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军区

点军区地处宜昌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北接夷陵区的三斗坪镇,南连宜都市的红花套镇,西部及西南紧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隔江与西陵区、伍家岗区相望,国土总面积532.18平方公里。

点军区位优越,地势险峻,北有西陵峡口,南有荆门山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三国西蜀名将关羽曾于此点兵操练。历代官府在境内择岗筑垒,或护卫府沿,或与江北对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南北两岸桥坝相接,东西往来省道贯通,点军成为宜昌市拓展城市骨架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

【历史沿革】历史上,点军一直为夷陵(峡州)、宜昌(东湖)等州县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点军属宜昌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点军区域属辖多次变更。解放初期,点军大部分区域属宜昌县第九区管辖。1950年8月,卷桥河安安庙及五龙两个行政村划属宜昌市郊。1953年,宜昌市郊将五龙、安安庙组建为安龙乡。1958年8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市郊在江南点军、艾家、安龙三个乡的基础上组建点军人民公社,下辖点军、艾家、紫阳三个管理区。1960年,市郊五龙、十里红两个大队组建十里红人民公社。1970年,点军人民公社所属范家湖、穆家店两个大队划入十里红人民公社。1975年,十里红人民公社与点军人民公社合并,组建点军大公社;联棚、长岭、艾家等地合并,成立联棚大公社(宜昌县统一撤区并社)。同年,点军人民公社所属十里红、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队及蔬菜农科所划归宜昌市。次年,罗家坝、穆家店、郭家岭、李家河、内口河、紫阳、牛扎坪等大队及柑橘场划归宜昌市;原艾家人民公社所属谭家河大队划归宜昌市。1984年,全国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乡镇体制。点军人民公社改名点军乡,联棚人民公社撤销,成立联棚乡、长岭乡,艾家乡划入桥边镇管辖。同年,联棚乡、长岭乡由宜昌县划入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
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立点军区。1987年4月,联棚乡、长岭乡合并,成立联棚乡。同年,宜昌市郊区委员会下辖的点军乡、联棚乡划入点军区管辖。1988年1月,点军区朱市街街道成立。至此,点军区下辖2个乡1个街道。其中,点军乡辖13个村及1所1场(蔬菜农科所、柑橘场);联棚乡辖17个村及2场(文佛山茶场、楠木溪柑橘场);朱市街街道辖4个居委会。
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原宜昌县管辖的土城、桥边、艾家三个乡镇划入点军区。2002年11月,点军乡、朱市街街道合并组建点军街道,属点军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至此,点军区下辖联棚乡、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点军街道等4个乡镇和1个街道,共46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1个文佛山林场。
2013年12月4日,宜昌市委、市政府将点军区桥边镇李家湾、桥边、白马溪、韩家坝、六里河五个村整体托交宜昌高新区管理,纳入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区域。
【行政区划】 点军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宋朝初年,点军境地为夷陵七乡之一。清代,宜昌县按完粮簿改编为5乡38铺(《宜昌县志》1992年版),辖内属崇礼、德智等乡。民国5年,宜昌县行政体制由乡、铺改为区、团,团下设保、甲、牌(此体制延续至1949年)。民国24年(1935)4月,宜昌县设4区6镇28乡,点军境地大部属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大部为第九区管辖,区机关驻巴芒店(今巴王店)。1951年11月,境内土城寺独立建区。1956年,宜昌县11个区合并为7个区,境内为第六区,机关驻大桥边,辖黄家棚、石堰、艾家、朱家坪、三百蜂、福安、点军、联棚、长岭、曹家畈(造甲畈)、三涧溪、落步埫、王家坝、高岩等14个乡。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辖内成立大桥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宜昌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条例》,辖内设桥边区、土城区。其中桥边区辖艾家、联棚、长岭、点军、石堰、三百蜂、黄家等7个公社、63个大队;土城区辖朱家、土城、三涧溪、王家坝、落步埫等5个公社、44个大队。辖内十里红人民公社属宜昌市郊委管辖。1971年,点军人民公社由桥边区划入宜昌市,至1973年,辖内划入宜昌市郊的人民公社有2个,即点军人民公社、十里红人民公社。1975年,宜昌市郊区将点军人民公社和十里红人民公社合并成点军人民公社,为宜昌市郊三个大公社之一(点军、窑湾、伍家)。同年,宜昌县亦实施撤区并社,辖内2区、12个公社合并为三个大公社,即联棚人民公社、桥边人民公社、土城人民公社,三社下辖12个管理区、89个生产大队、605个生产队(此前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1984年,全国人民公社体制取消,恢复区、乡建制,辖区设桥边镇、土城区。镇、区下设乡,乡下设村。同年,点军人民公社改称点军乡,联棚人民公社一分为二,分别成立联棚乡、长岭乡,并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艾家乡划归桥边镇管辖。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西陵、伍家岗、点军三个县级行政区,继而区内各行政职能部门分别组建成立。1987年4月,点军乡、联棚乡由市郊区委员会划入点军区管辖;1988年1月,区内成立朱市街街道。至此,点军区下辖2个乡、1个街道,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2001年6月,宜昌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宜昌县,成立夷陵区,将原宜昌县下辖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入点军区管辖,全区土地总面积增至532.18平方公里。2002年12月,点军乡、朱市街街道合并组建点军街道。
2013年12月4日,《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宜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决定》(宜发〔2013〕22号)将点军区所辖黄家棚村一部分(1.33平方公里)、李家湾村整村(5.25平方公里)、桥边村整村(4.84平方公里)、韩家坝村整村(7.12平方公里)、白马溪村整村(5.43平方公里)、六里河村整村(9.7平方公里),总面积33.67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宜昌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区域,由宜昌高新区托管。将点军区桥边集镇纳入规划区域,宜昌高新区预留1平方公里土地,由点军区负责开发建设。将东方微磁工业园(0.15平方公里)纳入规划区域建设和管理。

点军街道 朱市街社区,谭家河社区,五龙社区,红光居委会,张家坝居委会,塘上村,巴王店村,范家湖村,李家河村,紫阳村,牛扎坪村
艾家镇 大栗树社区,柳林村,艾家村,刘家村,桥河村,七里村
桥边镇 广化寺社区,黄家棚村,李家湾村,桥边村,白马溪村,韩家坝村,六里河村,偏岩村,石堰村,太平村,天王寺村,新村,双堰口村,朱家坪村,上峰尖村
联棚乡 联棚村,楠木溪村,双溪村,福安村,长岭村,泉水村,文佛山林场村
土城乡 土城村,李家坝村,安梓溪村,车溪村,穿心店村,茅家店村,黄家岭村,三岔口村,花粟树村,三涧溪村,高岩村,望洲坪村,落步淌村,席家淌村
【地质地貌】点军区境内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最高点为土城乡西北部白云山,海拔1089米;最低点为艾家镇艾家村五组,海拔43.8米,海拔高低落差1045.2米。区内地层多为寒武系、奥陶系,兼有白垩系,其层次上部为深褐、黄灰色块状的细砂岩、粉砂岩、砾质砾岩及砾砂岩互层,下部为棕红色细砂岩、粉砂岩、灰色厚层砂岩、夹砂砾岩。农耕地中主要有红泥沙土、黄泥沙土、酸性紫色土地、紫泥沙土地、灰紫泥沙土、潮砂泥沙土等;果园中主要有白散土地、面黄土、红黄砂土、红泥砂土、轻砾石红砂土等。
点军街道、联棚乡、艾家镇、桥边镇和土城乡地层大体相同,均以黄陵背斜为核心由里向外,有多层带状的特点。区内地势西部偏高,东部偏低,总落差900~1000余米。辖区内有山峰300余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河流13条,总长度167.4公里;溶洞100余处。
【土地面积】点军区土地总面积53300.42公顷。其中耕地2984.0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0%;园地10111.9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97%;林地32084.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20%;草地420.3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7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69.4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3%;交通运输用地951.7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786.6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3%;其他土地1491.4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点军区发现的地藏矿产种类不多,被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砂石、粘土、石灰石。
砂石:辖区内砂石储量丰富,沿长江滩坝均有开采。卷桥河、松门溪等河道亦产砂石,三条河道面积10.1平方公里,砂石储量约4500万立方米,砂质好且易开采,沿河居民及部分小企业建房用砂石多在此采挖。建区后,部分河段采砂受限。
粘土:辖内均有分布,以桥边石堰、白马溪等地为多。粘土是烧制砖瓦及生产陶瓷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石灰石:辖区内长岭河、文佛山、双堰口、韩家坝、新村、天王寺、朱家坪等地有较大储量,可生产优质石灰。另有碎石、片石、块石等建筑材料采挖。
锗:矿锗是一种金属元素,呈灰白色结晶,质脆有光泽,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半导体晶体管。辖区内土城乡有此矿产,远景储量2000余吨。该矿产储于白垩系中,为小型沉积矿床。
其他矿产:经“309”地质队1979年探明及国家物探队1985年勘探,联棚乡境内的泉水村、长岭村分别有煤、铀等矿产(均属幼年矿)。另据探测,文佛山等地有红矾石、白矾石及硫铁矿石裸露。(张山武)
【水资源】 点军区除长江外,有12条溪河,河流总长度167.4公里,最大流量163.4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71立方米/秒。其中:集雨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的河流5条,分别是:
1、桥边河: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土城乡竹蒿山,全长41.2公里,集水面积273.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4.66‰,平均流量6.22立方米/秒。
2、长岭河:长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土城乡梓相坪,全长25.2公里,集水面积58.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5.55‰,平均流量0.97立方米/秒。
3、联棚河: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联棚乡鸡公岩、文佛山,全长21.4公里,集水面积38.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7.45‰,平均流量0.71立方米/秒。
4、三涧溪河:长江的二级支流,起源于土城乡王家湾,全长16.8公里,集水面积56.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7.41‰,平均流量0.84立方米/秒。
5、松门溪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土城乡韩家坪,全长15公里,集水面积3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21.11‰,平均流量0.92立方米/秒。
【林业资源】 点军区内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香樟、杜仲、楠木、羊角槭、紫檩、榉树、水青树、红椿、川黄檗、川黔紫薇、野生腊梅、黄杨木等多种植物及名贵中药材,还有三峡库区濒危植物中华纹母和疏花水柏枝。珍稀动物有:野生动物约70余科,10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二十多种,如猕猴、穿山甲、豺、黄喉貂、水獭、小灵猫、林麝、白鹳、凤头蜂鹰、鸢、苍鹰、红腹角雉、长脚秧鸡、红腹锦鸡、花面狸(果子狸)、猫头鹰等,省级保护动物有三十多种,如貉、黄腹鼬、鼬獾、狗獾、豹猫、金猫、小麂、华南兔、红白鼯鼠、赤腹松鼠、豪猪、白鹭、杜鹃、啄木鸟、八哥、红嘴蓝鹊、喜鹊、大嘴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盲蛇、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尖吻腹、中华大蟾蜍、棘腹蛙等。(高丽平)
【气候特征】 点军区属北亚热带江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9~11月)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12~2月)风雪较多、寒冷湿润。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气温为4.7℃,十月份平均气温为28.2℃,年极低气温为-9.8℃,极高气温为41.4℃;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8%~7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28h,年活动积温为5500℃;多年平均风速为0.8~1.2m/s,常年主风向为东南方向,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8.0m/s;年平均无霜期为272.4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213.6mm,多年平均蒸发量800mm。
【主要自然灾害】 2014年点军区主要灾情:7月10日午后至夜间,受强对流云团影响,全区大范围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最大降雨量累计达到211毫米。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全区1500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6人,无伤亡报告;倒塌房屋10户26间,严重毁坏房屋22户40间,110户房屋进水。农作物受灾面积300公顷,成灾300公顷,绝收270公顷。塌方15处,塌方量近400立方米,塌方共造成5条道路中断,排水沟累计堵塞5条;水毁道路近20公里;输电电杆和通信各倒伏2根,造成大面积停电。1500米饮水安全自来水管道被毁,直接经济损失850万元。300公顷农田进水,5口鱼塘溢流,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493万元,基础设施损失79万元,家庭财产损失20万元。
【人口】2015年末,点军区常住人口1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8.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9.19%、83.8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0.49万人,其中男性5.29万人,女性5.1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8%、49.52%。全年出生803人,出生率8.37‰;死亡680人,死亡率7.09‰;人口自然增长率1.28‰。全区人口密度195人/平方公里。在出生人口中,政策外多孩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38%;政策外多孩率0.12%,出生人口性别比102.36。

【行政区划】 点军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宋朝初年,点军境地为夷陵七乡之一。清代,宜昌县按完粮簿改编为5乡38铺(《宜昌县志》1992年版),辖内属崇礼、德智等乡。民国5年,宜昌县行政体制由乡、铺改为区、团,团下设保、甲、牌(此体制延续至1949年)。民国24年(1935)4月,宜昌县设4区6镇28乡,点军境地大部属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大部为第九区管辖,区机关驻巴芒店(今巴王店)。1951年11月,境内土城寺独立建区。1956年,宜昌县11个区合并为7个区,境内为第六区,机关驻大桥边,辖黄家棚、石堰、艾家、朱家坪、三百蜂、福安、点军、联棚、长岭、曹家畈(造甲畈)、三涧溪、落步埫、王家坝、高岩等14个乡。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辖内成立大桥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宜昌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条例》,辖内设桥边区、土城区。其中桥边区辖艾家、联棚、长岭、点军、石堰、三百蜂、黄家等7个公社、63个大队;土城区辖朱家、土城、三涧溪、王家坝、落步埫等5个公社、44个大队。辖内十里红人民公社属宜昌市郊委管辖。1971年,点军人民公社由桥边区划入宜昌市,至1973年,辖内划入宜昌市郊的人民公社有2个,即点军人民公社、十里红人民公社。1975年,宜昌市郊区将点军人民公社和十里红人民公社合并成点军人民公社,为宜昌市郊三个大公社之一(点军、窑湾、伍家)。同年,宜昌县亦实施撤区并社,辖内2区、12个公社合并为三个大公社,即联棚人民公社、桥边人民公社、土城人民公社,三社下辖12个管理区、89个生产大队、605个生产队(此前部分生产大队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1984年,全国人民公社体制取消,恢复区、乡建制,辖区设桥边镇、土城区。镇、区下设乡,乡下设村。同年,点军人民公社改称点军乡,联棚人民公社一分为二,分别成立联棚乡、长岭乡,并划归宜昌市郊区委员会管辖,艾家乡划归桥边镇管辖。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西陵、伍家岗、点军三个县级行政区,继而区内各行政职能部门分别组建成立。1987年4月,点军乡、联棚乡由市郊区委员会划入点军区管辖;1988年1月,区内成立朱市街街道。至此,点军区下辖2个乡、1个街道,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2001年6月,宜昌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宜昌县,成立夷陵区,将原宜昌县下辖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入点军区管辖,全区土地总面积增至532.18平方公里。2002年12月,点军乡、朱市街街道合并组建点军街道。
2013年12月4日,《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宜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决定》(宜发〔2013〕22号)将点军区所辖黄家棚村一部分(1.33平方公里)、李家湾村整村(5.25平方公里)、桥边村整村(4.84平方公里)、韩家坝村整村(7.12平方公里)、白马溪村整村(5.43平方公里)、六里河村整村(9.7平方公里),总面积33.67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宜昌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区域,由宜昌高新区托管。将点军区桥边集镇纳入规划区域,宜昌高新区预留1平方公里土地,由点军区负责开发建设。将东方微磁工业园(0.15平方公里)纳入规划区域建设和管理。

精选留言

宜昌点军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