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

梁平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界于东经107°24′-108°05′与北纬30°25′-30°53′之间,东西横跨52.1公里,南北纵贯60.35公里。东邻万州,南接忠县、垫江,西连大竹,北倚达县、开江。幅员1892.13平方公里。
梁平地貌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的特殊地貌。境内有东山、西山和中山,均呈北东走向,平行排列,互不衔接。山区海拔500—1221米,面积60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东山(黄泥塘背斜)和西山(明月峡背斜)因山顶出露的嘉陵江组灰岩被水溶蚀成为狭长的槽谷(在东山为城南槽、在西山为百里槽),两翼须家河组沙岩相对成为陵峡的山岭,故为“一山两岭一槽”型。中山(南门场背斜)顶部未出露嘉陵江灰岩,无溶蚀现象,仍保持“一山一岭”型。在“三山”之间分布着许多起伏不平的丘陵,东南和东北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为浅丘。面积118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9%。在县境中部,东、西两山之间,有一块由古代湖泊沉积而成的平坝,地势平坦而开阔,面积100.73平方公里,在全县总面积的5.4%,它被称为川东第一大坝,即梁平坝子。县境内的地势高出邻县,高滩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黄金河等六条主要河流迂回于平坝浅丘之间,河床狭窄,分别流入万州、忠县、垫江、开江和达县。
【民族构成】2012年人口年报显示,全县有34个民族,汉族922672人,占总人口99.8%,少数民族33个、1568人,其中1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554人、苗族255人、壮族227人、侗族98人、布依族82人、彝族62人、蒙古族48人、瑶族42人、仡佬族34人、黎族30人、满族24人、回族14人、羌族10人等。
【行政区划】
梁平县辖2个街道4个镇7个乡:梁山街道、双桂街道、仁贤镇、礼让镇、云龙镇、屏锦镇、袁驿镇、新盛镇、福禄镇、金带镇、聚奎镇、明达镇、荫平镇、和林镇、回龙镇、碧山镇、虎城镇、七星镇、龙门镇、文化镇、合兴镇、石安镇、柏家镇、大观镇、竹山镇、蟠龙镇、安胜乡、铁门乡、龙胜乡、复平乡、紫照乡、城北乡、曲水乡。
梁平县梁山街道 南华社区,北池社区,大众社区,西池堰社区,双桂社区,石马山社区,街道直管居委会,清都村,八角村,迎水村,上八村,大福村,沙坝村,东山村,土桥村,时代村,东明村,西池村,石马村,白沙村,罗汉村,群益村
梁平县双桂街道 大河坝社区,镇龙村,张桥村,皂角村,松竹村,兴隆村,太和村,安宁村,响水村,牛头村,千明村,黄泥村,凉水村,安复村,梁盐村
仁贤镇 仁贤街道社区,仁贤村,白鹤村,宏山村,长龙村,五一村,广福村
礼让镇 礼让街道社区,老营村,川西村,同河村,新拱村,河川村,玉石村,凤凰村,新华村,民中村
云龙镇 云龙街道社区,云龙村,陡梯村,东平村,红旗村,双河村,大石村,东风村,三清村,人民村,宝花村,护云村,同心村
屏锦镇 兴平街道社区,新桥街道社区,屏锦村,笋沟村,柏树村,龙河村,楠木村,腰塘村,横梁村,芋禾村,新合村,竹海村,天生村,明月村,龙溪村,七桥村,和睦村,万年村,湖洋村,桂湾村,四方村
袁驿镇 袁驿街道社区,兴山村,石榴村,邵兴村,袁驿村,叶岩村,清顺村,民主村,胜名村,响滩村,柳河村
新盛镇 新盛街道社区,新盛村,联盟村,永兴村,万炉村,三河村,高升村,银新村,铁树村,金刚村,乐都村,五福村
福禄镇 福禄街道社区,光荣村,月亮村,青桥村,辣坪村,天塔村,福禄村,四安村,和平村,乐园村,紫龙村,福山村,陆坪村,九龙村,大印村
金带镇 金桂街道社区,仁和村,金城村,千河村,滑石村,石龙村,石燕村,双桂村
聚奎镇 聚奎街道社区,聚奎村,海峰村,安寿村,高碑村,爱和村,席帽村,桥铺村,石牛村,长岭村,顺安村,青龙村,大来村
明达镇 明达街道社区,明达村,福来村,坪山村,红八村,字库村,朝阳村,长久村,新益村,天台村,龙马村
荫平镇 新拱村,荫平村,三坝村,七斗村,乐英村,双寨村,光华村,太平村,大坪村,群乐村
和林镇 和林街道社区,和林村,蔡家村,福和村,爱国村,平都村,大冲村,万安村,茂林村,三龙村
回龙镇 回龙街道社区,回龙村,云阳村,安居村,鹞子村,寒岭村,清平村,双龙村,青杠村,八一村,山河村,民胜村,兴农村,杨柳村,红星村,天福村
碧山镇 黄桥村,新元村,碧山村,金屏村,清坪村,龙桥村,川主村,水岩村,平桥村,小河村
虎城镇 虎城街道社区,礼仁村,五角村,大兴村,永和村,聂家村,清河村,桐子村,水口村,波漩村,八林村,千丘村,大荣村,集中村,陈家村,楚家村,河口村,砂石村
七星镇 马梁村,金柱村,七星村,平滩村,仁安村
龙门镇 明亮村,龙凤村,河源村,三官村,马鞍村,河龙村,沙井村,乐胜村,拱桥村,文圣村,花庙村
文化镇 文化村,合家村,齐发村,永远村,和平村,双盐村,长春村,三寨村
合兴镇 大梨村,合兴村,银恒村,南普村,天龙村,龙滩村,雨家村,护城村
石安镇 石安街道社区,龙坪村,里程村,骆马村,联丰村,南溪村,翟溪村,荷叶村,莲花村,牌楼村
柏家镇 柏家街道社区,中心村,三新村,龙峰村,龙江村,白仙村,伍通村,桂花村
大观镇 大观街道社区,新路村,安乐村,梅花村,桐岩村,大兴村,千福村,庙坝村,大观村
竹山镇 竹丰村,猎神村,大塘村,安丰村,正直村,邵沟村,正和村
蟠龙镇 青垭村,五星村,老林村,平安村,巨水村,新店村,银河村,户槽村,蟠龙村,义和村
安胜乡 金平村,高峰村,龙印村,井坝村,安胜乡直管村民小组
铁门乡 新龙村,铁门村,长塘村
龙胜乡 龙胜村,三和村,公平村,双凤村,新口村
复平乡 小山村,永和村,安平村,大龙村
城东乡 云佛村,梦梁村,蓼叶村,天鼓村,金桥村,龙磨村
紫照乡 桂香村,青峰村,先进村,大丘村
城北乡 星桥村,两路村,河井村,高都村,大长村,横山村,狮子村,双桥村
曲水乡 龙山村,中丰村,三合村,中鹿村,长榜村,曲水村,宝石村,聚宝村
梁平县农场 梁平县农场虚拟普查区
梁平县双桂工业园区 梁平县双桂工业园区普查区
【历史沿革】
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朐(朐忍)县(治今云阳)。
公元8年(西汉居摄三年),县地属巴郡临江县(治今忠县)。东汉初,属益州巴郡。
194年(兴平元年),刘璋三分巴郡,县地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201年(建安六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县地属巴东郡直至晋代。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梁州初治沔阳(今勉县旧州);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汉中市)。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和重庆壁山、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及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后经两晋、南北朝,由于“州”越设越多,其辖境逐渐缩小。
553年(西魏元钦二年),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
583年(隋开皇三年),全国撤郡改州,以州统县,梁山县隶南州(治今万州区)。
607年(大业三年),废州设郡,以郡统县,梁山县隶巴东郡(治民复县,今奉节)。
618年(唐武德元年),改巴东郡复置信州,梁山县隶信州。
619年(武德二年),析信州三县(南浦、梁山、武宁)置南浦州,梁山县隶南浦州。
625年(武德八年),废南浦州,三县并入夔州。
626年(武德九年),复置南浦州,改南浦州为浦州,梁山县还隶浦州。
634年(贞观八年),浦州改名万州,742年(天宝元年)改名南浦郡。
756年(乾元元年)复名万州,梁山县均隶之,直至宋初。
970年(宋开宝三年),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梁山军,亦名高粱郡,同于下州,隶夔州路,领梁山县(中下县),军治今梁山镇,县治自黄土坎亦徙此。
1086年(宋元祐元年),还隶万州,寻复故。
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升梁山军为梁山州,领梁山县,隶夔州路。
1371年(明洪武四年),新宁县(今开江)划入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县,隶下川东道夔州府。
1377年(洪武十年)五月,改隶忠州,后还隶夔州府。1381年(洪武十四年),新宁县划出。
1668年(清康熙七年),裁新宁县入梁山县。
1729年(雍正七年),新宁县划出复置。
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直隶州。
1913年(民国2年)2月,以道统县,梁山县隶川东道。
1916年(民国5年),全川军阀混战,形成防区制,梁山县成为川军一、二军、国民政府军二十、二十一军的防区。
1929年(民国18年),直隶四川省政府。
1935年(民国24年)3月1日,川政统一,全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梁山县隶第十行政督察区,列为一等县。
1940年(民国29年),列为二等县。
解放初,梁山县隶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
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
1953年3月10日,撤销大竹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管辖至1997年6月。
1997年6月由重庆直辖至今。
1953年3月10日,撤销大竹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管辖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庆直辖至今。
1999年6月11日,龙胜乡驻地由睏牛坪迁移至龙安场(渝府[1999]105号)。
2002年12月31日,将城南镇更名为蟠龙镇,其行政管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渝府[2002]229号)。
2002年,梁平县辖26个镇、8个乡,28个居委会、315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88.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9万人。
2003年7月8日,撤销屏锦、七桥两镇,设立屏锦镇,管辖原屏锦、七桥两镇的行政区域,面积102.11平方千米,总人口6.51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口2.66万人,镇政府驻原七桥镇政府驻地七间桥(渝府[2003]161号)。
2014年9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梁平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渝府[2014]60号)同意梁平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梁山街道人民东路25号迁至梁山街道桂西路6号。
201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梁平县撤县设梁平区。
梁平处于长江干流与嘉陵江支流渠河的分水岭上,地势高于四周,为邻县溪河发源地,过本县境客水量极少。县内主要河流有高滩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共6条,支流384条,全长809公里。平均河网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0562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3.5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28255千瓦,可开发量7410千瓦。
高滩河发源于西山文家沟,汇合小沙河、七间河等大小支流158条,流经明达、礼让、仁贤、和林、云龙、荫平等镇乡,在荫平镇陈家沟出县境流入垫江县。主流长60公里,平均宽度35~40米,水深3.5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长299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沙河,发源于高梁山菩萨顶下山沟(梁山镇),经梁山,在仁贤镇沙河村,周家清湾汇入主流,长24公里;汇集二级支流29条,长19公里。七间河,发源于竹山镇猎神庙村,桐子园,经屏锦、聚奎、荫平等乡,在荫平镇两汇滩注入主流,长52公里;汇集二级支流45条,长31公里。年径流总量44408万立方米,年均流最14.08立方米/秒。
波漩河  发源于西山狐狸嘴,经大竹县境又流入梁平县,汇合袁驿河、平滩河等61条支流,向北流入达县。主流长17公里,平均宽度40米,水深2米,流速0.3米/秒;支流长103公里。主要支流有:袁驿河,发源于七星乡双河村,大星槽,经袁驿、碧山等镇,在楚家河坝汇入波漩河,长26公里;汇集二级支流50条,长29公里。平滩河,发源于大竹观音区白坝乡前锋村;流经七星镇平滩村、高洞岩及碧山镇,在黄家桥注入波漩河,长17公里;汇集二级支流7条,长7公里。施家河,发源于竹山镇新民村,在虎城镇柳平村,注入波漩河,长36公里。年径流总量15760万立方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
新盛河(明月江支流)发源于西山河源村,汇合文化河等17条支流,向北流入开江县。主流长16公里,支流长35公里。主要支流有文化河,发源于合兴镇大梨树,流经合兴、城北、文化、新盛等镇乡,在新盛镇联盟村,注入新盛河,长19公里.年径流总量9811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11立方米/秒。
普里河发源于东山响鼓岭,汇合白洋河等12条支流,向东北流入万州。主流长27公里,支流长29公里。年径流总量869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2.76立方米/秒。
汝溪河发源于东山南麓万州孙家槽,在分水流入梁平曲水乡桐坪村,经福禄、石安等镇在双河口出县境流入忠县,长35公里,平均宽度15米,水深0.4米,流速0.3米/秒。汇集蟠龙河等支流81条,长69公里。年径流总量15568万立方米,年均流量4.94立方米/秒。
黄金河中支发源于东山蟠龙镇,由槽内暗河流出,到同心场成为明流;东支主流发源于柏家镇九股村,流经紫照乡,在油桥村,出县境流入忠县,长20公里。汇集双新河等支流55条,长82公里。年径流总量11385万立方米,年均流量3.61立方米/秒。
【气候特征】
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主要特点是: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早,秋多绵雨,冬季暖和,无霜期较长,湿度大,云雾多。
梁平县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春季(10~22℃)自3月5日~5月27日止,计84天;夏季(>22℃)自5月28日~9月15日止,共111天;秋季(22~10℃)自9月16日~11月28日止,计74天;冬季(<10℃)自11月29日~3月4日止,计96天。四季的特点是夏长秋短.但由于县境内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各地四季的长短亦不一样,随着海拔的增高,春季的开始期推迟,夏季缩短,秋季的开始期提前,冬季增长。
气温:梁平海拔高低相差1000米,具有垂直气候特征。民国26~28年,年均气温17.3℃.1952~1981年,常年平均气温16.6℃.曲水、石安、福禄等乡镇的河谷地带最高达18℃,梁山镇、仁贤、礼让、新盛、屏锦、袁驿等平坝地区为16.5℃左右,东、西两山各乡为1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3℃;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5.4℃。常年旬平均气温最高是7月下旬,为28.1℃,最高年(1953年8月中旬)为31.4℃;常年旬平均气温最低是1月中旬,为5.2℃,最低年(1953年1月上旬)为1.7℃。极端最高气温(1953年8月19日)为40.1℃,极端最低气温(1977年1月30日)为零下6.6℃;多数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在3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2℃左右。
地温:1958~1965年,月平均地表温度最高值是7月为31℃,最低值是1月为6℃;年平均值为18.3℃。地表极端最高温度(1962年7月19日)为63.5℃;3~10月在40℃以上,4~9月在50℃以上,7~8月在60℃以上;地表极端最低温度为-7.2℃。地内5公分、10公分、15公分、20公分深的各层地温值仍为冬季低,夏季高。10月~次年2月地温随深度而升高,3~9月地温随深度而降低,20公分深的地温与地表温度的差值最大为1.9℃(12月),最小为0.1℃(3月)。
空气湿度:1952~1981年,年均相对湿度为81%。以10、11、12月为最大,均达到85%;8月最小为76%;2、5、6、9月均达到80%;4、7月均为79%;3月为78%;1月为83%。
蒸发量:100平方米蒸发面的蒸发量,全年为661.3毫米。8月为最大,蒸发量114.8毫米,占全年16.5%;1月为最小,蒸发量16.5毫米,占全年2.5%。
降水:民国26~28年,年均降水量1420毫米。1952~1981年,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262毫米。降水量最多年(1952年)1990毫米。最少年(1961年)869毫米。年降水量,1953~1962年偏少,1963~1970年正常;1971~1974年偏多。30年中,仅3年在10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半年(5~10月)占全年降水量78%。夏季(6~8月)为517毫米,占全年41%;秋季(9~11月),为344毫米,占全年27.2%,春季((3~5月)为341毫米,占全年27%;冬季(12~次年2月)为61毫米,仅占全年4.8%。月均降水量最多为187毫米(9月);最少为15毫米(1月)。旬降水量最高76毫米(7月上旬),最低5毫米以下(1月上旬)。一日最大降水量,梁山镇(1982年7月16日)214毫米,竹山镇(1982年7月27日)250毫米,礼让(1965年7月9日)227毫米。全年日雨量≥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为154天,最多(1974年)179天;5月降水日数最多,平均17天,最多(1962、1973年)21天;2月降水日数最少,平均9天,最少4天。全年有56%的降水是在夜间,春天的夜雨更为显著;3月夜间降水量占67%,为最高;只有1月夜间降水少于白天。30年中,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9天(1970年9月14日~10月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26天(1969年2月22日~3月19日),雨量空间分布不均,以山顶或分水岭一带雨量最多,其中东山蟠龙年降水量1460毫米,西山竹山站1392毫米,中部高滩河、新盛河、普里河分水岭一带为多雨区,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西部雨量偏少,袁驿为1033毫米,回龙为1132毫米。
风:各月平均风速小于2米/秒,年均1.4米/秒。累年各风向频率中,静风为39.7%。全县平均风速小,但各地几乎每年有1~2次大风出现,雷暴大风占大风的94%,大多出现在7、8月。
日照:梁平属日照低值区。常年平均日照为1336小时(重庆为1256小时,汉口为2154小时)。最多(1963年)1546小时,最少(1974年)1106小时。7、8月日照数最多,常年在200小时,特殊年份在150小时;4~6月、9月次之,常年在100小时以上。特殊年份在50~80小时之间,其他月份在100小时以下,12月最少,1974年12月一点日照也没有。各月日照率最高(8月)为54%,其变幅为25~73%;最低(12月)为16%,变幅为0~42%;年均日照百分率为30%,变幅为25~35%,旬日照数最多(7月下旬)为88小时;全年从3月上旬开始,日照数逐渐增加,7月下旬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全年太阳辐射值为83.5千卡/平方公里,月最大(7月)为12.5千卡/平方厘米,月最小(12月)为3千卡/平方厘米。
地名由来:西魏始置梁山县,以城东南方的高梁山得名,属万川郡。据《太平寰宇记》卷149梁山军梁山县:“以界内高梁山为名。”1952年因与山东省梁山县重名,改为梁平县,以该县平原居多而命名。

精选留言

重庆梁平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