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
汉中界于北纬32°08'54"~33°53'16"之间,距东南海洋约1200公里之谱,在中国亚热带的北部。汉中市自古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米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区内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四季较热带地区明显,大体上春秋略短,而冬夏稍长。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干寒的冬季风从西北利亚的蒙古高原,自西北吹向东南,造成冬季寒冷而干燥,春末至秋初4~9月间,从太平洋上向大陆吹来的暖湿气流,伴随着高温多雨,常出现伏旱、秋淋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特点。但“雨热同季”给汉中动植物区系提供了优越的滋育因素,有利于亚热带生态系统的孕育和发展。故汉中地区为南北区系的动植物荟萃之区,资源丰富,汉中盆地、丘陵和低山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稻麦两熟,适宜粮油作物生长。每年4月初这里是“清明谷雨燕子飞,油菜花黄麦穗青”,颇似江南“鱼米之乡”。
汉中市平均气温分布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秦岭南坡高于巴山北坡。平坝和丘陵温度在14.4~14.7℃之间,秦岭南坡低于12℃,巴山北坡低于14℃。其中,留坝最低为11.6℃,汉台最高为14.7℃。
【降水】雨情特点:降雨量总体偏多,时空分布不均,大范围、短历时、高强度暴雨频繁。全市年降雨量在618.8-1348.6毫米之间。降雨量最大的站为南郑县喜神坝雨量站,年降雨量1348.6毫米。降雨量最小的站为西乡县司上雨量站,年降雨量618.8毫米。汛期日雨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达279站次;日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达34站次,其中6月20日,南郑县喜神坝雨量站、江西营站、三华石站6小时降雨量分别达133.8毫米、116.4毫米、108.8毫米。
【日照】各县区年日照总时数为1183~1651小时,与历年相比,宁强、略阳、勉县、汉台、南郑、佛坪偏少10~30%,其余县正常略偏少。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417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9%。冬季(2009年12月-2010年2月):各县区冬季日照时数为206.5~350.9小时,与历史同期相比,留坝、略阳、城固、洋县、西乡偏多1~2成,其余县区接近正常。春季(3-5月):各县区春季日照时数为333.9~466.9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留坝、城固、洋县、镇巴接近正常,其余县区偏少1~2成。夏季(6-8月):各县区夏季日照时数为321.8~499.1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4成。秋季(9-11月):各县区秋季日照时数为269.1~387.7小时,与历史同期相比,勉县、南郑偏少1成左右,留坝、略阳、西乡、镇巴偏多1~3成,其余县区接近正常。
【气候评价】2013年汉中市平均气温14.8℃,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1.1℃,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偏高。年降水975.0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近1成,其中春、夏季偏多,秋、冬季偏少。年日照时数1687小时,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194小时,其中春、秋、冬季均偏多,夏季正常。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10.7℃,一日最大降水量145.2毫米。汛期降水量(5-9月)809.6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略偏多2成。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大雾。全市11县区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76亿元,其中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基础设施、农业、家庭财产损失大巨大,达9.7亿元。气候条件总体对生态、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人民安居乐业比较有利,但阶段性的暴雨洪涝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少雨干旱造成水资源短缺,春播、作物高产受到不利影响,浮尘、大雾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并多次出现轻度污染,对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地形地貌】市境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它较高的山峰有佛坪县光头山2838米、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勉县光头山2606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县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盆地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约5~30公里,汉台区附近最宽为25~30公里;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中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丘陵占14.6%,平坝占10.2%。
【河流】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汉水自古是沟通陕南与华中地区的水路,素有“千里汉水黄金道”之称,民国时期也曾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航运盛况。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1.75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29.6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144.1亿立方米。其中汉江流域99.8亿立方米,占全市69.3%;嘉陵江流域44.3亿立方米,占全市30.7%。全市径流总量平水年(50%)为136.1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75%)为103.89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95%)为71.89亿立方米。
另外,全市有多年平均入境客水73.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流域26.2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47.3亿立方米。
目前发现的地下热水有六处,位于勉县郭家湾、勉县杨家湾、佛坪县龙草坪乡的庙沟、洋县桃园河、南郑县牟家坝和西乡县峡口,水温在20-31℃。勉县的两处一处位于盆地北缘山前杨家湾沟底,距县城18公里,系山前裂隙带涌出,水温22℃,流量13升/秒,矿化度0.186克/升,为重碳酸钙型水。另一处位于盆地南缘温泉乡的郭家湾村,距县城9公里。温泉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斜接复合部位,勘探资料表明,其分布区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 约10000平方米的地热异常区内。过去泉水出露标高539.5米,水温58.2℃,水头高出地面2.5米,自流量2.7升/秒。经水质分析,矿化度48毫克/吨,含SiO22.8毫克/吨,含氟4毫克/升,达到硅水氟水标准,并有较浓的H2S气味,含氯气3.5~4.7埃曼。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9.69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蕴藏177.65万千瓦,嘉陵江水系蕴藏82.0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9.8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可开发量72.2万千瓦,嘉陵江水系可开发量37.6万千瓦。
全市植物资源丰富。天然分布和引种的乔灌木树种有75科、195属、630多种(包括变种),其中松科24种,壳斗科33种,其种群数量占居首位;豆科和蔷薇科树种属、种最多。本区树种资源特点:一是兼有南北两个气候带的树种。如油桐、柑桔、茶、油茶、棕榈等是典型的亚热带树种;马尾松、杉木、柏木、无花果、桉树、乌桕、枇杷、连香树、领春木、珙桐、水青树、粗糠柴、香果树、栀子、七叶树、鹅掌楸、厚朴、杜仲、红豆树、紫茎、毛叶山洞子、檬子树、瘿椒树、白辛树、矩圆叶椴树等中亚热带的优势建群树种,在本区均有分布。二是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树种。其中,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银杏、杉木、粗榧、铁杉、侧柏、柏木、桧等,以及栲、栎、栗、樟、楠、桦、楝、椴、槭、木兰、珙桐、漆林等科、属的树种;北美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山核桃、檫木、鹅掌楸等;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桑科、苏木科、梧桐科、夹竹桃科、棕榈科、大戟科等;华中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刺栎、岩栎、冬青、黄杨、异脉卫矛、领春木、水青树、厚朴、枫香、枫杨、金钱槭、山桐子、油杉、铁杉、红桦、八角枫等;华西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华山松、锐齿栎、铁橿、峨嵋蔷薇、大灯台等;华北植物区系树种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坚桦、槲栎等优势树种及伴生树种毛樱桃、花椒、枝子等。三是有三、四纪古老树种。如第三纪孑遗树种—银杏、鹅掌楸,以及珙桐、连香树、杜仲、黄连木、黑枣、白腊树、构树、山胡桃、紫荆、马甲子、酸枣等古老的树种。
全市分布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树种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苏铁、银杏、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的20种(秦岭冷杉、太白红杉、大果青扦、巴山榧树、榉树、长序榆、连香树、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油樟、香樟、楠木、红豆树、川黄檗、喜树、水曲柳、香果树、红椿),陕西省重点保护的30种。
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653株。主要树种有柏木、银杏、桂花、黄连木、铁坚杉、皂荚、侧柏、七叶树、枫杨、栎类、朴树、圆柏、白皮松等50余种。在征集的古树名木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264株,占16%;树龄在300~499年的为430株,占26%;树龄在100~299年的为951株,占57.5%;名木为8株,占0.5%。
全市主要的经济林特、林化产品种类有:黑木耳、香菇、生漆、核桃、板栗、油桐、天麻、油桐、栓皮、黄连木、杜仲、厚朴、茶叶、山茱萸等。
汉中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和汉江流域历史上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市域内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600余种,药用动物资源250种,名列陕西第一,位居全国地(市)第二。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有49个,分布在231个乡镇,总面积132.45万亩,年产中药材6825万公斤,产值5.6亿元。其中地道、品优、量大的主要有:天麻、猪苓、山茱萸、杜仲、银杏、附子、元胡、西洋参、黄连、参叶、党参、白芍、厚朴、大黄、川乌、黄姜等。
汉中不仅是天麻的原产地,也是全国野生变家栽技术的发源地。全市培植天麻230万窝,年产量20万公斤,占全国46%以上,其天麻素含量高达1.5%,比国家药典0.92%高出63%。汉中天麻的生产曾一度主导着全国价格的升降。
猪苓是国家列出的42种资源濒临枯竭的中药材品种之一,汉中是全国最大的猪苓野生资源分布区,并是全国最大的产地。目前全市约有20万窝家栽猪苓,并具有猪苓人工栽培的领先技术,林药间作,成熟期由5年可缩短到3年。
汉中杜仲以其优良的质地和产出量,历来为中药材行业称道。全市现有杜仲3.5亿株,仅略阳县就有1.2亿株,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杜仲之乡”。山茱萸约1000万株,产量为全国30%左右,质地十分优良。佛坪县是全国“山茱萸”三大产地之一,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山茱萸之乡”。汉中附子是全国两大主产区之一,全市最高年份种植保有量约5000亩,年出口19万公斤。同时,汉中也是国家西洋参三大产区之一,1985年从美国引种,在留坝试种一次成功。年保有面积1300亩左右。元胡以其品质和年产出量自70年代起一直稳居国内两大主产区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川乌最高年份收购量达到150万公斤,占全国产量的66%。参叶是全国独一产地,畅销东南亚市场。
全市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97科,618种或亚种(不含鱼类)。其中,兽类7目,27科,142种,约占陕西省兽类147种的96.6%;鸟类17目,52科,405种,约占陕西省鸟类465种的87.10%;两栖类2目,9科,27种,约占陕西省两栖类动物28种的96.43%;爬行类2目,9科,44种,约占陕西省爬行类动物51种的86.28%。
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8种,约占总种数的19.1%,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约占总种数的2.10%;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7种,约占总种数的9.22%;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约占总种数的5.99%。
本区有金丝猴、豪猪、猪獾、花面狸、豺、麂、毛冠鹿、鬣羚、林麝、竹鼠、青鼬等,还有羚牛、大熊猫、华南虎、豹、毛冠鹿、藏鼠兔、金丝猴、洮州绒鼠、岢岚绒鼠、复齿鼯鼠、岩松鼠、朱鹮、红翅绿鸠佛坪亚种、灰胸竹鸡、金鸡、血雉、白冠长尾雉、银脸长尾山雀、棕头雀鹛、酒红朱雀、画眉、橙翅噪鹛、斑背噪鹛、白眶鸦雀、黄额鸦雀、三趾鸦雀、棕头鸦雀、红腹山雀、绿鹦嘴鹎、宝兴歌鸫、白领凤鹛等65种中国特有动物,占全区动物总种数的10.52%。其中朱鹮和红翅绿鸠佛坪亚种只在本区分布,为本区所特有。
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誉为“汉中四宝”。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52.9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0%;森林覆盖率50.12%,比全省高出12.82个百分点;林木总储量8100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总储量的23%。境内天然林多为次生林,原始林已不多见,仅在高海拔地区稍有残留。人工林以马尾松、杉木、油松、华山松为主,多为纯林。主要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杉木、华山松、油松、巴山松、栎、桦、椴、漆、杨等。主要林特产品有:天麻、茶叶、橘柑、核桃、油桐、生漆、木耳、香菇、杜仲、厚朴、五倍子、板栗等,已成为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黎坪、天台、五龙洞、紫柏山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牢固关、褒河2个省级森林公园。
矿产
境内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2种,矿产地293处,其中大型矿床47处;中型矿床81处,小型矿床113处,矿点52处。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区有铁、锰、硌、镍、铜、铅、锌、岩金、石棉、磷、硫、重晶石、滑石、蓝晶石等多种矿产,地质界称之为“金三角”地带,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初步探明镇巴县石油天然气储量达到上组合3061亿立方米。列入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9种,分别为玻璃用石英岩、石棉、海泡石,资源储量分别为17448万吨、45392万吨、2860万吨;化肥用蛇纹岩居第四位,资源储量为42007万吨;冶金用白云岩居第五位,资源储量为43207.5万吨;镍矿及冶金用石英岩居第七位,资源储量分别为297347万吨/Ni、4752万吨;锰矿居第八位,资源储量为1167万吨。膨润土居第十位,资源储量为6292.6万吨。其中,宁强黑木林纤维水镁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特大型矿床。
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有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8131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和洋县。
锰矿:保有资源储量1167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宁强、略阳和西乡。
钒矿:保有资源储量16161吨/V2O5,主要分布在洋县和镇巴。
铅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1733吨/Pb、181670吨/Zn,主要分布在宁强和南郑。
镍矿:保有资源储量297347吨/Ni,分布在在略阳。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40741Kg/Au。
砂金矿:保有资源储量21341Kg/Au。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
硫铁矿:保有资源储量853.8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略阳和西乡。
晶质石墨:保有资源储量237.2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和佛坪。
水泥用石灰岩:保有资源储量1035284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南郑、勉县、西乡。
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0603.6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勉县和宁强。
石棉:保有资源储量1034.9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
石膏:保有资源储量45420.8万吨,主要分布在西乡。
玻璃用石英岩:保有资源储量17448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城固和洋县。
膨润土:保有资源储量6292.6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
饰面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373万立方米。
饰面用大理岩:保有资源储量7317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乡、留坝、城固和南郑。
全市煤矿总保有资源储量8655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勉县和西乡。
旅游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褒斜道及石门其摩崖石刻、武侯墓、张骞墓、蔡伦墓(祠)、龙岗寺遗址、李家村遗址、张良庙、开明寺塔、五门堰、灵岩寺摩崖、汉中市青木川老街建筑群、青木川魏氏庄园、武侯祠、汉中东塔、洋县智果寺、良马寺觉皇、西乡何家湾遗址、城固宝山遗址、宁强羌人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有博物馆19座,免费开放博物馆4座(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宁强县博物馆、镇巴县博物馆)。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家(青木川),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留坝县),省级旅游强县6个(汉台、南郑、勉县、留坝、城固、洋县);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佛坪、长青、朱鹮、留坝桑园、青木川、西乡米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4处(五龙洞、黎坪、天台、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红寺湖、石门、南沙湖);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武侯墓、华阳、张良庙-紫柏山),3A级旅游景区11家(古汉台、武侯祠、南湖、石门、南沙湖、桔园、拜将坛、朱鹮生态园、午子山、蔡伦墓祠、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2A级旅游景区5家(灵岩寺、张骞纪念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汉中民俗村、佛坪熊猫谷旅游区);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家(汉台区河东店镇、勉县武侯镇、洋县华阳镇、佛坪县长角坝镇、城固县桔园镇、洋县龙亭镇、南郑县黎坪镇、留坝县武关驿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家(勉县勉阳镇黄家沟村、勉县定军山镇诸葛村、西乡县城关镇莲花村、洋县洋州镇巩家槽村、城固县桔园镇刘家营村、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佛坪县长角坝镇上沙窝村、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村);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和商务快捷酒店309家、床位28000多张,其中中心城区118家、床位15660余张。
行政区划
现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2区9县及汉中经济开发区、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
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党当局控制中。
1949年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部队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汉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大地震,汉中也有明显震感。
2017年8月28日,撤销南郑县,设立汉中市南郑区。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2016年达到1156.49亿元,总量由全省第7进到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2%,2016年达到1145.07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2016年达到105.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9%、2016年达到45.19亿元。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