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龙区
洛龙区位于洛阳市区东部和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3′-34°46′。背靠邙山,面对伊阙,东望嵩岳,西倚周山,东与偃师市相连,西与宜阳县毗邻,南接伊川县,北与孟津县及瀍河、老城、西工、涧西诸区接壤。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90.19平方公里。2012年,总面积211平方千米,总人口40.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5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04‰以内。洛龙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城市新区,是洛阳市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
安乐街道 | 安东社区,安南社区 |
开元路街道 | 定鼎门社区,龙泰社区,龙瑞社区,天元社区 |
龙门石窟街道 | 河东社区,镇南社区,龙门村,郜庄村,魏湾村,寺沟村,张沟村,郭寨村,东草店村,西草店村 |
关林镇 | 洛钢路社区,险峰社区,明花社区,镇北路社区,红旗社区,石油社区,关林村,南王村,大东村,大西村,潘村,铁匠村,豆腐店村,南寨村,练庄村,辛庄村,槐树湾村,八里堂村,刘富村,车圪垱村,皂角树村,关林市场居民委员会 |
龙门镇 | 煤田二队社区,一公司社区,石化社区,裴村,花园村,杜村,南刘村,商屯村,徐屯村,李屯村,田山村,王山村 |
安乐镇 | 安乐村,曙光村,狮子桥村,郑村,赵村,栖霞宫村,茹凹村,东岗村,中岗村,西岗村,王庄村,水磨村,新村,董庄村,聂湾村,军屯村 |
白马寺镇 | 白马寺社区,东明社区,枣园村,白马寺村,分金沟村,白王村,黑王村,孙村,周村,下黄村,大里王村,孔寨村,杨湾村,半个店村,帽郭村,董村,十里铺村,吕庙村,马沟村,栏沟村 |
李楼乡 | 李楼村,潘寨村,太平村,三官庙村,向阳村,桃园村,万年青村,白碛村,北王村,楼村,杨村,董村,西高村,东高村,城角村,太尉庙村,二南村,二北村,石人村,齐村,五郎庙村,焦寨村,下庄村,木庄村,火龙村,石坝村 |
古城乡 | 焦屯村,后河村,白村,黄屯村,青杨屯村,庞屯村,范滩村,陈李寨村,东霍屯村,锉李村,马圪垱村,西杨屯村,老贯庄村,位屯东村,位屯西村,小寨村,东杨屯村,八里凹村,霍屯村,邢屯村,梁屯村,油房头村,小营村,侯城村,王屯村,小李屯村,溢坡村,毕沟村,洛阳理工学院居民委员会,河南科技大学居民委员会,科技园区居民委员会 |
镇北路街道 | 通达社区,顺安社区 |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12月,洛龙区辖10个街道、7个镇:安乐路街道、龙门石窟街道、龙门街道、关林街道、太康东路街道、辛店街道、古城街道、科技园街道、镇北路街道、翠云路街道、丰李镇、诸葛镇、李村镇、白马寺镇、安乐镇、李楼镇、寇店镇。 【历史沿革】 居洛阳城周围之郊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洛阳管辖,其归属随洛阳归属之转移而变化。 据《尚书·禹贡》载,大禹划定九州,河洛为豫州,辖区属之。 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洛阳称作雒邑或成周。为西周之东都。辖区为成周之郊。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雒邑王城,史称东周。辖区为京郊。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置河南县、洛阳县,辖区为两县城郊,归三川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废秦三川郡,改置河南郡。辖区所在河南县、洛阳县归河南郡。王莽天凤元年(前14年),废河南、洛阳,改称宜阳县,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辖区属之。更始元年(23年),刘玄移都洛阳,复称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辖区属之。 东汉都雒阳,复西汉建制。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郡为尹,辖区属河南尹之河南、洛阳二县。 三国曹魏,都洛阳。省河南县。辖区属河南尹洛阳县。 西晋都洛阳,改尹为郡,恢复河南县。辖区归河南郡,分属河南、洛阳二县。316年,汉刘曜、匈奴石勒联军攻占洛阳。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立都建康,史称东晋。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后赵石生、石虎等攻入洛阳,定为南都,改河南郡为洛州,置行台,县如故。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前秦符坚攻入洛阳,改洛州为豫州,辖区为豫州河南、洛阳县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置河南尹,辖区为尹属河南、洛阳县地。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复改司州为洛州,置洛阳郡。二年,改河南县为宜迁县,辖区属之。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以洛阳为东京,设洛州总管府撤洛阳县、置河南县,辖区属之。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以洛阳为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三年废。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定洛阳为东京。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迁都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再改为河南郡。五年(609年),改东京为东都。辖区属河南郡河南县、洛阳县。 唐初以洛阳为东都。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东都,设洛州总管府。不久罢总管府,改设陕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恢复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陕东道,改为河南道。十一年(637年),改洛州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李治徙居洛阳,以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国号“周”,以洛阳为神都。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唐国号,以洛阳为东都。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都畿道,河南府属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复称东都。其间,辖区属都畿道河南府之河南县与洛阳县。 五代之时,后梁、后唐、后晋三代均曾以洛为首都。辖区属河南县、洛阳县、同归洛州河南府。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辖区分属河南、洛阳二县,归河南府。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辖区属京西路。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改属京西北路。五年,省洛阳县并入河南县。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设洛阳县,辖区仍属河南县、洛阳县。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洛阳。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撤销河南县,并入洛阳县,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定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辖区属金昌府洛阳县。 元时,洛阳为县制,属河南府。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辖区属河南府路洛阳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河南布政司。辖区属河南府洛阳县。 清初实行保、里、甲制。县下设21保,以保统里、计86里,里下设甲,计680甲。县辖村,751个。清末废保、里设区,按八卦方位,全县共设9个区。辖区分属乾、坎、艮、离、兑等区。 民国元年(1912年)初年,实行道尹制。辖区所在之洛阳县属河洛道。民国3年(1914年),属道尹公署。民国16年(1927年),道尹制废,改属豫西行政长官公署。其时县下设乾、坎、艮、震、离、兑、中等七个区。次年,除坎、中二区未动外,分设乾东、乾西、艮东、艮西、震中、震东、震南、震北、离东、离西、兑南、兑北等15个区。民国20年(1931年),改设督察区,洛阳县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中区为第一区;乾区为第二区;坎区为第三区;艮区为第四区;九贤为第五区;李村,为第六区;离区为第七区;兑区为第八区。辖区分属二、三、四、七、八区。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南京政府迁洛,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复迁南京。民国24年(1935年),将涧河以东,马坡以西各村,以及唐寺塔湾等村,划归一区;瀍河以西各村,划归二区;原四区、七区合并。民国28年(1939年),划辖区潘寨一带为第六区。民国29年(1940年),洛阳县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下设6区,9镇、33乡。民国30年(1941年)冬,撤区并镇合乡,全县设城关5镇,余为19个乡。 民国33年(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洛阳,成立伪“洛阳县政府”。同年11月,中共洛阳县工委、洛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4年(1945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将洛阳县划分为洛南、洛北二县。同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受降,恢复洛阳县政府。同时,中共洛阳县委、洛阳县民主政府宣布成立。 民国37年(1948年)3月,洛阳解放,中共洛阳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邙山簿姬岭,后改称洛北县民主政府,迁邙山冢头村,属太岳五专区;豫陕鄂三地委决定在洛河以南成立龙门县民主政府,驻洛南练庄村。4月5日,陈赓兵团再克洛阳。8月25日,洛北、龙门二县合并为洛阳县,归豫西一专署。 1949年1月,洛阳县与洛阳市合署,县领导市。辖区属洛阳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1月,洛阳县、市分治。县下设9个区:一区驻地麻屯,二区驻地海资,三区驻地平乐,四区驻地谷水,五区驻地军屯,六区驻地佃庄,七区驻地丰李,八区驻地李村,九区驻地寇店。 1952年12月,洛阳县增加3个区:十区驻地龙门,十一区驻地凤凰台,十二区驻地辛店。 1950年5月,为管理四关农村,工作成立洛阳市郊区公所,辖塔湾、马坡、岳村、小屯、金谷园、下池、西工镇。 1954年2月,划洛阳县四区(谷水)归洛阳市。 1955年11月,洛阳县建制撤销,将原洛阳县所辖的五区、十区、十二区(合计55个乡镇)划归洛阳市领导。 1956年1月,根据洛阳市人民委员会,指示,在原洛阳市郊区的基础上,组建中共洛阳市郊区委员会,、郊区人民委员会。同时将郊区所辖的65个乡、镇,合并为关林、杜村、魏屯、古城、安乐、军屯、石人、焦寨、营庄、冢头、杨冢、王湾、延秋、董窑、辛店、大鎙、孙旗屯、白马寺、孔寨等19乡和龙门镇。 1958年8月,按照党中央“大办人民公社”的指示,关林、龙门、杜村、魏屯、古城、安乐、军屯、石人、焦寨等9乡镇合并建立洛南人民公社;营庄、冢头、杨冢、王湾等4乡成立邙山人民公社;延秋、董窑、辛店、大鎙、孙镇屯等5乡成立秦岭人民公社;白马寺、孔寨2乡成立白马寺人民公社。在涧西区各村,成立火星人民公社;瀍河区各村,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洛北区各村,成立洛北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撤销郊区建制。建立市属洛南、洛北、瀍河、涧西4个人民公社。除洛南公社未动外,秦岭公社划归涧西人民公社;邙山公社划归洛北人民公社;白马寺公社划归瀍河人民公社,成为其分社。 1959年8月,恢复郊区建制,区下辖洛南、邙山、秦岭、白马寺4个人民公社。 1961年1月,洛阳市调整政区、郊区再次撤销,在原洛南公社辖区建立市属洛南区,邙山公社辖区建立市属邙山区,秦岭、白马寺分别划归涧西、瀍河区。 1962年6月,郊区再度恢复。区下辖关林、龙门、杜村、范滩、古城、安乐、军屯、李楼、焦寨、营庄、冢头、中沟、杨冢、延秋、董窑、辛店、三山、大鎙、白马寺、帽郭等20个人民公社。 1965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开始并社。郊区将20个公社合并为关林、龙门、古城、安乐、李楼、营庄、杨冢、辛店、孙旗屯、白马寺等10个人民公社。瀍河区的马坡、旭升合并为瀍河人民公社;涧西区的七里河、谷水两社合并为工农人民公社。 1968年3月,经洛阳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尔后,各公社相继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8月,经洛阳市批准,将原属涧西区的工农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瀍河区的瀍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洛北区的洛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等,划归郊区管辖。至此,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郊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洛阳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建立洛阳市郊区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3月,进行机构改革。根据政社分设的精神,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镇人民政府。区下辖10个乡、3个镇。 1990年底,洛阳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为关林、龙门、白马寺3个镇人民政府和工农、洛北、瀍河、邙山、红山、辛店、古城、安乐、李楼、孙旗屯10个乡人民政府。领村民委员会,226个,居民委员会,20个,辖自然村,401个。 2000年,洛阳市城市区区划调整。 洛龙区下辖安乐街道和开元街道2个,龙门、关林、白马寺、安乐、丰李、李楼6个镇,古城1个乡。 2006年2月28日,洛阳市将宜阳县的10个行政村划归洛龙区古城乡管辖,将洛龙区辛店镇整建制委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行政区划不变。 2007年6月27日,将古城乡的夜叉磨、古城、杨庄、孙庄4个村,和关林镇的曹屯、王圪垱2个村,从所在乡镇析出,组建开元路街道。 2013年,将原关林镇所辖区域一分为二,开元大道南北两侧、焦枝铁路以东及龙门大道西侧的15个行政村,6个社区,划归关林街道和太康东路街道管辖。关林街道辖刘富、关林、南王等9个行政村,及镇北路、洛钢路、明花、险峰、红旗、石油6个社区;太康东路街道辖二郎、大西、大东等6个行政村。 2013年12月,洛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在洛龙区成立翠云路街道,将关林街道管辖的龙康社区、皂角树和古城街道管辖的龙祥东社区,析出,成立翠云路街道;将目前由开元大道街道代管的位于开元大道以南的康城社区,交由翠云路管辖。成立后的翠云路街道管辖范围为开元大道以南,伊洛路以北(不含龙安小区),王城大道以东,龙门大道以西,管辖面积为4.9平方公里。 洛龙区地处断陷堆积盆地现代河床之中,绝大部分范围被新生带沉积物所覆盖。第四纪前基岩的分布:南部丘陵山区,龙门一带,有残缺不全的古生代基岩出露,并呈东西走向,以缓倾角(15°~35°)向北倾斜;在西部的秦岭顶部有零星出露,其它多是第四纪松散岩层。 洛龙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显著为其主要特征。1月多西北风和东北风,在其作用下,极地大陆气团占据优势,寒冷干燥;而7月则多西南风和东南风。由于偏南风的影响,热带海洋气团居统治地位,炎热多雨。低空气流和气团的这种季节性变化,显示了本区具有季风气候特征。从而形成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日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一般特征。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