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
武陟县地处豫北怀川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属焦作市,是焦作市的南大门,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武陟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秦易名武德。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河故宫——嘉应观、五代古塔妙乐寺塔、明清佛道合一建筑千佛阁、祈雨胜地青龙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政区划】
2013年,武陟县辖4个街道、4个镇、7个乡:木城办事处、龙源办事处、龙泉办事处、木栾办事处、詹店镇、西陶镇、谢旗营镇、大封镇、嘉应观乡、乔庙乡、圪垱店乡、三阳乡、小董乡、大虹桥乡、北郭乡。
【历史沿革】
武陟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据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
周初,称怀邑。周司寇苏忿生食邑之一。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怀邑属郑国。周贞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怀邑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怀县。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置武德县(今圪当店乡大城村),属河内郡。
汉武帝建元年间(约前140年),割温县、怀县两县地置平皋县(今温县北平皋),属河内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内郡由怀县迁至野王(今沁阳县)。怀县、武德县属河内郡。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废武德县入修武县。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温县治所迁移至今武陟县大虹桥乡温村。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县为安昌县(今大封镇赵庄村)。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今温县武德镇)。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县为武德县(今温县武德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五代十国时期,武陟县属怀州。
北宋时期,武陟县属河北西路怀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武德县入河内县(今沁阳县),辖区域今属温县、武陟;同年,废修武县入武陟县称“修武镇”,至元佑元年(1086年),废镇复县。
金代,武陟县属河东南路怀州。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将怀州改为怀孟路总管府,武陟属之。
元,武陟县属怀庆路总管府。
明,武陟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
清,武陟县属河南省怀庆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驻武陟县(旧县城),亦称彰卫怀道,领三府(彰德、卫辉、怀庆),二十四县。
民国元年,(1912年),武陟县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彰卫怀道改为豫北道,道治所由武陟移驻汲县。
民国三年(1914年),豫北道改为河北道,武陟县属之。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河北道,武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获武抗日民主政府,智所在今获嘉县徐营村,后移至武陟县北小段次村,属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木栾店以东地区。
1945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
1945年5月,建立温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古樊村,属太行八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南地区。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撤销了修陟、温武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县西沁河南北地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转移至博爱韩高城一带,民国武陟县政府属河南省第八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同年,修获武县并入武陟县。6月,修获武县恢复建置,治所在武陟县岳庄村,属太行四专署,辖大虹桥以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修获武县民主政府撤销,原辖武陟区域划归武陟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武陟县属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
1986年至今,武陟县隶属焦作市管辖。
1997年,武陟县面积832平方千米,人口60.1万,辖7个镇、8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宁郭镇、谢旗营镇、大封镇、嘉应观乡、乔庙乡、圪垱店乡、三阳乡、小董乡、大虹桥乡、北郭乡、阳城乡。县政府驻木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42544人,其中:木城镇25030人、詹店镇40307人、西陶镇45921人、谢旗营镇62726人、大封镇70023人、宁郭镇28609人、龙源镇61096人、嘉应观乡52665人、乔庙乡43705人、圪垱店乡40473人、三阳乡38898人、小董乡41005人、大虹桥乡28050人、北郭乡36435人、阳城乡27601人。
2005年,武陟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阳城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虹桥乡管辖,大虹桥乡政府驻地不变,11月29日正式挂牌。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陟县辖7个镇、7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宁郭镇、大封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大虹桥乡、圪垱店乡、乔庙乡、三阳乡、北郭乡、小董乡。
2011年10月28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焦作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将武陟县宁郭镇的留后、小油、大油、代村、丰顺店、大聂、张桥、小麻、小聂、中聂、南田塘11个行政村划归三阳乡管辖;将武陟县三阳乡的马村、北官庄、大李3个行政村划归宁郭镇管辖;将调整后的宁郭镇整建制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豫民行批[2011]70号)。至此,武陟县辖6个镇、7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大封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大虹桥乡、圪垱店乡、乔庙乡、三阳乡、北郭乡、小董乡。
2013年1月16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木城街道、龙源街道、龙泉街道、木栾街道正式挂牌成立。
地名由来:《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始皇东巡置,自以武德定天下。”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地带,境内有沁河贯中。过(入)境河流有15条,主要排水河道有6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沁河两滩区,主要过境河流有黄河、沁河、漭河、济河和二四区涝河。海河流域包括县东和沁北地区,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蒋沟及一干排、二干排、共产主义渠首、大狮涝河。武陟境内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适宜居民饮用和工业用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无霜期211天。
【行政区划】
2013年,武陟县辖4个街道、4个镇、7个乡:木城办事处、龙源办事处、龙泉办事处、木栾办事处、詹店镇、西陶镇、谢旗营镇、大封镇、嘉应观乡、乔庙乡、圪垱店乡、三阳乡、小董乡、大虹桥乡、北郭乡。
木城镇 | 建设街村,和平街村,胜利街村,北街村,西街村 |
詹店镇 | 何营东村,何营西村,赵庄村,小许庄村,大许庄村,魏庄村,詹东村,詹西村,李庄村,老田庵村,小庄村,冯庄村,小茶堡村,杨延井村,郭庵村,大茶堡村,何井村,东厂村,溜村,大刘庄村,王菜园村,王庄村,陈庄村,宋庄村,马营村,张菜园村,小马营村 |
西陶镇 | 西陶村,周家庄村,郭庄村,西白水村,南东陶村,东滑封村,中东陶村,北阳村,南阳村,交斜铺村,古城村,东张计村,古凡村,小南张村,王顺村,大南张村,陶村,东白水村,石荆村,张武村,北东陶村,西滑封村 |
谢旗营镇 | 谢旗营村,蒯村,兰封村,辛杨村,亢杨村,冯李村,和杨村,前牛村,后牛村,前高村,后高村,徐庄村,程封村,宋庄村,扈庄村,庙小段村,王道村,杨村,张官滩村,梁官滩村,刘官滩村,后圪当村,南大段村,北大段村,北小段村,陈堤村,小寨村,陈小段村,薛小段村,杨堂村 |
大封镇 | 东唐郭村,西唐郭村,驾部一村,驾部二村,驾部三村,驾部四村,驾部五村,驾部六村,东岩村,西岩村,大封村,南湖村,赵庄村,董宋村,寨上村,东水运村,南孟迁村,北孟迁村,老达寨村,南催庄村,老催庄村,保安庄村,前孔村,后孔村,小孔村,孟门村,大屯村,南屯村,东屯村,大司马村,司马岗村,王落村 |
宁郭镇 | 宁郭村,后庄村,郭村,邱庄村,东尚村,大驾村,黄庄村,石庄村,北田村,南田村,代村,丰顺村,留后村,张桥村,大油村,小油村,小麻村,大麻村,张庄村,大聂村,中聂村,小聂村,乔洼村 |
龙源镇 | 龙源村,孙庄村,西石寺村,万花村,原庄村,小原村,余原村,西仲许村,东仲许村,常庄村,央庄村,后龙村,古徐店村,祝徐店村,阎徐店村,卢徐店村,梁徐店村,白徐店村,小徐岗村,东马曲村,西马曲村,三里庄村,郭堤村,任徐店村 |
嘉应观乡 | 二铺营村,刘村,西五村,大刘庄村,杨庄村,东水寨村,中水寨村,西水寨村,辛庄村,黄树村,北贾村,南贾村,西小庄村,东后庄村,吴小营村,范庄村,西营村,东营村,御坝村,秦厂村,后小庄村 |
乔庙乡 | 杨村,前赵村,后赵村,韩村,黄村,张村,杨洼一街村,杨洼二街村,杨洼三街村,刘庄村,马宣寨村,张寨村,前堤村,后冯堤村,冯庵村,邸合村,孟村,冯丈村,宋陵村,商村,陈村,李村,千村,关王庙村,周村,杜村,詹堤村,马村 |
圪当店乡 | 圪当店村,小岩村,大城村,岗头村,高伊村,王伊村,程伊村,秦伊村,冯村,汤王堤村,邢庄村,毛庄村,毛庵村,安庄村,郭庵村,小刘庄村,白庙村,关音堂村,耿村,西王庄村,宝村 |
三阳乡 | 三阳村,凡庄村,准头村,西尚村,柴尚村,南小庄村,北小庄村,北官庄村,大李庄村,小李庄村,前刘庄村,后刘庄村,西封村,北凡村,大凡村,付村,小刘村,段口村,王庄村,炉里村,中封村,李梧贾村,裴梧贾村,扬梧贾村,岳梧贾村,南睢村,姜毛庄村,苗庄村,北张村,牛庄村,东大原村,西大原村,东尚村,马村 |
小董乡 | 北王村,高村,大陶村,南官庄村,南归善村,北归善村,小董村,卧牛村,贾村,南耿村,北耿村,磨庄村,岗头村,新李庄村,乔庄村,楼下村,朱村,沁阳村,渠下村,南王村 |
大虹桥乡 | 大虹桥村,岳庄村,西小虹村,东小虹村,寺王庄村,小高山村,大高山村,南虹桥村,彭庄村,曲村,西温村,东温村,赵北古村,陈北古村,李北古村,原北古村,西高村,东高村,南古村,东阳照村,西阳照村,东刘村,西刘村,中后村,后阳村,郭下村,前阳村,江岗村,原马村,李马村,童贯村,东关村,南关村,布庄村,老城村,杨庄村,朱原村,土城村,王庄村,李庄村,安庄村,韩庄村,东张村,南张村,原和村,西司村,中司村,官庄村,八里村,韩原村 |
北郭乡 | 小司马村,贾作村,裴庄村,北郭东村,北郭西村,蔡庄村,益庄村,南古岗村,下庄村,上庄村,西余会村,韩余会村,索余会村镇、南庄村,高余会村,两岗村,城子村,东安村,解封村,任后庄村,原庄村,罗作村,李后庄村,马后庄村,涧沟村,西草亭村,东草亭村,方陵村,岳马蓬村,赵马蓬村 |
武陟宁郭农场 | 宁郭农场虚拟生活区 |
武陟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据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
周初,称怀邑。周司寇苏忿生食邑之一。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怀邑属郑国。周贞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怀邑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怀县。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置武德县(今圪当店乡大城村),属河内郡。
汉武帝建元年间(约前140年),割温县、怀县两县地置平皋县(今温县北平皋),属河内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内郡由怀县迁至野王(今沁阳县)。怀县、武德县属河内郡。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废武德县入修武县。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温县治所迁移至今武陟县大虹桥乡温村。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县为安昌县(今大封镇赵庄村)。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今温县武德镇)。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县为武德县(今温县武德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五代十国时期,武陟县属怀州。
北宋时期,武陟县属河北西路怀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武德县入河内县(今沁阳县),辖区域今属温县、武陟;同年,废修武县入武陟县称“修武镇”,至元佑元年(1086年),废镇复县。
金代,武陟县属河东南路怀州。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将怀州改为怀孟路总管府,武陟属之。
元,武陟县属怀庆路总管府。
明,武陟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
清,武陟县属河南省怀庆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驻武陟县(旧县城),亦称彰卫怀道,领三府(彰德、卫辉、怀庆),二十四县。
民国元年,(1912年),武陟县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彰卫怀道改为豫北道,道治所由武陟移驻汲县。
民国三年(1914年),豫北道改为河北道,武陟县属之。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河北道,武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获武抗日民主政府,智所在今获嘉县徐营村,后移至武陟县北小段次村,属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木栾店以东地区。
1945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
1945年5月,建立温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古樊村,属太行八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南地区。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撤销了修陟、温武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县西沁河南北地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转移至博爱韩高城一带,民国武陟县政府属河南省第八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同年,修获武县并入武陟县。6月,修获武县恢复建置,治所在武陟县岳庄村,属太行四专署,辖大虹桥以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修获武县民主政府撤销,原辖武陟区域划归武陟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武陟县属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
1986年至今,武陟县隶属焦作市管辖。
1997年,武陟县面积832平方千米,人口60.1万,辖7个镇、8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宁郭镇、谢旗营镇、大封镇、嘉应观乡、乔庙乡、圪垱店乡、三阳乡、小董乡、大虹桥乡、北郭乡、阳城乡。县政府驻木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42544人,其中:木城镇25030人、詹店镇40307人、西陶镇45921人、谢旗营镇62726人、大封镇70023人、宁郭镇28609人、龙源镇61096人、嘉应观乡52665人、乔庙乡43705人、圪垱店乡40473人、三阳乡38898人、小董乡41005人、大虹桥乡28050人、北郭乡36435人、阳城乡27601人。
2005年,武陟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阳城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虹桥乡管辖,大虹桥乡政府驻地不变,11月29日正式挂牌。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陟县辖7个镇、7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宁郭镇、大封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大虹桥乡、圪垱店乡、乔庙乡、三阳乡、北郭乡、小董乡。
2011年10月28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焦作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将武陟县宁郭镇的留后、小油、大油、代村、丰顺店、大聂、张桥、小麻、小聂、中聂、南田塘11个行政村划归三阳乡管辖;将武陟县三阳乡的马村、北官庄、大李3个行政村划归宁郭镇管辖;将调整后的宁郭镇整建制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豫民行批[2011]70号)。至此,武陟县辖6个镇、7个乡:木城镇、詹店镇、西陶镇、龙源镇、大封镇、谢旗营镇;嘉应观乡、大虹桥乡、圪垱店乡、乔庙乡、三阳乡、北郭乡、小董乡。
2013年1月16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木城街道、龙源街道、龙泉街道、木栾街道正式挂牌成立。
地名由来:《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始皇东巡置,自以武德定天下。”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地带,境内有沁河贯中。过(入)境河流有15条,主要排水河道有6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沁河两滩区,主要过境河流有黄河、沁河、漭河、济河和二四区涝河。海河流域包括县东和沁北地区,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蒋沟及一干排、二干排、共产主义渠首、大狮涝河。武陟境内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适宜居民饮用和工业用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无霜期211天。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