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在昆明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东临马龙县、沾益县、会泽县,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县、禄劝县相依;北与东川、会泽县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县,川原平衍。全县土地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纵距80余公里,由南至北绵延60余公里。 【行政区划】 2014年5月,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6个乡:仁德街道、羊街镇、倘甸镇、柯渡镇、功山镇、七星镇、河口镇、甸沙乡、金源乡、先锋镇、六哨乡、鸡街镇、凤合镇、联合乡。
仁德镇 | 建设社区,南钟居委会东发居委会学府居委会北观社区,中桥社区,月秀社区,胜利村,和平村,道院村,麦场村,易隆村,钟灵村,三支龙村,坝者村,云集村,团结村,塘子村,金所村,泽铁村,竹沟村,张所村,小多姑村,天生桥村,草海子村,摆宰村,清海村,新田村 |
羊街镇 | 羊街村,长冲村,甸心村,甸龙村,甜荞地村,黄土坡村,三元庄村,新街村,多合村,大刘所村,纳郎村,清水沟村 |
柯渡镇 | 柯渡村,磨腮村,可郎村,新沙村,新庄村,猴街村,乐朗村,甸尾村,新村,丹桂村,长箐村,松林村,木刻村 |
倘甸镇 | 马街村,鲁嘎村,碑庄村,新华村,白章村,海子村,新平村,德著村,竹园村,虎街村,骂秧村,计施宽村 |
功山镇 | 功山村,棵松村,八岔哨村,菜地村,三保村,甸头村,以则村,朵马嘎村,横山村,羊毛冲村,纲纪村,杨柳村,白龙村,云龙村,尹武村,哨上村 |
河口镇 | 营河村,鲁冲村,小街村,鲁撒格村,化桃箐村,海嘎村,白石岩村,双龙村,撒米罗村,水冒田村,沙谷渡村,米德卡村,十甲村,黑箐村,白大营村,糯基村 |
七星镇 | 七星村,腊味村,江外村,必寨村,高田村,江格村,戈必村 |
先锋镇 | 窑上村,普鲁村,富鲁村,鲁土村,大窝铺村,大竹箐村,白子村,木龙马村,打磨箐村 |
鸡街镇 | 鸡街村,泽和村,耻格村,极乐村,黑山村,南海村,拖姑村,古城村,彩己村,北屏村,四哨村 |
凤合镇 | 牛街村,杨家湾村,合理村,大箐村,务嘎村,集城村,积水村,龙池村,发来古村,新城村,大麦地村,多姑村,驻基村 |
六哨乡 | 板桥村,柏栎村,横河村,马鞍山村,恩甲村,拖期村,五村,五星村,大村,龙泉村,龙街村 |
联合乡 | 马店村,松棵村,北河村,联合村,三界村,发安村,凹子村,落水村 |
金源乡 | 金源村,沧溪村,妥托村,小村,安秧村,安丰村,高峰村,龙潭村,瓦房村 |
甸沙乡 | 甸沙村,海尾村,苏撒坡村,麦地心村,兴隆村,老村,治租村,鲁六村,红果村 |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寻甸属梁州,周武王时,梁州合于雍州,寻甸为雍州边裔。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势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强大起来,向西发展,与滇池地区的部落发生了联系。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时,派将军庄蹻带兵至滇,以兵威定,属楚,因道塞不通而未还。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寻甸属于古滇国的范围。庄蹻之后,“分侯支党,传数百年”。远道而来的楚兵与古滇国内各部落通婚杂居,世代相袭。 秦统一中国后,开西南夷,凿五尺道,置官设吏。五尺道从今曲靖延伸到今寻甸的易隆。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活动于滇东北地区的部落主要有滇、劳浸、靡莫等,都“魋结、耕田、有邑聚”。劳浸、靡莫在滇部落东北,多次侵犯汉朝使者吏卒,与汉王朝抗衡。汉武帝为控制滇王,统治滇中、滇东北地区,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11年)派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这两个与滇“同姓相扶”的联盟部落,才使滇王服从汉王朝,建立益州郡。寻甸因为劳浸、靡莫分布的集中地带而被称作牧靡县(牧靡即靡莫之转)。 蜀汉时期,诸葛亮征南,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诸葛亮曾在今县城东南关岭上设“本征部”与当地“南蛮”会盟,并立会盟碑,寻甸称仲札溢源部,为僰刺二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魏晋南北朝末时,寻甸属河州郡。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武帝司马炎把原来益州的建宁、兴古、云南及交州的永昌这四郡合为宁州,统四十五个县。寻甸属建宁郡,为牧麻县(牧麻即秦汉时的牧靡,靡;音麻)。 南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爨地分为东西二境,东爨境内的民族以“乌蛮”为主,习称东爨乌蛮,西爨境内民族以“白蛮”居多,习称西爨白蛮。东西二爨的范围,据樊绰《云南志》记载,今曲靖、昆明、马龙、晋宁、玉溪地区、安宁、禄丰为西爨的腹心地区;今昭通地区、泸西、寻甸、嵩明、南至建水为东爨之地。寻甸处于东西二爨之间,为“乌蛮”“白蛮”的杂居地。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东川、会泽一带的“乌蛮”首领新丁夺取寻甸,传至四世孙时,寻甸称为新丁部。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寻甸称升麻。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蒙氏立六诏,寻甸因新丁讹为浔甸部,改升麻为寻甸,寻甸之名始见于史书。南诏兴起,势力逐渐从滇西发展到滇东,对原来的东爨“乌蛮”进行统治。南诏叛唐后,寻甸“乌蛮”势力发展,自成一部,称为仁德部(仁地部、新丁部),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寻甸部改为仁地部,西部为沙摩部。 南宋立仁德万户府。 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称仁德府,后改浔甸府、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仁德府个改为浔甸军民府。 明德宣六年(1431)浔甸军民府改为仁德府,领马龙、高明二县,复为美、归厚二县。 明成化十二年(1476)仁德改为寻甸府,划出马龙、高明二州,裁为美、归厚二县为二十马头,编户七里。“改土归流”,设置流官。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浔甸州,属曲靖府。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兵备道,后又改为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县城,管辖13府。 民国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众议删去水点,改为寻甸。 民国二年(1913)降州为县,设寻甸县。 新中国建立后,属曲靖专区管辖。 1956年设寻甸回族自治县。 1958年嵩明、寻甸合并,仍称寻甸县。 1960年撤销寻甸回族自治县,称寻甸县。 1961年又恢复为嵩明、寻甸两县建制。 1979年1月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197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仍属曲靖地区。 1998年12月6日,曲靖市管辖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 2000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1个乡。 2006年,撤销仁德镇和城关乡,设立新的仁德镇,新设立的仁德镇管辖原仁德镇和城关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城关乡政府驻地。 2009年,11月8日撤销原仁德镇、塘子镇、金所乡,合并为新的仁德镇。 2011年4月29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仁德镇撤镇设街道。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突出,多雨,凉爽潮湿。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河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大,二是四季基本分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大小20余条河流和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这些河流和湖泊,宛若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玉带和宝石,使江山生色。主要河流有牛栏江、柯渡河、四甲河、功山河、大白河等。最大的河流牛栏江是金沙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源于嵩明县嘉丽泽,自南而北,贯穿县境,长约70公里,经塘子、城关、七星、河口四个乡镇,流入会泽县。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