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因在肃州之南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处于东经97°20′-102°12′、北纬37°28′-39°04′之间。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与甘青两省7个市州15个县市区接壤,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6乡2镇、9个国有林牧场、101个行政村,和3个城镇社区,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6个民族,共14554户37579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5万,占68%;少数民族人口2.12万,占56.5%;裕固族人口1.02万,占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是一个高寒山区传统畜牧业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份之一。有祁丰文殊寺景区、明花乡旅游景区、皇城景区、马蹄寺风景名胜区等著名景点。
【自然资源】
肃南县境内草莓、矿藏、水能、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全县有草原170万公顷,有耕地7万亩,是甘肃高山细毛羊基地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31种,分布在262处;有河流33条,总流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年出境水量4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4万千瓦。祁连山横贯全境,冰川总储量159亿立方米,有水源涵养林33万公顷,是河西地区乃至内蒙古西部的“生命线”和“绿色水库”。境内既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草原森林、雪山冰川、丹霞地貌、大漠戈壁等峻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裕固、藏、蒙古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甘肃省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2个镇:红湾寺镇、皇城镇,6个乡:马蹄藏族乡、康乐乡、白银蒙古族乡、大河乡、明花乡、祁丰藏族乡。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民族在河西地区活动,这里曾是乌孙、月氏游牧地,后为匈奴所据。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并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1400余年。
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和安肃道,肃南地区大部分属安肃道管辖,隶属酒泉、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各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今肃南县所属的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等区都以原有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为基础,建立了区、乡基层人民政权,区、乡行政领导人从各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和部落头目、宗教上层人士中选出。
1952年,党和政府就开始进行这一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机构的筹建工作,并成立了中共肃南县工作委员会。
1953年7月18日,决定在裕固族聚居的原高台县第六区、酒泉县祁明区、张掖县康乐区的基础上成立裕固族自治区(县级)。
1954年2月14日至20日在红湾寺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通过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标志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正式成立。
1957年,又将原属民乐、张掖管辖的马蹄区划肃县。
1959年,肃南与青海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将肃南的陶东部、八字墩、友爱的草划归青海省,将青海省的城滩草原移交肃南县。
2004年,撤销了6个区公署建制,将原来的23乡1镇撤并为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及白银等6个乡,红湾寺和皇城2个镇。
肃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河西走廊前山倾斜平原区和祁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形态单元,海拔在1327--5564米之间,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冬春季寒冷而漫长,夏秋季凉爽而短暂,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83天左右。
【自然资源】
肃南县境内草莓、矿藏、水能、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全县有草原170万公顷,有耕地7万亩,是甘肃高山细毛羊基地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31种,分布在262处;有河流33条,总流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年出境水量4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4万千瓦。祁连山横贯全境,冰川总储量159亿立方米,有水源涵养林33万公顷,是河西地区乃至内蒙古西部的“生命线”和“绿色水库”。境内既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草原森林、雪山冰川、丹霞地貌、大漠戈壁等峻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裕固、藏、蒙古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甘肃省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2个镇:红湾寺镇、皇城镇,6个乡:马蹄藏族乡、康乐乡、白银蒙古族乡、大河乡、明花乡、祁丰藏族乡。
红湾寺镇 | 隆畅社区,红湾社区,裕兴社区 |
皇城镇 | 北极村,北峰村,北湾村,东庄村,红旗村,向阳村,营盘村,大湖滩村,皇城村,水关村,宁昌村,长方村,西水滩村,金子滩村,西城村,河东村,河西村,东顶村 |
马蹄藏族乡 | 大泉村,东城子村,新升村,南城子村,石峰村,圈坡村,徐家湾村,荷草村,二道沟村,楼庄子村,正南沟村,二加皮村,八一村,芭蕉湾村,黄草沟村,肖家湾村,横路沟村,李家沟村,马蹄村,药草村,长岭村,小寺村,大坡头村 |
康乐乡 | 杨哥村,寺大隆村,康丰村,赛鼎村,巴音村,大草滩村,红石窝村,上游村,隆丰村,墩台子村,桦树湾村,青台子村,榆木庄村 |
白银蒙古族乡 | 黑窑洞村,东牛毛村,西牛毛村 |
大河乡 | 光华村,大滩村,红湾村,东岭村,西岭村,西岔河村,西河村,营盘村,天桥湾村,松木滩村,老虎沟村,大岔村,白庄子村,喇嘛湾村,西柳沟村,旧寺湾村,红边子村 |
明花乡 | 前滩村,灰泉子村,刺窝泉村,深井子村,湖边子村,贺家墩村,黄土坡村,南沟村,中沙井村,小海子村,上井村,双海子村,许三湾村,黄河湾村 |
祁丰蔵族乡 | 黄草坝村,甘坝口村,祁林村,红山村,青稞地村,瓷窑口村,观山村,文殊村,堡子滩村,祁文村,腰泉村,珠龙关村,陶丰村 |
甘肃省绵羊育种场 | 绵羊育种场行政村 |
张掖宝瓶河牧场 | 宝瓶河牧场行政村 |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民族在河西地区活动,这里曾是乌孙、月氏游牧地,后为匈奴所据。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并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1400余年。
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和安肃道,肃南地区大部分属安肃道管辖,隶属酒泉、高台、临泽、张掖、民乐各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今肃南县所属的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等区都以原有的各少数民族部落为基础,建立了区、乡基层人民政权,区、乡行政领导人从各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和部落头目、宗教上层人士中选出。
1952年,党和政府就开始进行这一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机构的筹建工作,并成立了中共肃南县工作委员会。
1953年7月18日,决定在裕固族聚居的原高台县第六区、酒泉县祁明区、张掖县康乐区的基础上成立裕固族自治区(县级)。
1954年2月14日至20日在红湾寺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会议,正式通过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标志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正式成立。
1957年,又将原属民乐、张掖管辖的马蹄区划肃县。
1959年,肃南与青海省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将肃南的陶东部、八字墩、友爱的草划归青海省,将青海省的城滩草原移交肃南县。
2004年,撤销了6个区公署建制,将原来的23乡1镇撤并为祁丰、明花、大河、康乐、马蹄及白银等6个乡,红湾寺和皇城2个镇。
肃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河西走廊前山倾斜平原区和祁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形态单元,海拔在1327--5564米之间,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冬春季寒冷而漫长,夏秋季凉爽而短暂,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83天左右。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