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34°20′,东经112°31′~113°07′。在省会郑州市西南124公里,平顶山市西北75公里处。汝州市东与禹州、郏县接壤,南与宝丰、鲁山毗邻,西与汝阳、伊川交界,北与登封相连。
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山地丘陵面积12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平原面积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境内全长45公里,宽500--1500米,有大支流9条,向南北山呈鱼翅状分布。河滩总面积约10.1万亩。汝州地面高程海拔最高的岘山为1165.8米,最低的小屯镇路寨村,东北为145米。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汝瓷之都、曲剧故乡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4个乡、11个镇、5个街道。汝州市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交界地带,焦柳铁路纵贯南北,并与陇海线、京广线连通,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阳)高速、二广高速、焦(汝)桐(登)高速横穿东西,并与京珠、连霍高速直接毗连;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覆盖城乡,辖区内公路纵横交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非常便利。汝州市境内现有国道2条总里程91.681km,省道8条总里程314.323km,县道9条总里程196.047km,乡道42条总里程501.64km,村,道1724.388km,现有公路密度179.789km/百平方公里。

地名由来:因濒于北汝河上游而得名,为仰韶、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历代郡州治所。以城南临汝水,故名。
【行政区划】
汝州市现辖5个街道、11个镇、4个乡:煤山街道、风穴路街道、钟楼街道、洗耳河街道、汝南街道、寄料镇、温泉镇、临汝镇、小屯镇、杨楼镇、蟒川镇、庙下镇、米庙镇、陵头镇、纸坊镇、大峪镇、王寨乡、骑岭乡、夏店乡、焦村乡。
煤山街道 西东社区,望嵩社区,骑庄社区,城北赵庄社区,肖庄居委会,司东村,司西村,葛庄村
风穴路街道 塔寺社区,城北社区,张鲁庄社区,党屯村,吴洼村,下程村
钟楼街道 东街社区,东大社区,东关社区,郭庄社区,阎庄社区,二里店社区,拐棍李村,程楼村
洗耳河街道 西西社区,西街社区,西大社区,南关社区,七里居委会,上河村,刘庄社区,十里村,许寨村
汝南街道 王寨村,粪堆赵村,下陈村,上陈村,袁庄村,怯庄村,南孙庄村,魏洼村,栗庄村,西焦村,南马庄村,虎头村,后铺村,陈湾村,张吾庄村,吉庄村
寄料镇 寄料村,纸坊村,牛沟村,吕庄村,西安沟村,马长庄村,竹园村,高庙村,雷湾村,观上村,太山庙村,徐庄村,周庄村,阎小寨村,妻贤庄村,温楼村,南程庄村,张坡村,炉沟村,桑树坪村,黄柏村,蔡沟村,拉台村,董王沟村,南赵沟村,李店村,坡根村,郭沟村,车沟村,车厂村,石梯村,磨石村,蛮子洼村,平王宋村
温泉镇 温泉村,朱寨村,陈寨村,张寨村,翟楼村,骆庄村,傅岭村,东均田村,南刘村,官东村,官中村,官西村,丁庄村,东程庄村,冯店村,大洼村,榆树园村,邓禹村,西唐村,东唐村,高水泉村,连庄村,连圪垱村,东车坊村,南王庄村,杨寨村,侧崆庄村,赵庄村
临汝镇 临南村,临北村,临东村,临西村,郝寨村,菜园村,西营村,白土泉村,营河村,西马庄村,冯楼村,北王庄村,北纸坊村,北李庄村,关庙村,坡池村,小山沟村,东马庄村,武庄村,庙张村,北孙庄村,狮子张村,东营村,彦张村
小屯镇 小屯村,樊庄村,毛庄村,时屯村,大陈村,崔辛庄村,耿堂村,鲁辛庄村,雷庄村,西王庄村,孙店村,芦店村,朝川村,张村,李湾村,范湾村,山王村,杨其营村,小陈庄村,玉王村,长营村,季寨村,季营村,周庄村,路寨村,吴营村,东村,中村,西村,小于庄村,史庄村,杨集村,石河沟村,吴岭村,牛庄村,黄洼村,丁堂村,李珍庄村,南李庄村,魏庄村,南张庄村,宗庄村
杨楼镇 杨楼村,下水村,佛堂村,李庄村,西史庄村,西王楼村,石台村,马庄村,大程村,小程村,李圪垱村,陈沟村,高沟村,赵沟村,口子赵村,黎良村,刘圪垱村,程庄村,夏庄村,耿庄村,双庙村,叶庄村,渠庄村,南范庄村
蟒川镇 核桃园村,蟒川村,东庄村,薛庄村,河西村,孙岭村,半东村,半西村,田河村,蟒窝村,戴湾村,齐沟村,滕口村,滕店村,娘庙村,杨沟村,张沟村,唐沟村,郝沟村,王岭村,任村,黑龙庙村,英张村,任庄村,柏树吴村,斋公店村,石灰窑村,严和店村,罗圈村,小龙庙村,陈家村,木厂村,牛角岭村,寺上村
王寨乡 小拉湾村,胡庄村,温庄村,龙山村,冯沟村,大拉湾村,柳树王村,尹庄村,唐村,尚寨村,夹河史村,杨庄村,十字路村,茶庵村,董沟村,寺湾村,朱洼村,王古城村,东王庄村,杨古城村,樊古城村,冶墙村,牛庄村,辛庄村,东王堂村,口子孙村,裴爬村,郑铁村,訾庄村,刘洼村,尹冲村,谷店村,东孙庄村
陵头乡 陵头村,后户村,宁庄村,梅庄村,西街村,段子铺村,朱沟村,黄岭村,养田村,申坡村,樊窑村,杨楼沟村,东杨寨村,桥沟村,孟庄村,寇寨村,李窑村,陈窑村,庙湾村,大庙村,沙古堆村,叶寨村,和尚庙村,饮虎沟村,东山村,余窑村,前户村
庙下乡 庙下村,南杨庄村,乐寨村,下鲁村,长张村,西薛庄村,古城村,唐店村,小寨村,西荒村,罗郭岭村,湾子村,春店村,北胡庄村,文寨村,寺上村,黄寨村,西赵庄村,神沟村,北郭庄村,宋王村,北刘村,北于庄村,姚庄村
纸坊乡 纸西村,纸东村,纸南村,纸北村,康街村,韩楼村,新庄村,西赵落村,张楼村,龙泉村,料棍张村,丁村,陶村,武巡村,中王村,东赵庄村,赵东村,赵南村,赵北村,赵西村,长东村,长西村,后寨村,牛王村,南寨村,泉李村,姚楼村,留王村,李家村,陈古同村,车渠村,石庄村,中山寨村,张庄村,石桥村,苏楼村
尚庄乡 米庙村,枣树庙村,安庄村,白庄村,郭林山庄村,一五张村,双郭楼村,曹庄村,金沟村,东关庙村,东黄庄村,大刘庄村,石槽王村,许庄村,郭营村,马窑村,尚庄村,于庄村,铁炉马村,白马村,焦岭村,榆圪垱庙村,九间窑村,风庙村,榆树陈村,王河盘村,潘庄村,于窑村,玉皇沟村
骑岭乡 田堂村,王堂村,大张村,北安庄村,安洼村,小陈村,王庄村,河坡村,山王寨村,马庙村,东坡村,雪窑村,黄庄村,范集村
大峪乡 大峪村,赵楼村,下焦村,邢窑村,田窑村,刘窑村,大泉村,后坡村,杨窑村,龙王村,班庄村,黄窑村,棉花村,王台村,同丰村,雷泉村,高岭村,刘河村,玉皇村,十岭村,寨湾村,西范庄村,袁窑村,青山后村
夏店乡 新村,夏东村,夏西村,夏南村,夏北村,孔寨村,鲁张村,上鲁村,磨庄村,八里王村,西湖村,路庄村,陈庄村,毛寨村,孙庄村,呼窑村,甄窑村,河口村,关帝庙村,黄沟村
焦村乡 焦村,东沟村,安沟村,李楼村,邢村,王楼村,段村,秋树李村,湾李村,靳村,杜村,水沟村,梁窑村,张村,槐树村,魏沟村
【历史沿革】
夏(前2070年至前1600年)据《尚书·禹贡》载,夏王朝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按居民居住地划分为九州。时汝州境有霍邑(在汝州市西南)。属豫州。
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初为霍邑,后为诸侯国霍国,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今禹州市),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今登封市)一带。仍属豫州。
西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为王畿之地。后戎蛮兴起,建有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陷戎蛮子国,梁及霍遂属楚。
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初,郑打败楚,梁(含霍,下同)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改梁叫南梁(以别于陕西韩城南部的少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地方实行郡、县制,在南梁置梁县,辖附近诸城邑、聚落。梁县隶三川郡。
西汉(前206年至公元25年);初承秦制置梁县,仍隶三川郡。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梁县先后隶河南郡、司隶校尉部(简称“司隶部”,下同,仍治洛阳)。元鼎四年(前113年)和次年,又分别在梁县东部和东南部置承休县(在今汝州市东)和成安县(在今汝州市东南)。成安、承休两县隶颍川郡(治阳翟,即今禹州市)。
王莽(公元2年至23年在位)新朝袭西汉制,在周承休侯国置嘉美县,隶颍川郡。
东汉(25年至220年)建置因袭西汉,仍置梁、成安、承休三县。建武二年(26年),改洛阳为雒(luò)阳,并废成安、承休二县入梁县。梁县隶司隶部河南郡(治雒阳)。五年(29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仍治雒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至东汉末。
魏(220年至265年)史称“曹魏”。初,建置承汉,复改雒阳为洛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治洛阳)。景元三年(262年),改司隶部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尹。
西晋(265年至317年)初,建置袭魏。泰始二年(266年),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郡。
永嘉五年(311年),成汉(即匈奴汉国)攻陷洛阳,改司州河南郡为荆州(仍治洛阳)。梁县属成汉,隶荆州,至西晋末。
东晋十六国(317年至420年)梁县隶属多变:
建武元年(317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
建武二年至咸和元年(318年至326年),属前赵,隶河南郡(治洛阳)。
咸和二年至永和五年(327年至349年),属后赵,隶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六年至七年(350年至351年),属“冉魏”,隶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八年至十一年(352年至355年),属前秦,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
永和十二年至兴宁二年(356年至364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兴宁三年至太和四年(365年至369年),属前燕,隶洛州河南郡(治洛阳)。
太和五年至太元八年(370年至383年),再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
太元九年至十九年(384年至394年),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太元二十年至隆安二年(395年至398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
隆安三年至义熙十一年(399年至415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
义熙十二年至元熙二年(416年至420年)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南北朝(420年至589年)初,梁县先后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洛州(治洛阳)。
北魏神(jiā)三年(430年),改司州为洛州(仍治洛阳),梁县隶洛州。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梁县仍隶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年),复改洛州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次年,置南汝原县(治今汝州市城区)、治城县(治今汝州市西)、石台县(治今汝州市西,即杨楼乡石台村)、东汝南县(治今汝州市东)。此四县和梁县隶司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县城)。
孝昌三年(527年),置汝北郡(治阳人城),领梁、南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治洛阳)。至北魏末。
东魏(534年至550年);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初,汝北郡属东魏,隶司州。天平二年(535年),罢汝北郡,并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仍治今汝州市城区)。梁、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襄城郡。武定元年(543年),复置汝北郡,移治梁雀坞(今汝州市东北),并废石台、东汝南二县入梁县。汝北郡领梁、汝原、治城三县,隶司州(治洛阳)。次年,置北荆州(治南陆浑县,即今嵩县东北),汝北郡领三县不变,隶北荆州。四年(546年),汝北郡改隶广州(治山北县,在今鲁山县东,武定中移治襄城县城)。五年(547年),汝北郡移治石台县城,仍领前述三县,隶广州。
北齐(550年至577年)北周(557年至581年)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汝北郡移治汝原县城(今汝州市城区),不久,改为汝阴郡,并废治城入梁县,汝阴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广州,属北齐。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北荆州为和州(仍治南陆浑县),并改汝阴郡为汝北郡。汝北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和州,属北周。
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北郡为和州(移治汝原县城)。和州领梁、汝原二县,隶南襄城郡(治隔城,在今桐柏县西北),复属北齐。
隋(581年至618年)初,地方建置罢郡,实行以州统县制。
开皇初(581年至583年),改和州为伊州(治伏流县,原南陆浑县,即今嵩县),领梁、汝原二县。开皇四年(584年),伊州移治承休县旧地(今汝州市东),后(约在开皇四年至仁寿四年,即584年至604年间)又移至汝原县城(今汝州市城区)。伊州领梁、汝原二县。
大业元年(605年),改湛水县为犨(chōu)城县(治今宝丰县南)属汝州辖,伊州领梁、汝原、犨城三县。二年(606年),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改伊州为汝州,自此始有“汝州”其名,治承休县城(今汝州市城区),汝州领三县不变。三年(607年),复改承休县为汝原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以郡代州,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汝原县城),领三县不变。四年(608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梁、汝原、犨城、郏城四县。八年(612年),再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汝州市城区),并划阳翟(今禹州市)、汝源(治所不详)、汝南(今汝州市东南)、鲁(今鲁山县)等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八县。
唐(618年至907年)初,建制袭隋。武德四年(621年),废郡设州,改襄城郡为伊州(治承休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伊州领梁、承休、郏(以郏城改,改年不详)三县,隶洛州总管府(治洛阳),同年,罢洛州总管府,改置陕东道大行台(仍治洛阳)。伊州改隶陕东道大行台。
贞观元年(627年),省原梁县,改承休为梁,移治于此(即今汝州市城区)。并废鲁州置鲁山县属汝州辖。伊州领梁、郏、鲁山三县,隶洛州都督府(治洛阳)。八年(63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领前述三县,隶洛州都督府。十年(636年),始设道(省级)。汝州领三县不变,隶河南道(治洛阳)。
证圣元年(695年),置武兴县(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郏、鲁山、武兴四县,隶河南道。神龙元年(705年),改武兴县为中兴县,不久又改中兴县为龙兴县。先天二年(713年),置临汝县(治所在今临汝镇村)。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五县,仍隶河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河南道为都畿道(治洛阳)。汝州仍领前述五县,隶都畿道。二十六年(738年),划仙州(治所在今叶县西南)的叶及许州(治所在今许昌市)的襄城属汝州辖。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叶、襄城七县。二十八年(740年)襄城划隶许州。汝州领六县,隶都畿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州为临汝郡(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临汝郡领六县不变。七年(748年),襄城复归临汝郡。临汝郡领七县,隶都畿道。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临汝郡为汝州(仍治梁县,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仍领七县,隶都畿道。直至唐末。
五代(907年至960年)唐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后梁(907年至923年)、后唐(923年至936年)、后晋(936年至947年)、后汉(947年至950年)、后周(951年至960年)等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都袭唐置汝州(治梁县城,即今汝州市城区)。汝州仍领前述七县,先后隶河南道开封府(治所在今开封市)、河南道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阳市)。其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梁、郏、鲁山、龙兴、叶、襄城六县。
北宋(960年至1127年)初,建置沿袭五代。至道三年(997年),废道设路(省级),汝州仍领六县,改隶京西路河南府(治洛阳)。熙宁五年(1072年),京西路分为南、北两路,并废龙兴县为镇入鲁山县。汝州领梁、郏、鲁山、叶、襄城五县,隶京西北路河南府。
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汝州领六县;崇宁四年(1105年),郏县划属颍昌府(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至政和三年(1113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龙兴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因近京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所以也叫辅州。
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兴县为宝丰县。至靖康元年(1126年),汝州(辅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直至北宋末。
金(1115年至1234年)建置沿宋。天会五年(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初领五县不变,改隶汴京路(治所在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路为南京路(治所仍在今开封市),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郏县(属汝州辖时间不详)六县,隶南京路。直至金末。
元(1206年至1368年)首置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太祖二年(1207年),划襄城隶许州。次年,划叶县隶裕州(治所在方城县城)。直到至元二年(1265年),汝州领梁、鲁山、宝丰、郏四县,仍隶南京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宝丰、郏二县入梁县,汝州领梁、鲁山二县,仍隶南京路。八年(1271年),汝州领前述二县,改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市)。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鲁山、郏三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直至元末。
明(1368年至1644年)建置袭元。初至洪武七年(1374年),汝州领县、隶属同前。次年,废梁县入汝州直辖,汝州领鲁山、郏二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今南阳市)。
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省和路,改设布政使司,汝州领前述二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汝州东南境复置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三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成化十二年(1476年),兵部左侍郎滕昭(汝州籍人)和河南布政使原杰,以汝州距南阳府太远,联名上疏奏请朝廷将汝州析离南阳,宪宗准奏,汝州遂于同年九月从南阳府析出,升为直隶州(同府级),直属河南布政使司。十二月,割嵩县、鲁山、汝州部分地区置伊阳县(治所在今汝阳县城)属汝州辖。汝州直隶州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隶河南布政使司。直至明末。
清(1644年至1911年)初,改布政使司为省。汝州仍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直隶河南省。直至清末。
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初,建置袭清。汝州领县、隶属不变。
民国2年(1913年)2月,为推行道制(在省下设道),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降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城区),隶豫西道(治洛阳)。次年6月,改豫西道为河洛道(仍治洛阳),临汝县隶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临汝县隶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8月始,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许昌专区)。
民国33年(1944年)5月4日,日本侵略军攻陷临汝城。7月,日伪县政府成立(驻临汝县城),隶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民国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2011年12月)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临汝县隶许昌专区。
1954年10月至1986年1月,临汝县隶洛阳专区。
1986年2月起,撤销洛阳专区,实行市(地级)管县制,临汝县又改隶平顶山市。
1988年8月,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由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委托平顶山市代管”。
1996年,汝州市面积1602平方千米,人口约89万人,市政府驻汝州镇。辖5个镇、11个乡:汝州镇、临汝镇、温泉镇、寄料镇、小屯镇、庙下乡、杨楼乡、尚庄乡、蟒川乡、王寨乡、纸坊乡、焦村乡、夏店乡、陵头乡、骑岭乡、大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汝州市总人口923245人,其中:汝州镇101455人、寄料镇65737人、温泉镇24722人、临汝镇80445人、小屯镇92168人、杨楼乡76783人、蟒川乡56837人、王寨乡39078人、陵头乡44559人、庙下乡60904人、纸坊乡72695人、尚庄乡58569人、骑岭乡75022人、大峪乡23098人、夏店乡27614人、 焦村乡 23559人。
2002年,撤销汝州镇建制,设立钟楼、风穴、煤山、洗耳河、汝南5个街道,分管19个居委会,代管14个村委会。8月8日,5个街道正式挂牌。
2005年8月19日,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汝州市城区王寨乡小屯镇蟒川乡杨楼乡温泉镇临汝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汝政办[2005]101号):河南省民政厅《关于调整汝州市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豫民行批[2005]2号)已经省政府批准,2005年6月30日汝州市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已讨论通过,同意调整我市城区、王寨乡、小屯镇、蟒川乡、杨楼乡、温泉镇、临汝镇行政区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
(一)将王寨乡的王寨、上陈、袁庄、怯庄、南孙庄、魏洼、栗庄7个村委会和小屯镇的西焦村、南马庄、虎头、后铺、吉庄、张吾庄、宗庄(陈湾)7个村委会,共14个村委会,整建制划归汝州市城区,由汝南街道代管。
(二)将蟒川乡的十字路、茶庵、董沟、寺湾4个村委会和杨楼乡的朱洼、王古城、东王堂、杨古城、樊古城、冶墙、牛庄、辛庄、东王堂、口子孙、裴爬、郑铁、訾庄、刘凹、尹冲15个村委会,共19个村委会,整建制划归王寨乡管辖。
(三)将临汝镇的东程庄、冯店、大洼、榆树园、邓禹、西唐沟、东唐沟、高水泉、连庄、连圪档、东车坊、南工寨、侧崆庄、赵庄15个村委会,整建制划归温泉镇管辖。
二、新设村委会 根据工作需要,经市政府研究批准新设两个村委会,分别是:
将原小屯镇宗庄村委会的陈湾自然村,分设,成立陈湾村委会,归汝州市城区,由汝南街道代管。
将原杨楼乡口子孙村委会的谷店自然村,分设,成立谷店村委会,划归王寨乡管辖。
2005年末,汝州市辖5个街道、4个镇、11个乡:煤山街道、钟楼街道、风穴路街道、汝南街道、洗耳河街道;临汝镇镇、寄料镇、温泉镇、小屯镇;骑岭乡、杨楼乡、庙下乡、大峪乡、尚庄乡、王寨乡、纸坊乡、焦村乡、蟒川乡、陵头乡、夏店乡。
2009年,撤销杨楼乡、蟒川乡,设立杨楼镇、蟒川镇。
2011年,撤销庙下乡、尚庄乡、陵头乡,设立庙下镇、米庙镇、陵头镇。
2013年,省民政厅批复: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汝州市撤销纸坊乡、大峪乡,设立纸坊镇、大峪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精选留言

平顶山汝州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