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

潮南区是广东省汕头市城区之一,因地理位置位于原潮阳市(县级)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词为“潮阳南部”的简称。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接普宁,南邻惠来,北与潮阳区接壤。

一、地理位置

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接普宁市,南邻惠来县,北与潮阳区接壤。区域总面积596.42平方公里,占汕头市总面积28.9%。海岸线14.7公里,海域面积4000多平方海里。城区峡山距离汕头市区30多公里。

二、地形地貌

潮南区为沿海丘陵─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特征为“一山一江一平原”,即区境南部为大南山,属大南山系余脉,起于红场镇潘岱村,自西向东延伸,山体庞大,峰峦绵延起伏。主峰雷岭大山海拔521米,此外,多为高丘与坡地,形成丘陵半丘陵地带。北部隔练江与潮阳区相望,练江自西向东横亘全境,形成练江平原。东部沿海为带状沙滩地。

三、气温气候

按照气候分类,潮南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海洋性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21.6℃,平均气温年际差异小。历年最冷月在1至2月,平均气温13.8℃,历年最热月在7至8月,平均气温28.2℃。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雨季多集中在4至9月。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春播期的低温阴雨,早稻抽穗扬花期的“龙舟水”,汛期的台风暴雨,晚秋季节的“寒露风”及冬季的低温冷害。

四、土地资源

全区耕地面积20.82万亩,人均0.19亩;山地面积38.23万亩,人均0.35亩。滩涂面积亩。

五、水资源

区内水资源总量约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径流量约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亿立方米。潮南区的主要水系,有雷岭河和练江。雷岭河发源于区境雷岭大山南麓,有支流3条,汇合于雷岭镇双溪村,经鹅地流入惠来县神泉港入南海,全长26公里,区境流程9.5公里,集雨面积61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集雨面积444平方公里的13.7.%.练江源起普宁市大南山五峰尖西南麓杨梅坪白水,自北流经流沙镇拆东至石港村38.8公里为上游,下分二支:一支东流1.5公里进入潮南区,经陈店镇溪至流仙村;另一支东北流1公里入潮阳区,经贵屿镇玉窖村、汇贵屿水转向东南于潮南陈店镇流仙村汇合东支,向东经司马浦、铜盂、峡山镇至和平大桥37.4公里为中游,出和平桥经龟山,进入龟头海至海门港注入南海18.3公里为下游。练江干流全长94.5公里。中下游流程41.3公里,一级支流12条,集雨面积838.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集雨面积1353平方公里的62%。练江中下游河涌蓄水量0.3亿立方米,是两岸灌溉、排涝和航运的主动脉。

六、植物资源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麦、马铃薯、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主要有蕉柑、荔枝、菠萝、青梅、杨桃、李、柰、乌榄等。林木主要有松、杉、相思、榕、楝、桉、樟、竹等47科125种;林下植物主要有芒箕、蕨类、犁壁藤等98科394种;中草药主要有蚶壳草、益母草、蛇舌草、方骨苦楝、淡竹、麦冬等386种。

七、动物资源

家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鸽等。野生的兽类主要有狐狸、山羊、穿山甲等22种,禽类及爬行动物主要有麻雀、喜鹊、山鸡、水鸭、燕子和乌龟、蜥蜴、水蛇、金(银)环蛇、眼镜蛇等98种。

八、水产资源

水产品种类繁多。海淡鱼类计有220多种。海洋经济鱼类主要有马鲛、百鲳、石斑鱼、带鱼、鳗鲡等100多种;贝壳类主要有毛蚶、贻贝(淡菜)、短齿蛤(薄壳)、蓝蛤(红肉)、日月贝(月舌)、牡蛎、海螺等10多种;藻类主要有紫菜、江篱等;蟹类主要有锯缘青蟹(赤蟹)、梭子蟹、蛴仔等;头足类主要有乌贼(墨鱼)、枪乌贼(鱿鱼)等。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鲫、鲶、乌耳鳗、黄鳝、泥鳅和草鱼、青鱼、罗非鱼等20多种;还有蚌、蚬、虾、螺等甲壳、贝类。

九、矿产资源

区内已发现的矿点有个,其中玻璃沙、钛铁、石英沙和稀土等矿产储藏量较大。

十、森林资源

区内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南山的高、中丘地区及沿海部分山岗台地。其中大南山林地面积37万多亩。目前有林(竹)木47科125种,主要树种约18科4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油茶、茶叶等。

十一、劳力资源

潮南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还有广泛而丰富的外来劳动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区劳动力供给人,占总人口的 %;全区外来从业劳动力万人。

十二、旅游资源

全区旅游资源丰富,计有文物古迹、胜景胜迹40多处,其中属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

行政区划

汕头行政区划调整后诞生的潮南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组织经济突破,用新思路、新举措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潮南实际,又有潮南特色的新城区快速健康发展新路子。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汕头市副中心城区的定位,确立生产力和城市化两大布局,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并举之路,构筑民营、商贸、侨乡、体制四大平台”的工作指导思想大做文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内源外源型经济、城乡、区域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把潮南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区。

广东省财政厅对全省67个县(市)域经济进行的最新一次综合考核,潮南区以40.49%的综合增长率位居《全省2005年9月县(市)综合增长率排序表》第9名,其上划省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非国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上划中央的增值税、消费税及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均居汕头各区(县)之首,多项经济指标也排名全市前列。这一良好的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归功于全区一手抓工业强区战略,推动工业化进程,一手抓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得益于新城区产业集群培育、民营企业品牌战略和农业产业化计划的实施。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潮南区辖1个街道(峡山街道)、10个镇(井都镇、陇田镇、雷岭镇、成田镇、红场镇、胪岗镇、两英镇、仙城镇、陈店镇、司马浦镇),其中包括232个村(居)。

峡山街道 峡山居委会,汕尾居委会,东山居委会,寨外林居委会,董塘居委会,桃溪居委会,泗联居委会,洋内居委会,沙溪居委会,桃陈居委会,义英居委会,南里居委会,下东埔村,练南村,上家村,华桥村,潮东村,陇美村,东溪村,溪南村,拱桥村,拱上村,洋汾陈村,洋汾林村,西沟村,沟头村,上西沟村,上东埔村,莲青村,溪心村,李围村,英大埔村,东沟村,西港村,陈禾陂村,大宅村
井都镇 神山居委会,上南居委会,平湖西居委会,古埕居委会,和丰村,连丰村,平湖东村,平湖新村,凤光村,新明村,诗家村,双山村,陇尾村
成田镇 溪东居委会,田中央居委会,家美居委会,简朴村,华西村,西岐村,上盐村,深沟村,东盐村,大寮村,蓝丰村,宁湖村,千山村,后坪村,沙陂村
司马浦镇 司上居委会,大布上居委会,大布下居委会,蔡沟居委会,长陇居委会,司下居委会,下店村,窖洋村,溪美朱村,华里西村,上底村,下桥村,下美村,港洲村,仙港村,塭美村,美西村,港美村,下方村
陈店镇 陈店居委会,文光居委会,柯围居委会,湖西居委会,定安居委会,陈围居委会,溪口居委会,溪北居委会,美南居委会,沟湖居委会,汕柄村,三合村,福潭村,新溪西村,流溪村,范溪村,港后村,流仙村,内新村,洋新村,浮草村,洋老村,上北村
两英镇 墙新居委会,美林居委会,两英居委会,陈库居委会,古厝居委会,永丰居委会,新圩居委会,新厝居委会,河浦居委会,墙老居委会,西陇居委会,高堂居委会,古溪居委会,崎沟村,后洋村,禾皋村,下小坑村,上小坑村,四十亩村,高美村,新寮门村,秋风村,圆山村,西新村,东北村,鹤丰村,鹤联村,凤华村,仙斗村,仙新村
仙城镇 仙门城居委会,深溪居委会,老五乡居委会,利陂村,梅径村,东浮山村,长春村,榕堂村,神仙里村,红敦村,七陂村,波溪村
胪岗镇 胪岗居委会,胪溪居委会,上厝居委会,胪新居委会,新庆村,泗黄村,泗和村,溪尾周村,四和村,新联村,新中村,新民村,五丰村,后安村
红场镇 苏林居委会,仙田村,伍田村,巫字村,虎空村,水美村,林招村,高桂村,大陂村,大溪坝村,叠石村,潘岱村,苏明村,金埔村,四溪村,审者村,水头村,大輋村,尖峰村,白坟村,铁蜂湖村,中村,老村,峰厝村,后蔡村
雷岭镇 双老居委会,东老村,东新村,南溪村,仕可村,茶园村,洋坑村,双新村,鹅地村,济美村,麻埔村,赤坪村,龟山村,松林村,霞厝村
陇田镇 东仙居委会,东波居委会,浩溪居委会,仙家居委会,兴陇居委会,溪西居委会,华瑶居委会,田二居委会,珠埕村,合力村,敦灶村,长厝村,高埔村,永安村,西湖村,乌石村,石坑村,大布洋村,葫芦村,茆港村,溪尾村,北洋村,芝兰村,东华村,望上村,田一村,田三村,田四村,华林村,南埔村,南阳村
历史沿革

潮南区属原潮阳市,潮阳市前身为潮阳县,属潮汕地区,现属汕头市。潮南区的境域面积和人口数俱占近半个原潮阳市。故要了解潮南的历史,须先了解原潮阳市、汕头市、乃至整个潮汕地区的历史。

一、潮汕历史沿革

远古时,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

政权建制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百越,置象、桂林、南海3郡,潮汕地区时属秦朝南海郡,但尚未有政权建制。汉初,秦将赵佗自立为南越王,设揭阳县,始有政权建制。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后,汉朝仍设揭阳县(王莽时改称“南海亭”),属南海郡,潮汕地区开始有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南海郡揭阳县疆域,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地区及闽南一部分。建安时南海郡属荆州,三国后期属广州。

随着秦汉时代中原人口的南迁和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人民的迁入,潮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公元413年(晋安帝义熙九年)晋王朝于此设立了地区性的政权组织─义安郡,统辖海阳、海宁、潮阳(三县约相当于今潮汕地区)、昭义(今大埔)、绥安(今福建省漳浦地区)5县。

潮州名称由来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改义安郡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复,故称)。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设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辖有闽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阳、潮阳、程乡(今梅县)3县。

宋代的潮阳,统辖海阳、潮阳2县,至宣和三年(1121),增设揭阳县,史称“三阳”。

元代,改称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之后至清代,称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这时之潮汕地区,已成为人烟稠密的地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开始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再加上军事上的需要,先后增设了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安(万历十年改称普宁)、平远、镇平(今蕉岭)等县级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程乡、镇平、平远3县设嘉应直隶州。乾隆三年(1738),设丰顺县。潮州府共辖9县:海阳、潮阳、揭阳、普宁、惠来、澄海、饶平、丰顺、大埔。

潮汕名称由来 清咸丰八年(1858),清廷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大炮威吓下,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潮州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后经多方交涉,咸丰十一年(1861)正式开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近代以来,随着汕头逐渐演变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潮汕并称,“潮汕地区”的名称由此而来。

汕头名称由来 汕头原是揭阳(后属澄海)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明嘉靖九年(1530),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现在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廷在这里设站收盐税,简称“汕头”。至嘉庆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被源源输送到各殖民地国家充当苦力。英、德、法、挪威、美、日等国先后在汕头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至民国14年(1925),汕头港出入船只超过2500艘,总约300万吨。如以来往船只、吨数与当时其他港口相比,全国通商港之繁荣等级,汕头居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之后,排第七位。

民国时期,潮汕先后成立军政府和专员公署。民国3年(1914)改海阳县为潮安县,翌年,从饶平分出南澳县,民国10年(1921)后,潮汕地区共有10县1市。

民国10年(1921)汕头设立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民国18年改称汕头市政府。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

汕头“岛”别称由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岛的别称。是一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汕头市区因位于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故称“岛”。

建国后,潮汕地区建立潮汕专区。1953年与惠阳、兴梅合并为粤东行署。1956年与兴梅合称汕头专区。1958年割海陆丰入汕头专区。1965年与兴梅分专区,并设揭西县。至1983年海陆丰割归惠阳,汕头地区与汕头市机构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共辖8县(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普宁、惠来、揭阳、揭西)1市(原潮安县与潮州合并,改称潮州市)和6个市辖区(安平、同平、公园、金砂、达濠、郊区)及经济特区,全市共153个建制镇、23个乡、31个街道和3425个村民委员会,人口950多万。1989年1月1日起,潮州市从汕头市分出,直辖于省。

1991年12月7日,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撤销揭阳县,设立揭阳市(地级),揭西、普宁、惠来划归揭阳市管辖。汕头辖潮阳、澄海、南澳3县和市域4区,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

1993年4月9日,撤销潮阳县,以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1994年,澄海撤县设市,由汕头代管。2003年1月29日撤销潮阳市、澄海市,归并汕头市,汕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辖6区(龙湖、金平、濠江、潮阳、潮南、澄海)1县(南澳)。6个区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454万。

二、潮阳县(市)建置沿革

原潮阳县(市)为粤东古邑,东晋隆安元年(397)(注:一说义熙九年即413年)置县。因处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阳”,时属晋王朝的义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齐时,属义安郡。后郡州几度更易,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潮阳县仍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于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开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属江南道(翌年改属岭南道),潮阳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潮州改名潮阳郡,领潮阳、海阳、程乡3县。乾元元年(758),潮阳郡复称潮州。郡、州几度更易,潮阳都为其属县。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棉城)。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阳县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置惠来县。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乌、水、黄坑3都置普宁县。万历九年(1581),洋乌、水两都复归潮阳县。

清代,潮阳仍属潮州府,建制一直无变。但其隶属名称,从广南东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备道,其间时有变动。

民国元年(1912)初,潮阳县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属广东省潮循道。民国9年直属广东省。民国14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善后处(民国17年改为东江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潮阳县属之。民国38年4月,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潮阳县境域略有变动。民国22年(1933)8月析两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墙围、圆山仔、金瓯、风吹、仙斗、龟山湾、三顺、流汾水、后棚、秋风岭、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垭、林招18个乡(村),成立南山移垦委员会(县级)。民国24年10月,改称南山管理局,址设于两英圩。

1949年10月22日,潮阳县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

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两英一带乡村复归潮阳县,增设为第十区。同年6月,划普宁县的石桥头西乡、贵玉乡、南安乡和军埠村归潮阳县。

1958年5月,潮阳县大长陇(保留汕柄村)及石船乡的碗仔等9个村和陈店乡的石港村划归普宁县;达濠镇、河浦、珠园乡划归汕头市。是年9月,潮阳县雷岭乡的蔗尾等14村划归惠来县。12月,因惠来县与普宁县合并,原属惠来的东红人民公社(辖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划归潮阳县。

1961年3月,惠来复县,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个人民公社划归惠来县;惠来县的雷岭人民公社,汕头市的达濠、河浦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75年,达濠人民公社再度划归汕头市,惠来县的田心人民公社复归潮阳县。

建国后,潮阳县先后隶属下述机构管辖:

1949年12月,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潮汕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属粤东办事处(粤东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3月,属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67年3月,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3月,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为12月22日),撤销汕头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潮阳县隶汕头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县,按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县级),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市,并入汕头市。原潮阳市基本上以练江为界,分设为潮阳、潮南2个区。同时,汕头市进行区划调整,设置龙湖、金平、濠江、潮阳、潮南、澄海6个区和南澳县。潮阳区辖4个街道10个镇;潮南区辖12个镇。

三、潮阳县(市)区划沿革

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潮阳县旧辖4乡,即新兴、兴仁、奉恩、丰欢,统14团。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杨智稽核赋役,将14团改为16都,时新兴乡辖县廓、峡山、黄陇、洋乌4都;兴仁乡辖举练、贵山、水、黄坑4都;奉恩乡辖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丰欢乡辖隆井、大坭、酉头、惠来4都。

嘉靖四年(1525)和四十二年析都入新置的惠来县和普宁县后,全县仅存10都,后增设附廓都。

万历九年(1581),复辖洋乌、水2都,时4乡已名存实亡。

清雍正十年(1732),原水都所剩5图改设附都,全县共13都118图,即县廓都(9图)、峡山都(19图)、黄陇都(11图)、举练都(7图)、贵山都(16图)、直浦都(13图)、竹山都(5图)、招收都(5图)、砂浦都(1图)、隆井都(9图)、附廓都(7图)、洋乌都(11图)、附都(5图)。

光绪十年(1884),全县13都,辖759个自然村。

清末民初,沿袭旧制。民国10年(1921)2月,广东省民政厅始划定潮阳县自治区域,分9区8镇143乡。民国35年至38年10月,全县乡、镇几经合并,成为9区5镇66乡。

建国初,潮阳县辖区、乡(镇)依旧。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后,两英一带乡村成为潮阳县第十区。1952年8月,潮阳县区划重新调整为1镇17区,即棉城镇,一区至十七区依次是金浦区、海门区、达濠区、和平区、峡山区、谷饶区、铜盂区、贵屿区、司马浦区、陈店区、河浦区、两英区、石船区、沙陇区、井都区、灶浦区、西胪区。

1956年12月,撤销区的建制,改设3镇44乡,即棉城、海门、达濠镇,金浦、平西、凤岗、广澳、潮光、和平、溪头、港头、峡山、东浦、泗联、谷饶、深石、和练、中练、贵屿、南阳、上练、司马浦、大布、仙桃、金溪、陈店、石桥头、大长陇、河浦、珠圆、钱塘、两英、古厝、金瓯、雷岭、石船、沙陇、成田、井都、关埠、下林、金玉、灶浦、西胪、华阳、桑田、波美乡。

1957年11月,全县重新调整为3镇27乡,即棉城、海门、达濠镇,平西、金浦、凤岗、河浦、珠园、和平、港头、沙陇、井都、峡山、司马浦、两英、石船、雷岭、陈店、金溪、大长陇、上练、贵屿、南阳、铜盂、谷饶、灶浦、西胪、桑田、华阳、关埠乡。

1958年5月,划出达濠镇及大长陇等乡村后,县政区存2镇24乡。同年6月,政区再度合并为2镇17大乡,即:棉城、海门镇,金浦、和平、峡山、谷饶、铜盂、贵屿、司马浦、陈店、两英、石船、雷岭、沙陇、井都、关埠、金玉、西胪、桑田乡。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划分为13个人民公社,即红潮、前锋、和平、金星、灯塔、东风、群英、红场、上游、红锋、先锋、红星、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2月,惠来县撤销,其东红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59年初,撤销东红人民公社,增设靖海、田心、周田、仙庵、金浦、铜盂、井都人民公社及和平柑桔农场、河溪农场。同时,红潮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公社)改名棉城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前锋改名海门公社,金星改名沙陇公社,灯塔改名峡山公社,东风改名陈店公社,群英改名两英公社,红场改名石船公社,上游改名贵屿公社,红锋改名谷饶公社,先锋改名金玉公社,红星改名关埠公社,幸福改名西胪公社。

1961年6月,增设司马浦公社。同时10~11月,又增设仙城、灶浦、成田3个公社。

1962年4月,和平柑桔农场改为和柑公社、河溪农场改为河溪公社。

1964年增设城郊公社,棉城公社复称棉城镇。

1970年,和柑公社改名胪岗公社。

1975年,海门公社改名海门镇。全县行政区划为2镇24公社。

1983年10月,社队建制改为区乡建制。至年底,全县行政区划为2个区级镇和24个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

1984年9月,沙陇、和平、峡山、陈店、两英、谷饶、关埠7个区改设为区级镇。

1986年,撤区设镇,将原来的区、镇合并为25个镇(棉城与城郊合并)。设置121个居民委员会和428个村民委员会。

1992年,各镇增设管理区办事处,并调整部分村(居)民委员会。至2002年,全市有26个镇,共管辖157个居民委员会,382个村民委员会。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潮阳市撤市设区并入汕头市,原潮阳市分设为潮阳区和潮南区。潮阳区辖文光、城南、棉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铜盂、谷饶、贵屿、金玉、灶浦、关埠、西胪、河溪10个镇,区域面积667.6平方公里;潮南区辖峡山、司马浦、陈店、仙城、两英、红场、雷岭、胪岗、成田、沙陇、田心、井都12个镇,区域面积596.42平方公里。

2003年3月31日,中共潮南区委、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4年3月,潮南区所辖峡山镇改为峡山街道,沙陇、田心两镇合并为陇田镇。

人口

全区总面积596.42平方公里,总人口125.89万人。目前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20多万人,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生活的潮南籍乡亲也达120多万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潮南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乡亲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丰富的侨资民资在潮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9亿元,增长20.64%,财政综合增长率跃居全省67个县域单位第2位。


精选留言

汕头潮南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