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
大观区地处安庆市城区西部,南濒长江,东沿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与迎江区毗邻,南与东至县隔江相望,西至皖河农场与怀宁县接壤,北抵集贤北路与宜秀区相连。因辖区内名胜古迹大观亭而冠名,全区辖7个街道、3个乡镇,分别是德宽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龙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贤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镇、十里铺乡、山口乡,总面积236平方公里。
大观区交通十分便捷,南频长江“黄金水道”,北接206、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西以皖河大桥与怀宁、望江县相通,上接赣鄂湘,下通苏浙沪,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是安庆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安庆石化、华茂集团、曙光化工、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大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市区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近几年来,城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拓宽改造了五条主干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区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新建的一批现代化的商务综合楼拔地而起。汇峰广场、华茂1958、八佰伴、上海百联等一批综合体项目遍布全区,形成城市亮丽的新景观。
大观区作为古城安庆的始源之地,以其“上控洞庭,下扼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皖西南商埠重镇,境内具有众多的如大观亭、敬敷书院等历史名胜,也不乏菱湖公园、狮子山公园等自然风光景点,还有一系列如独秀园、黄梅阁等名人纪念馆,这些资源展示着大观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大观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目前大观区共有4A级风景区两个,分别为独秀园和菱湖风景区;2A级风景区一个,为狮子山公园。
安庆市大观区自然资源丰富,辖区现有耕地面积4.7万亩,水面8.5万亩,是优良的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大观区适合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同时也是水果、禽类、水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基地。
大观区高品位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英石、白云石、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铁、铝等矿藏。其中石英石、方解石、白云石探明储量分别达到7000万吨、1亿吨、1.7亿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大观区具有优良的港口岸线资源。大观区境内沿江黄金水道-5米至-10米的深水岸线长达11公里,可新建年吞吐量达数十万标箱的集装箱码头、重化工配套的专业危险品码头以及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散货码头。
建 置 区 划
大观成立于1949年,又名西市区,是安庆市的始源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拥有2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清末曾国藩在境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军械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在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曾在这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京剧鼻祖陈长庚、书法家邓石如、黄梅戏宗师严凤英等在此留下足迹。境内古迹大观亭与武昌的黄鹤楼、江州的庚楼相媲美,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观区即由此而冠名。
一、区位 安庆市大观区地处安庆市区西部,南濒长江,东沿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与迎江区毗邻,南与东至县隔江相望,西至皖河农场与怀宁县接壤,北抵集贤北路与宜秀区相连。全区土地面积235.5平方公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及周边地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处在景盖五岳的黄山、洞齐云旖的庐山、佛山之首的九华山、水石相搏的石钟山和古南岳天柱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几何中心。
二、建置
夏、商、西周时期,按《尚书*禹贡》“九州”之说,境地属扬州。春秋时属桐、皖诸侯国,后桐、皖先后为楚灭,为吴夺。战国时复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境地属九江郡。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王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境地属衡山国。后衡山国除,为庐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境地属扬州,为扬州庐江郡舒县、皖县地。三国时,初属魏,后属吴。西晋永嘉之乱后,于公元313年废皖县。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于皖县旧地立怀宁和新冶县,并置晋熙郡。宋、齐时属晋熙郡庐江郡舒县、怀宁县地。南北朝南朝宋初,于舒县侨立阴安县,隶晋熙郡。宋、齐时晋熙郡阴安县、怀宁县。梁置豫州,复改晋州。北齐以晋州为江州。陈又为晋州。隋初废郡置州,改晋熙郡为熙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废州为郡,熙州改为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2),改同安郡为东安州,旋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5)又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更名盛唐郡,第二年复名舒州。五代十国时,境地先后属吴、南唐、后周,然地名依旧,为舒州桐城县、怀宁县。北宋建德元年(公元960),舒州团练州升为防御史。政和五年(公元1115),置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改为舒州安庆军(安庆之名始于此)。庆元元年(公元1195),升为安庆府,领怀宁等五县。嘉定十年(公元1217)四月,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府治从怀宁县治所在地(今潜山县)移居安庆新城,怀宁县治也迁至皖口(今怀宁山口乡)。后由于金兵威胁减轻,建城时断时续。端平三年(公元1236),因蒙古军南下,府治移罗刹洲(今池州市境内),又移杨槎洲。府城数经转徙渐成荒墟之地。景定元年(公元1260)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府治回迁,怀宁县治也从皖口迁入附郭。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改安庆府为安庆路,立安抚司。次年改为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安庆路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元后期爆发红巾军起义,元军倚府城为军事重镇。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设淮西宣慰副使,金郡元帅府分兵驻守安庆城。明初,安庆路改为宁江府,直隶京师(今南京市)。洪武六年(公元1373),宁江府重为安庆府。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逼近安庆,朝廷为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崇祯十年(公元1637),从应天10府中划安庆、庐江、池州、太平4府别设巡抚(简称安庆巡抚),并提督军务,驻节安庆城,其领辖范围除上述4府外,还包括河南的光州、光山、固始,湖北的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广济、黄梅,江西的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等地。清初,安庆府隶属江南布政使司(习惯称江南省)。顺治五年(公元1648),安庐巡抚由安庆移驻池州。七年,归并操江巡抚,并由驻地江宁(今南京市)移驻安庆。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司分为左右二司,均治江宁,安庆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元年(公元1662),操江军务归并总督(驻江宁),遂专设安徽巡抚驻安庆,与操江分开。六年,改江南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至安庆府。嘉庆八年(公元1803),安徽巡抚兼提督军务。咸丰三年(公元1853),太平军攻占安庆,省治迁至庐江府(今合肥市),同治元年(公元1862)复迁安庆。民国元年(公元1912)1月,废除安庆府,怀宁县直属安徽省。3月6日,安徽省分设安庆、芜湖、淮泗3道,安庆道下辖怀宁等16县,安徽省、安庆道和怀宁县均治安庆城。民国11年,置安庆市政筹备处,旋即撤销。民国13年,撤销安庆道。民国16年,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决定,拟将安庆筹建为双联市。同年11月,安庆市政府正式成立,直隶安徽省政府。民国18年2月,撤销安庆市政府,改设安庆市政筹备处,隶属安徽省建设厅。民国19年11月,由安徽省民政、财政、教育、建设4厅组成临时接收委员会,将安全市政筹备处改为省会工程专员办事处。民国21年10月,怀宁县直属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该区驻节安庆。民国27年1月,安徽省会由安庆迁往六安,后迁立煌(今金寨县)。同年6月12日安庆城沦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移驻太湖、桐城,怀宁县政府迁至石牌,城内设立伪安徽省安庆办事处和伪怀宁县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会迁至合肥,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怀宁县政府迁回安庆。民国37年12月,安徽省政府自合肥迁回安庆。1949年3月27日,省政府迁往芜湖,后迁屯溪。
清时,境地为怀宁县在城和渌水乡。民国19年(1930),怀宁县乡改区,设区公所。民国20年,改为自卫区,并设保甲制度。在城和渌水乡分别改为第一区、第二区。民国24年,第一、第二两区与第三区(山口乡)合并为第一区,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至解放前夕,安庆城内共设有4镇、37保,其中大观镇下辖9个保。1949年4月23日,安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接收国民党怀宁县政府下属的大观镇公所,并以大观镇的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立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成立大观区政府。
三、行政区划
1949年4月23日,安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国民党怀宁县政府大观镇公所,并在大观镇公所辖地设立安庆市大观区,成立大观区人民政府。接收后,大观镇公所下辖太平、大观、民族、民权、民生、正观、广济、新狮、古狮9个保改称大组,实行警政合一制,区内各项工作统一由大观区直属派出所代管。1951年8月,废除保甲制度工作结束,全区共建9个行政大组。1952年5月,大观区改称城西区,同时集贤区的蓬莱、西内两个大组划归大观区,至此全区共有11个行政大组,各行政大组下设优抚、生救、调解、文教、卫生、治安6个工作委员会,并按街道里巷的自然划分编成小组。9至12月,开展民主建政试点工作,划定每30户为一个行政小组。全区共设154个行政小组,有5534户33898人,建立新狮、广济、大观、新桥、正观、古楼、太平、西内、月字、民族、民权、民生12个居民委员会,、1953年9月,成立水上港人民政府。1955年9月,城西区改为西市区。11月,原城中区所辖的四方城、科学街、杨家塘、碟子塘、北正街、南庄岭6个居民委员会,划归西市区管辖,至此全区共有17个居民委员会。1959年初,全区兴起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热潮,至9月18日,先后成立杨家塘、科学街、碟子塘、西内、解放、和平、大观、广济8个人民公社,同时撤销居民委员会,这级组织,将行政小组扩大到50-100户。11月,8个人民公社合并为杨家、大观、三八3个人民公社,1959年6月27日,按照一市一社的原则,区改为分社,原来的3个人民公社改划为8个街道委员会,小组改称管理区。1960年5月22日,西市区改称大观区。1961年,按照市委一市多社的要求,大观分社改为安庆市大观人民公社,街道委员会,改为分社,管理区改为街道委员会。同年,大观区人民公社下设3个分社、17个街道委员会,分别为:龙山路分社(辖南庄、碟子塘、北正街、杨家塘、四方城、龙山路6个街道委员会,),解放路分社(辖解放路、四眼井、五垱坡、玉虹街、蓬莱街、沿江路6个街道委员会,),清河路分社(辖广济桥、古楼、新月、大观、清河5个街道委员会,)。1963年10月,撤销市区分社,划分龙山、解放、清河3个片,由区委直接管理。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庆市西市区革命委员会。9月12日,撤销街道革命委员会,成立街道革命委员会,将原来的17个街道委员会,划为文革、劳动、青年、解放、灭资、红星、迎新、人武、幸福、红光、东方红、工农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撤销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成立大庆路、幸福路、解放路、青年路4个街道,恢复23个居民委员会。1979年2月27日,撤销西市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西市区人民政府。1980年,西市区复名大观区。1981年6月16日,成立高花亭(后更名石化路街道)和菱湖街道。10月,对街道和居民委员会,进行更名。1983年,增设湖滨新村、东二巷、城口街、热电路、蔡山路5个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区有6个街道、42个居民委员会。1985年,成立花亭路街道,下设4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全区共有8个街道(四方城办事处只有建制、未正式挂牌办公)、57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5月,为推进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大观区对全区居委会,进行社区,区划调整,由原来的57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家属委员会,(即蜡烛山、华亭、大湖、马山、菱北等5个石化总厂家属委员会,纺织南村、纺织西村,两个华茂集团家属委员会,)。2005年5月,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郊区(后更名宜秀区)的十里铺乡(该乡部分划入,划入的有五里村、十里村、林业村、茅岭村、袁柏村、凤凰村、临江村,及罗冲村,集贤北路以西部分)和怀宁县海口镇、山口乡三个乡镇29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大观区管辖。调整后,大观区辖玉琳路、德宽路、龙山路、集贤路、花亭路、石化路、菱湖7个街道,海口镇、山口乡、十里铺乡3个乡镇。
德宽路街道 | 德宽社区,马山社区,腊树园社区,居民委员大观亭南社区,大观亭北社区,大王庙社区 |
玉琳路街道 | 滨江苑社区,龙门社区,太平寺社区,沿江社区,四眼井社区 |
龙山路街道 | 荣升社区,北正社区,三祖寺社区,龙山社区,杨家塘社区,四方城社区 |
菱湖街道 | 菱湖新村,社区,湖滨新村,社区,公园社区,柏子桥社区,东二巷社区,戏校南路社区,纺织南路居民委员会,纺织西路居民委员会 |
集贤路街道 | 南庄岭社区,高花社区,棋杆社区,工农社区,碟子塘社区 |
石化路街道 | 天桥社区,联盟社区,油化路社区,大湖社区,鸭儿塘社区 |
花亭路街道 | 花亭南村,社区,黄土坑社区,花亭北村,社区,燎原社区,湖心社区 |
海口镇 | 安宁居民委员会,张港居民委员会,河口村,南埂村,北埂村,中原村,海口村,红星村镇、江村,巨网村,新闸村,昌宁村,培文村,保婴村 |
十里铺乡 | 红水塘居民委员会,十里村,临江村,袁柏村,凤凰村,五里村,茅岭村,林业村 |
山口乡 | 庙岭居民委员会,头坡村,百子村,山口镇村,联胜村,东山村,新铺村 |
大观开发区 | 开发区虚拟居委会 |
皖河农场 | 双河镇居委会,三益分场,双河分场,红旗分场,新光分场,练城分场,伊北分场,大联分场,杨树分场,万集分场,永成分场,中联分场 |
历史沿革
清时,境地为怀宁县在城和渌水乡。民国19年(1930),怀宁县乡改区,设区公所,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至解放前夕,安庆城内共设有4镇、37保,其中大观镇下辖9个保。1949年4月23日,安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接收国民党怀宁县政府下属的大观镇公所,并以大观镇的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立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成立大观区政府。1952年5月,大观区改称城西区。1955年9月,城西区改为西市区。11月,原城中区所辖的四方城、科学街、杨家塘、碟子塘、北正街、南庄岭6个居民委员会,划归西市区管辖,至此全区共有17个居民委员会。1959年初,全区兴起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热潮,至9月18日,先后成立杨家塘、科学街、碟子塘、西内、解放、和平、大观、广济8个人民公社,同时撤销居民委员会,这级组织。11月,8个人民公社合并为杨家、大观、三八3个人民公社。1960年5月22日,西市区改称大观区。1961年,按照市委一市多社的要求,大观分社改为安庆市大观人民公社,街道委员会,改为分社,管理区改为街道委员会。1963年10月,撤销市区分社,划分龙山、解放、清河3个片,由区委直接管理。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庆市西市区革命委员会,将原来的17个街道委员会,划为文革、劳动、青年、解放、灭资、红星、迎新、人武、幸福、红光、东方红、工农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撤销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成立大庆路、幸福路、解放路、青年路4个街道,恢复23个居民委员会。1979年2月27日,撤销西市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西市区人民政府。1980年,西市区复名大观区。至1995年,全区共有8个街道、57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5月,为推进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大观区对全区居委会,进行社区,区划调整,由原来的57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家属委员会。2005年5月,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郊区(后更名宜秀区)的十里铺乡和怀宁县海口镇、山口乡三个乡镇29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大观区管辖。2014年合并为23社区,21个村委会。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