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断。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总面积的80%。地势自东向西倾斜。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的特征。

缙云县东临仙居县,东南靠永嘉县,南连青田县,西接丽水市,西北界武义县,东北依磐安县,北与永康市毗邻。东西宽54.6公里,南北长59.9公里,县界全长304.4公里。总面积1503.5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五云镇,北距杭州175公里(公路262公里)

山脉大致以好溪为界,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东半部群峰崛起,地势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东北部为大盘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为主;东南部为括苍山盘踞,为中山地貌,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层陷落,构成壶镇、新建两块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广阔绵延,为仙霞岭与括苍山的过度地段。全境地形具东南西三面环山,北口张开呈“V”型特征。

全县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条,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其中好溪为县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穿境入丽水,干流在境内长66.11公里,流域面积791.8平方公里。

   全县大部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冰雹灾害主要出现在3--8月间,为全省多雹中心地带之一。

行政区划

缙云县,简称缙,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是“革命老区县”、“中国麻鸭之乡”。地处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区,位于北纬28°25′-28°57′,东经119°52′-120°25′,东临仙居、永嘉,南连青田,西邻莲都、武义,北接永康、磐安,面积1503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辖3街道7镇8乡253个行政村。邮政编码3214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8。

  1949年10月,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划定,至12月底,全县辖6个区,38个乡镇。详见下表:

区 名

乡  镇  名

城 区

五云镇、浣溪乡、崇文乡、正美乡、镇东乡

新建区

新建镇、宅青乡、永乐乡、钟马乡

仙都区

胪膛镇、靖仙乡、普仙乡、青川乡、黄龙乡

壶镇区

壶镇镇、长合乡、雁门乡、景云乡、溪西乡、三溪乡、东金乡、漳溪乡

盘溪区

舒洪乡、昆坑乡、双溪乡、溶溪乡、雅江乡、章村乡、胡村乡、南溪乡、前村乡、严溪乡、石笕乡

缙仙区

兴仙乡、普化乡、德化乡、安仁乡、金竹乡

  1950年6月,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建乡建镇方案,全县划分7个区,72个乡镇。详见下表:

区 名

乡  镇  名

城 区

五云镇、水南乡、镇东乡、正美乡、天美乡、崇文乡、东溪乡、浣溪乡、黄店乡、吴岭乡

新建区

新建镇、碧溪乡、新东乡、槐川乡、小筠乡、正等乡、双桥乡、河阳乡、凝碧乡、新马乡、谷川乡、鱼川乡、汇川乡

仙都区

靖岳乡、胪膛乡、沐田乡、仙岩乡、周村乡、黄龙乡、雅施乡、碧川乡、碧虞乡

壶镇区

壶镇镇、漳溪乡、景云乡、三溪乡、东金乡、白陇乡、括麓乡、岭背乡、赤岩乡、上王乡、雅湖乡、雁门乡、新民乡、潘潭乡

盘溪区

舒洪乡、昆坑乡、胡村乡、章村乡、溶溪乡、双溪乡、上周乡、雅江乡

缙仙区

小章乡、大源乡、稠门乡、越陈乡、岭后乡、上宅乡、后塘乡、石舍乡、陈庄乡、岭脚乡、双港乡、溪口乡

大洋区

严溪乡、石笕乡、方溪乡、前村乡、南溪乡、木栗乡

  1951年5月,严溪乡划归丽水县。

  1952年9月,水南乡并入五云镇。

  1953年4月,东金乡分建东金乡、石井乡;9月,潘潭乡划归磐安县,五云镇改为县直属建制镇。

  1956年3月,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城区、仙都区,全县划分为6个区,3个镇、35个乡。详见下表:

区 名

乡  镇  名

县直属区

五云镇、城南乡、吴岭乡、城东乡、新美乡、城北乡、城西乡、仙都乡、东方乡、新碧乡

壶镇区

壶镇镇、白六乡、三合乡、三溪乡、东金乡、三联乡、雁岭乡、新民乡

新建区

新建镇、东川乡、碧河乡、新川乡、双川乡、溪南乡

盘溪区

昆洪乡、胡源乡、溶江乡、双溪乡

缙仙区

新化乡、章源乡、岭后乡、陈岭乡、安岭乡、溪港乡

大洋区

前村乡、方溪乡、石笕乡、木南乡

  1958年9月,撤销区、乡镇建制,以原来的区为基础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原来的乡为基础建立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生产队。以县直属区为基础建立红旗人民公社,辖10个管理区;以原壶镇区为基础建立幸福人民公社,辖8个管理区;以原来新建区为基础建立卫星人民公社,辖6个管理区;以原盘溪区为基础建立英雄人民公社,辖4个管理区;以原缙仙区为基础建立红星人民公社,辖6个管理区;以原大洋区为基础建立上游人民公社,辖4个管理区。12月,分别改称五云、壶镇、新建、盘溪、缙仙、大洋人民公社,习惯称“大公社”。

  1961年6—10月,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撤销“大公社”,恢复区建置;以38个管理区为基础建立36个人民公社,习惯称“小公社”。

  1962年5月,撤销缙仙区,将所辖陈岭公社、溪港公社、安岭公社划归仙居县,其余3个公社归并盘溪区。同年6月,木南公社分设木栗公社、南溪公社,溶江公社分设溶溪公社、雅江公社。至此,全县辖区4个区、35个人民公社。

  1978年9月,五云公社恢复为县直属建制镇。

  1980年4月,溪南公社分设溪南公社、小筠公社;8月,城南公社分设城南公社、长坑公社。

  1981年2月,增设城郊区,辖原直属公社及大洋区的方溪公社、石笕公社。3月,撤销三合公社,建立浣溪公社、前路公社;撤销雁岭公社,建立雁门公社、岭背公社;白六公社分设白六公社、括苍公社。10月,新民公社、岭背公社、双溪公社、红旗公社分别改称白竹公社、唐市公社、双溪口公社、舒洪公社。

  1982年12月,撤销胡源公社,建立胡村公社、桃源公社;撤销新美公社,建立兆岸公社、方川公社;仙都公社分设仙都公社、城东公社。

  1983年2月,壶镇公社改为建制镇。

  1984年6月,完成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11月,城西乡分建城西乡、黄店乡;双溪口乡分建双溪口乡、上周乡;撤销东方乡,建立胪膛乡、靖岳乡。是年全县辖5个区、2个镇、44个乡。详见下表:

区(镇)名

乡  镇  名

五云镇

五云镇

城郊区

城南乡、城东乡、城北乡、城西乡、黄店乡、方川乡、仙都乡、兆岸乡、长坑乡、方溪乡、石笕乡

壶镇区

壶镇镇、白竹乡、雁门乡、唐市乡、三联乡、白六乡、括苍乡、浣溪乡、前路乡、东金乡、胪膛乡、靖岳乡、三溪乡

区(镇)名

乡  镇  名

新建区

新建镇、新川乡、新碧乡、碧河乡、东川乡、双川乡、溪南乡、大筠乡

盘溪区

舒洪乡、溶溪乡、上周乡、双溪口乡、新化乡、章源乡、胡村乡、桃源乡、雅江乡、岭后乡

大洋区

前村乡、南溪乡、木栗乡

  1985年1月,新建乡改为建制镇;8月,舒洪乡改为建制镇。

  1991年,新碧乡、前村乡分别改为新碧、大洋两建制镇。

  1992年5月,撤区并乡扩镇,全县设9个建制镇、15个乡,具体是:五云镇(其中原仙都乡部分改设仙都农村管理处)、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东方镇、东渡镇、大源镇、七里乡、前路乡、三溪乡、双溪口乡、溶江乡、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

  2008年2月,部分乡镇行政区调整,撤销新碧镇、城北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五云镇;将新建镇的岩沿、西岩、梅溪3个行政村划归五云镇管辖。撤销新川乡、双川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新建镇。撤销雁岭乡、白竹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壶镇镇。撤销南溪乡、木栗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大洋镇。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设8个建制镇、8个乡(包括2个农村管理处),具体是:五云镇(包括仙都农村管理处、新碧农村管理处)、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东方镇、东渡镇、大源镇、七里乡、前路乡、三溪乡、双溪口乡、溶江乡、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

  2010年12月,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由644个调整为253个。

  2011年12月,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五云镇建制,建立五云、新碧、仙都等3个街道,将新建镇的宅基村、马渡村划归新碧街道管辖,全县设7个建制镇、8个乡,3个街道。具体是: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东方镇、东渡镇、大源镇、七里乡、前路乡、三溪乡、双溪口乡、溶江乡、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五云街道、新碧街道、仙都街道。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6.89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男性人口24.12万人,女性人口22.7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4%和48.6%。全年出生人口7348人,出生率为15.7‰;死亡人口3725人,死亡率为8.0‰;全年自然增长人口3623人,自然增长率为7.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6.84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0.0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达到了5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5.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77亿元,分别增长4.0%、7.7%和7.3%。人均生产总值5874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701美元),比上年增长6.5%。

精选留言

缙云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