区划】
韩城市辖2个街道、10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芝阳镇、嵬东镇、板桥镇、王峰镇。
新城街道 | 梅苑村,社区,兴盛里社区,陵北社区,车站社区,人民路社区,普照路社区,董村,社区,民德贤社区,司马社区,西峙路社区,玉屏山社区,姚庄村,潭马村,董村,盘乐村,三星村,坡底村,相里堡村,五星村,河渎村,周原村,留芳村,新民村,重阳村,新农村,赵村 |
金城街道 | 文庙社区,书院社区,象山社区,居惠社区,大唐电厂社区,莲池村,东营村,文庙村,广场村,晨钟村,薛曲村,竹园村,庙后村,夏阳村,英山村,张堡村,杜堡村,段堡村,东彭村,西彭村,苏村,北苏村,颜家沟村,坡头村,涧南村,北涧村,南涧村,山底村,王庄村,城固村,双楼村,范村 |
龙门镇 | 丰裕路社区,下广场社区,上广场社区,燎原社区,禹门口社区,临河社区,下峪口村,北庄村,桥南村,上峪口村,阳山庄村,龙门村,渚北村,大池埝村,西原村,马庄村,上白矾村,下白矾村,三林村,谢村,李村,大前村,新林皋村,北潘庄村,林皋村 |
桑树坪镇 | 朝阳社区,康乐社区,竹园村,崖岔村,杨岭村,梁家山村,赵家山村,料角峁村,龙凤埝村,杨家岭村,大曲头村,贾家塬村,牛家山村,张家沟村,杨家沟村 |
龙亭镇 | 城北村,龙亭村,城南村,姚家庄村,马陵庄村,东论功村,西论功村,东范家庄村,西范家庄村,后窑头村,大鹏村,白家庄村,新庄村,三甲村,爱帖村,寺马庄村,城后村,郝庄村,阿池村 |
芝川镇 | 芝川村,郭家庄村,吕庄村,柏香村,芝塬村,瓦头村,芝东村,芝北村,芝西村,西少村,滩子村,南陈村,北陈村,富村,北周村,南周村,东少村 |
西庄镇 | 西庄村,西贾村,东王村,西王村,杨村,东庄村,井溢村,涧北村,柳枝村,郭庄村,郭庄寨村,上干谷村,党家村,塬村,柳村,薛庄村,寺庄村,许庄村,沟北村,王河村,南赵村,北强村,南强村,文岭村 |
昝村镇、 | 吴村,薛村,化石村,解家村,白村,昝村,东贾村,史带村,解家老寨村,张村,南潘庄村,梁代村,下甘谷村 |
芝阳镇 | 芝阳村,东赵庄村,西赵庄村,陶渠村,石佛村,清水村,惠家坡村,高家坡村,张家庄村,寿寺村,北寿寺村,露沉村,贺龙村,桥头村,南英村,东英村,西英村,梯腊川村,东弋家原村,西头凸村,巨家沟村,花马庄村,赵峰村,柏峰村 |
盘龙乡 | 上庄村,坪头村,白家山村,岭底村,泡泉村,道口梁村,曹家山村,张家山村,陈家圪劳村,楼子村,官庄村 |
乔子玄乡 | 柳村,张庄村,王村,马村,冶户沟村,西弋家源村,利塬村,油庄村,富家裕村,杨河村,楼子河村,庙底村,迪庄村,高桌子村,牧山村,孟益沟村,马山村,下圪劳村,雷家塔村,车厢壕村 |
嵬东乡 | 桃李村,东仪门村,北阳村,北头村,启明村,西庄村,高门村,堡安村,华池村,嵬阳村,槐西坡村,关圪崂村,巍峰村,香塬村,复兴村,巍星村 |
板桥乡 | 板桥村,前峰村,明星村,红星村,清峰村,峰火村,峰塬村,柏林村,五四村,东风村,火炬村,钢铁村,胜利村,跃进村,红林村 |
薛峰乡 | 薛峰村,共峪村,王家庄村,裕峰村,峰川村居峰村,录峰村,卫峰村,香山村,林峰村 |
王峰乡 | 卓立村,杨家湾村,王峰村,王家庄村,龙骨岭村,上桑掌村,下桑掌村,刘家岭村,四洲庙村,水草塔村,程家洞村,姚家埝村,梁后村,张家山村,李家山村,赵家沟村,窑头村,涧东村,桑岭村,街子村,双庙村,雷镇村,查场村,崖底村 |
独泉乡 | 独泉村,高家台村,院子村,张家岭村,康家岭村,苏家岭村,陈家掌村,窑科村 |
龙门山南麓有旧石器时代丁村,文化遗址,薛曲、新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称龙门,商谓下危,均为雍州之域。西周初年(前11世纪晚期)周武王之子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国(侯国),后为晋灭。周宣王时,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谓梁伯。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为秦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时,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魏城少梁。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八年(前361年)魏筑长城以防秦(长城遗址尚存)。周显王十年秦与魏战元里,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遗址在今韩城市城区南10公里瓦头村,以西地带)。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辖地。西汉属左冯翊。新莽时,仍属左冯翊。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夏阳复名。三国时,夏阳属魏,晋仍因之。北魏属华州,西魏隶同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夏阳自合阳分出,以其周有韩国,境有韩原,始更名韩城县,并设治于今城古村。唐高祖武德八年,将西韩州迁驻韩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贞观八年废州,肃宗乾元三年复名夏阳。昭宗天佑二年,更铭韩原县。五代梁属河中府,五代后唐复名韩城。北宋时,隶永兴路。金初隶京兆府路。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设桢州,领韩城、合阳两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废州为县,隶安西路。至元二年恢复桢州,县治他迁。至元六年复废州,县治迁回,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陕西承宣布政司、关内道。县以下设四乡五十里。清初延用明制,属同州。光绪年间,改为四乡二十八里。1912年后属陕西省关中道。1948年3月24日后,初属陕甘宁边区,后属大荔分区、渭南地区。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渭南地区和渭南市,此市由省直辖。
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
1950年5月改属渭南分区。
1956年10月直属省辖。
1959年1月合阳及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
1961年8月15日恢复原建制,属渭南专区。
1972年3月专区改名地区,韩城仍为辖区。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
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
2012年5月,韩城市列为计划单列市。
韩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深山多为梁状山岭,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韩(城)黄(龙)分界处的大岭海拔1783米,为本市全境最高点。中部浅山区多为黄土丘陵,海拔600~900米。东部黄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黄河滩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为全市陆面最低处。境内山原川滩等地貌类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浅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9%。
韩城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13.5℃,≥10℃积温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8、9月份。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