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
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纬32°33′-33°、东经116°21′-116°56′。东临淮南市区,北依蒙城县,西接颍上县,南隔淮河与寿县相望。县域呈东南、西北斜形,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
地处淮北平原南部,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在海拔25米以下。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湖泊有焦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沟湖等。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矿产资源有炭、磷灰石、石灰岩、陶土等,煤储量逾100亿吨。
淮阜铁路、济祁高速、合淮阜高速公路横贯县境,102、203、308省道交汇于县城。淮河水上交通发达,有凤台港。名胜古迹有茅仙洞风景区、淝水之战遗址、黑龙潭、焦岗湖景区、寿唐关、清天观、廉颇墓等。
行政区划
【城关镇】:中山社区居委会,东城社区居委会,菜市社区居委会,龙潭社区居委会,明珠社区居委会,青年社区居委会,人民社区居委会,古城社区居委会(村)缪郢社区居委会(村)。
【新集镇】:马场村,罗扬村,大庄村,前靳村,王集村,郭郢村,东朱村,胡马村,陈巷村,赵庄村,胡岗村,单岗村,曹庄村,靳楼村,姚靳村,朱庄村,叶圩村,常庙村,魏许村,左集村。
【顾桥镇】:顾桥村,南圩村,临肥村,童郢村,八里村,张童村,北凡庙村,黄湾村,寺西村,王庄村。
【大兴镇】:李庙村,银杏村,武集村,苗圩村,后王村,尚王村,介东村,介西村,曙光村,香山村,大刘村,大兴村,赵王村,瓦房村,闫胡村。
【丁集镇】:丁集村,沈庄村,耿王村,前元村,张巷村,郭徐村,炮楼村,宋塘村,考庄村,曹楼村,丁庄村,信圩村,依沟村,瓦岗村。
【桂集镇】:桂集村,黄庙村,岳胡村,大冯村,淝西村,大王村,勇敢村,彭伍村,西龚村,赵胡村,颜王村,洼刘村,王圩村,童徐村,园艺村,福镇村,殷岗村,中郢村,白塘村。
【凤凰镇】:胡庙村,高山村,盛楼村,十里沟村,刘巴村,酒东村,酒西村,高皇村,陈圩村,南金村,岗胡村,三里沟村,马场社区居委会(村),新集村,新湖村,湖东村,双湖村。
【杨村镇】:杨村村,刘庄村,店集村,中塘村,彭庄村,周圩村,港南村,邱庙村,邵集村,曾圩村,李圩村,韩湖村,后海村,前圩村,淝丰村。
【古店乡】:南芹村,北芹村,王大村,友谊村,北王集村,米集村,童圩村,童集村,前刘村,古店村,新河村,东林村,西林村。
【尚塘镇】:尚塘乡,龙庙村,黑河村,朱庙村,宋台村,王桥村,崔海村,安绠村,南李村,郭王村,张徐村,安圩村。
【刘集镇】:杨刘村,刘集村,孤山村,王咀村,淝北村,山口村,前进村,谢郢村,八里塘村,高潮村,肖庙村,凡庙村,朱大圩村,彭圩村,彭岗村。
【关店乡】:关店村,向桥村,蔡庄村,幸福村,常楼村,陈庙村,前老村,大程村,赵卜村,周庄村,瓦房村,竹元村,辛圩村。
【钱庙乡】:钱庙村,刘楼村,米吴村,陈圩村,圩西村,岭头村,长郢村,张池村,曹洼村,郑楼村,先庄村,中南村,泽庙村,张楼村,高庄村。
【岳张集镇】:大公村,徐湖村,连塘村,汤庄村,六院村,井沿村,大胡村,双楼村,徐圩村,金沟村,栾胡村,观音村,田岗村,土楼村,集西村,寺沟村,塘沿村,小刘村,张集村,大台村,后岗村,柏郢村,前岗村。
【朱马店镇】:马店村,利民村,刘古城村,清泉村,联民村,永幸村,刘桥口村,肖集村,秦刘村,康圩村,北刘集村,徐王村,徐桥村,毕湾村,李庙村。
【李冲回族乡】:魏郢村,民族村,石湾村,李冲村,毛冲村,淮磷村。
【经济开发区】:胜利社区,淮滨社区,黑龙潭社区,灯塔社区,拐集社区,夏湾社区,山赵社区,淮丰社区,西魏社区,芦塘社区。
历史沿革
凤台在奴隶社会时期,属于淮南一带的淮夷部落。是淮上先民虎方淮夷人所建立的氏族方国,叫州来国。夏帝王朝、商代帝乙、帝辛(纣王)时期,曾用兵征服淮夷。公元前1116——1077年,周朝皇室发生内讧,淮夷联合徐夷(淮夷的分支,在今安徽省泗洪一带的部落民族)趁机抗周,被周公旦(武王的弟弟)用兵征服。公元前877年——842年,周厉王时期央朝政无道,国人仇怨,淮夷又兴师大败周兵。周朝日渐衰败,这时,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灭掉邻近的姖姓各国,又向中原发展。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战败,元气大伤之后向东挺进,与吴国不断发生战争,居于淮上的淮夷、徐夷部落先后为吴楚吞并。
西周时期,统治势力向长江和淮河下游地区扩展,先后受封的众多诸候小国就有州来。公元前529年,州来国被吴国所灭,前后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当时州来国的辖区范围包括今天的淮南市、凤台和寿县一部分,东到舜耕山,北到平阿山与怀远相连,西北到蒙城、利辛的阚町集以北,西到颍上,南到以淮河和东淝河为界,国都在凤台古城。吴灭周之后,凤台便成了吴公子季札的封地。
晚期后属下蔡故地。下蔡,这是继州来之后,淮南地区又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的下蔡是一个诸侯国,它的辖地要比现在的凤台大得多。
周武王在位时,蔡国作为周天子的南疆,对周王朝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周天子依靠他的诸侯国威服四夷,天下晏然。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少,周武王的一个弟弟姬旦为周天子的臣相,辅佐成王而代行天子号令。姬旦,因封于鲁而相周,史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辅政引起管、蔡两国的不满,他们怀疑周公有代成王而自立为天子的野心,于是伙同纣王之子武庚起兵作乱。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兴兵平叛,诛杀武庚。管叔鲜死于平叛之役。因为周代“刑不上大夫”,蔡叔度因叛乱罪被放逐,死于流放途中。
蔡叔度死后,他的儿子姬胡吸取教训,谨慎做人,得到民众的拥戴。于是复封胡于蔡,为蔡仲。”蔡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周公的赏识,成为蔡国第二代诸侯。蔡仲侯之后历经15代蔡侯而传至灵侯。这时,楚国已崛起于江汉平原,成为幅原辽阔,物产丰饶、实力雄厚的蛮夷大国,而为天子戍边的蔡国又发生了灵侯杀君事件,为蔡国覆亡种下祸根。原来,蔡景侯为太子姬般迎娶了楚国公主,觊觎楚国公主的美貌,做出了私通楚公主的不伦之举,令太子姬般颜面无存,尊严受辱。盛怒之下,太子姬杀死景侯,自立为侯。恰巧,楚公子也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自立为王,即楚灵王。这两位均以杀父继位的王侯,相互瞧不起。公元前533年,楚灵王邀蔡灵侯同赴申国,在饮酒过程中,两位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可能因为话不投机而起争执,势力更为强大的楚灵王以杀父之罪为由杀死灵侯之后,兴师灭蔡,楚公子弃疾为蔡公。蔡亡。
由蔡叔度至蔡灵侯,为周封诸侯国,史称“上蔡”。
楚灭蔡三年,公元前530年,楚平王又杀了楚灵王,自立为楚王。楚平王内修政教,外交诸侯,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不但归还了从郑国侵占的土地,而且允许陈国、蔡国复国。复国后的蔡国定都于新蔡(古吕国城邑),此时的蔡国依然是楚国的附庸,处处受到楚国的挟制。到了楚昭王时期,蔡昭侯携带两件美裘前去巴结楚王,献给昭王一件,另一件留给自已。而贪婪的楚国丞相子常看上蔡昭侯自留的美裘,索取无果,便在楚昭王面前大进谗言,蔡昭侯因此被羁留在楚国三年不许回国。后来蔡昭侯知道了事情的原由,不得已将美裘献给子常;子常得到了美裘,才让蔡昭侯归国。受到如此侮辱的蔡侯怒不可遏,离开楚国之时将随身的玉佩投进汉水,发誓必雪此辱。他归国后便来到晋国,请求与晋国一起兴兵伐楚。然而,晋国虽为中原诸侯首领,但没有真正的号召力,诸侯各自心怀盘算,伐楚之举毫无结果。楚王知道这件事之后大怒,兴兵攻蔡。蔡昭侯无法抵挡强楚的攻势,便把儿子派到吴国作为人质,与吴国结成同盟以共同伐楚,并攻入楚国的郢都。第二年吴国撤兵,楚昭王复国。公元前497年楚昭王兴兵伐蔡,蔡国央求吴国出兵抗楚。而吴王夫差认为蔡国太远,不易相救,便与昭侯商定迁到距吴相近的地方定都;昭侯不与大夫商议便私下应允。于是吴国派兵来救蔡国,随之迁蔡于州来。
公元前497年,命途多舛的蔡昭侯不得不举国动迁,国之重宝,近亲属臣浩浩荡荡大迁徙,引来怨声载道。此时的州来,经过淮夷人长时期的经营,是淮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池,吴楚为此反复争夺。蔡国的到来,事实上也是替吴戍边,吴国坐收渔人之利。公元前493年昭侯准备入吴朝贡,惊魂稍定的蔡国贵族,害怕再一次东迁,于是寻找一名叫利的人杀死蔡昭侯,立昭侯之子继位。
蔡国迁徙淮南,倚恃与吴结盟而抗衡楚国。由于楚国经历了破郢之败,一时间奈何不了蔡国,蔡国便在淮夷人的基础上经略淮南,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社会渐趋安定。蔡国的都城此前为州来邑,此后为寿春邑,即今寿县。蔡国的实际统辖地域比今天的淮南市还要大的多。昭侯之后,成侯姬朔在位19年,声侯姬产在位15年,蔡元侯在位6年,侯齐在位4年。
楚国逐渐的强大了起来,而下蔡历经五侯,历时47年。这期间国势日益衰微,只能在吴国的翼护下维持生存。从70年代发掘的蔡声侯墓出土文物来看,蔡与吴的关系一直密切,但作为吴楚争锋的前沿,下蔡君侯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到了公元前446年,蔡国在存在了二十五代共600年之后,终于被楚惠王所灭亡后,蔡的后裔在今淮南市境生存繁衍至今。
蔡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凤台为下蔡邑,汉朝时为下蔡县,魏置下蔡郡,梁置汴郡,称“汴城”,隋仍为下蔡县,北宋、金朝时为寿州的州治,宋朝改寿春府,称“北寿春”,(寿春县称“南寿春”)。明朝时并入寿州。
人口
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74875人,比上年增加了40632人,其中城镇人口171029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57448人;女性人口31742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3.0%、47.0%;出生人口12426人;死亡人口7880人。常住人口595000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017年全县人口数及其构成 |
||
指 标 |
年末数 (人) |
比重 (% ) |
年末户籍人口 |
674875 |
|
其中:城镇人口 |
171029 |
25.3 |
其中:18岁以下 |
169123 |
25.1 |
18-34岁 |
178592 |
26.5 |
35-59岁 |
223863 |
33.2 |
60岁及以上 |
103297 |
15.2 |
经济发展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107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6467万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631764万元,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02842万元,同比增长7.4%。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1:58.6:27.3调整到12.6:61.1:26.3。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1.1%,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0%,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