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
咸丰县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境南北长约80.38公里,东西宽68.95公里,总面积2550平方公里。东接宣恩县,西界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南邻来凤县,北连恩施、利川两市;椒石(椒园至石门坎)、利智(利川至智勇关)两条省道纵贯全境。县治高乐山镇至州府公路里程100公里、省府747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溪河遍布,地形地貌复杂。低山占总面积的22.98%,二高山占62.83%,高山14.19%。海拔最高1911.5米,最低435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2005年,全县辖5乡5镇,189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37.2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5%。 行政区划 1984年后行政区划经历三次较大变动和调整。1984年6月,撤销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恢复区、乡、村、组建制。全县划为大田坝、丁寨、杨洞、尖山、清坪、小村、黄金洞、活龙坪、大路坝9个区,高乐山、甲马池2个区级镇;53个乡,9个乡级镇;284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高乐山、甲马池镇各1个),3210个村民小组。同年10月,划出杨洞区坪坝营、老岩孔、方家坝3个乡,成立甲马池区,与甲马池镇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1年1月,撤销国营二仙岩药材场,设二仙岩综合开发管理处。1994年3月,撤销二仙岩开发管理处,改设县辖二仙岩镇,镇政府驻二仙岩板栗园集镇。同时划出杨洞区朝阳乡、尖山区泉水乡和坪桥乡设朝阳寺镇(县辖镇),镇政府驻周家坝集镇。 1996年11月,实施区改乡建制,13个区(镇)改设7乡6镇。原大田坝区所辖忠堡镇、板桥乡改设县辖忠堡镇,镇政府驻忠堡集镇,其余部分并人高乐山镇。原活龙坪区所辖茅坝乡、拱桥乡划归二仙岩镇,镇政府驻地由板栗园迁至茅坝集镇。至此,全县辖高乐山镇、忠堡镇、丁寨乡、甲马池镇、杨洞乡、朝阳寺镇、大路坝乡、活龙坪乡、二仙岩镇、尖山乡、黄金洞、清坪镇、小村乡等13个乡镇。原各区(镇)所辖64个乡、镇改设管理区,其管辖区域不变,并成立管理委员会。 1997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中,7乡6镇不变,64个管理区撤并为42个;忠堡、二仙岩、大路坝3个乡镇不设管理区,由乡镇直管村;设288个村(居)民委员会,3212个村民小组。 2001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杨洞乡、大路坝乡和二仙岩镇,成立大路坝区工委,隶属朝阳寺镇管辖;设杨洞、二仙岩两个经济小区,分别属甲马池镇和活龙坪乡管辖。全县由13个乡镇撤并为10个乡镇。随后,撤销管理区,实行乡镇直管村。 2002年9月至10月,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乡镇开展撤并村、组活动,合并村83个,新设村6个,保留村95个,全县由288个村撤并为184个村,减少104个村,占原有村数36.1%。 2005年,乡镇、村、组设置未变。各乡镇面积、辖区如下: 高乐山镇:镇政府驻高乐山,面积322平方公里。辖前胜、团结、马河坝、沙坝、芭蕉溪、官顼、老寨、白水坝、新田沟、青山坡、杨泗坝、晨光、东门、小模、白地坪、核桃园、大坝、梅子坪、太平沟、杉树园、白岩、老里坝、团坡、龙家界、白果坝、头庄坝、龙坪、官坝等28个村,城东、城中、城西、城南、城北等5个社区居委会。 忠堡镇:位于咸丰县城东,镇政府驻忠堡,面积146平方公里。辖明星、马倌屯、石门坎、铜厂、廖家堡、高笋塘、细皮沟、庙梁子、板桥、黄木坨、界坪等11个村。 坪坝营镇:位于咸丰县城西南,镇政府驻甲马池,面积347平方公里。辖甲马池、筒车坝、老岩孔、锣鼓坪、坪坝营、方家坝、旋坨、杨洞、土司坝、花台山、铧厂、鹿子坨、沙道湾、廖家田、青岗坝、马家沟、新场、真假坑等18个村。 朝阳寺镇:位于咸丰县城西,镇政府驻水井槽,面积209平方公里。辖水井槽、落马滩、鸡鸣坝、五龙坪、凉桥、蛇盘溪、汪大海、掌上界、大路坝、茅坪、谭家坪等11个村。其中,大路坝区工委辖区面积99.7平方公里,辖蛇盘溪、汪大海、掌上界、大路坝、茅坪、谭家坪等6个村。 清坪镇:位于咸丰县城北,镇政府驻清水塘,面积305平方公里。辖清水塘、艾蒿坪、排峰坝、高峰、柏杨坪、绵羊洞、比西坪、泗大坝、灯笼寺、二台坪、小河、堰塘坪、大石坝、庄房坝、把界、申李坝、马家坪、兰家沟、中寨坝、青岗岭、八斗箩、龙潭司、苏家坪、太坪坝、麻柳坝、团坝子、杨家庄、官场坝等29个村。 丁寨乡:位于咸丰县城西南,乡政府驻丁寨,面积193平方公里。辖曲江、渔塘坪、天上坪、高坡、十字路、春沟、双拱桥、黄泥塘、湾田等9个村。 唐崖镇:位于咸丰县城西,乡政府驻唐崖司,面积301平方公里。辖唐崖司、南河、三角庄、杨家营、双河口、大石沟、彭家沟、谢家坝、龙潭坝、大椿树、邓家坪、大水坪、乱石窖、何家沟、燕子嵌、铜厂坡、升天界、官家堡、黄杨坪、小水平、龙田湾、苏麻溪、破水坪、四方石、钟塘、沙堡溪、空山岭、卷洞门、两河口等30个村。 活龙坪乡:位于咸丰县城西北,乡政府驻活龙坪,面积286平方公里。辖活龙坪、茶林堡、野茶树、东厢溪、冲天坪、海龙坪、水坝、凤凰、龙泉、八家台、板桥河、孙家沟、河坎上、牡丹坪、拱桥、茅坝、大着落、龙生塘、大坝、蛮界、晓溪、龙井、玉泉、马鞍山、二仙岩等25个村。 小村乡:位于咸丰县城西北,乡政府驻小村,面积226平方公里。辖小村、羊蹄、荔木溪、大村、田坝、李子溪、白果、中心场等8个村。 黄金洞乡:位于咸丰县城北,乡政府驻黄金洞,面积215平方公里。辖黄金洞、向家寨、金洞司、麻柳溪、兴隆坳、水杉坪、黄家坪、石人坪、大沙坝、尧坪、巴西坝、冉家寨、风背岩、五谷坪、泗渡坝等15个村。人口 1986年至2005年,人口主要分布在乡村,人口增速减缓,寿命延长,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增多,结构由“苦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家庭以三四人户为主,农村以三代户为主,城镇以二代户为主。90年代后,城镇人口增长较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侧重节育措施落实,促进少生优生。1995年后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党政领导责任目标考核,全县各机关、乡镇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业务建设。21世纪初,全县人口再生产形成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格局。据县计生局统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370883人,当年出生3898人,出生率10.53%。采取节育措施60598人,占已婚育龄妇女84.6%;3834对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6年14.8%。降至2005年5.14%。1986年、1998年,县计生委两次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 县境24个民族,以土家族、汉族和苗族为主。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63710人,少数民族308598人,占84.85%。其中土家族276394人,占75.99%;汉族54767人,占总人口15.06%;苗族27662人,占7.61%。1986年后民族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称号。 历史沿革 咸丰地域,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属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梁属建平郡;北周与今来凤合为乌飞县,属资田郡;隋与今来凤合为开夷县,属清化郡;唐属清化郡清江县;五代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怀远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以后,在今县境内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诸土司,实行土司分治。 散毛司。在今唐崖河以南地,包括来凤县一部分。元至元三十年(1293)4月置散毛峒蛮夷官,覃氏世袭其爵,治所即今来凤土家自治县。次年5月升为府。‘元至正六年(1346)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七年(1374)5月改为散毛沿边宣慰司,二十年(1390)改为散毛千户所。 唐崖司。在今尖山、活龙坪地。元至正六年(1346)置唐崖军民千户所,覃氏领其职。明洪武七年(1374)四月改为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1406)3月复置。长官覃忠孝招“蛮民”1562名,兵部给安抚职,授领左、右二副司。左副司——西坪蛮夷官司,治所在今咸丰县西北活龙坪乡活龙坪村,秦氏世袭其职;右副司——菖蒲蛮夷官司,治所在今活龙坪乡板桥河村,黄氏世袭其职。正德九年(1514),覃天富奉调征讨四川,功授宣慰使职。天启元年至三年(1621?1623),唐崖宣慰使罩鼎奉调征讨渝城(今重庆)等地,功授平西将军。明熹宗赠皇令二道、“帅府”二字,建石牌坊1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 金峒司。治所在今咸丰县北黄金洞乡驻地。元至正六年(1346)置安抚司,覃氏世袭其职。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长官司,永乐五年复为安抚司。宝德三年(1428)5月令领石关峒、西萍二蛮夷官司。隆庆五年(1571),土舍覃璧杀兄据地反叛,朝廷命将平之,降为峒长,以次支承主其地。后有功复为安抚。 龙潭司。治所在今咸丰县北清坪镇龙潭司。元至正六年(1346)置安抚司,田氏世袭其职。明初改为宣抚司,后复置安抚司,编户1里,领上、下支罗2峒(利川市境)。嘉靖二十六年(1547)黄俊篡位据地反叛,朝廷命将平之,隆庆二年(1568)田氏复为安抚。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将蓝玉克散毛。闰四月,割散毛司之半(今龙潭河以南地)置大田军民千户守御所,“于八面环夷腹心之中,紧扼诸司之吭,以通楚属要道”(明梅拱宸《大田所舆图守御文册》),就酉阳、平茶等司随征将卒1110名把隘守御,复调施州卫左所汉官兵550名协同防御,列36屯,且耕且守。所治在大水田,今高乐山镇。龙潭河以北地区仍由唐崖、金峒、龙潭3土司分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冬月初七,并大田所、金峒、龙潭、唐崖诸土司地设县,治所即今咸丰县城。经湖广总督奏请雍正皇帝钦定县名为咸丰,取“咸庆丰年”之意。至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七施南反正,县属施南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直属湖北省。1915年改属荆南道,1925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直属于省,次年改属鄂西行政区。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36年4月16日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11月11日咸丰解放。 1949年11月20日成立咸丰县人民政府,属恩施专区。1970年改属恩施地区。1983年8月19日改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鄂西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隶属湖北省恩施州,属全省38个二类老区县(市)之一。 咸丰县境,春秋为巴子国地,唐属清化郡清江县。元代土司分治,先后设散毛、金峒、龙潭、唐崖诸土司。1390年设大田军民千户所,实行土流兼治。1735年改土归流,并大田所、金峒、龙潭、唐崖诸地设咸丰县,驻大田所官署地(今高乐山镇),隶属湖北省施南府。1912年废府存县,直属湖北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湘鄂边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之一。1928年底,贺龙率工农革命军人境,收编黑洞神兵,开创新苏区。1933年成立黑洞(今黄金洞)苏维埃政府,组建游击队和独立团,与反动势力顽强战斗。全县投身革命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2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属恩施地区。1983年8月改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更名恩施自治州),属省二类老区县(市)。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和发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20余种,其中煤炭、高岭土、重晶石、大理石储量较大。煤炭探明储量3846万吨,大理石储量约3.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径流量22.9亿立方米,可开发电量22.85万千瓦。山地广阔,树木茂盛,森林覆盖率73%,是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有珙桐、鹅掌楸、水杉、红豆杉、银杏、金银桂、紫油厚朴等珍稀树种群落。药用植物178科1171种。盛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白术、茶叶,养殖以生猪、鸡等为大宗。“金丝桐油”、“坝漆”产量一度名列全国前茅;烤烟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系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唐崖河精米、咸丰糖梨、二仙雪乌龙茶等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认证,成为畅销品牌。 县境山川秀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唐崖河自东向西“倒流三千八百里”,穿洞穴,过峡谷,成平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森林公园坪坝营,群峰争雄,杜鹃竞艳,别有洞天。黄金洞洞中有洞、一步一景,瑰丽神奇。二仙岩湿地独特稀有,春夏草木丰盈,冬季银装素裹。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崖土司王城,占地千余亩,原建3街18巷,是武陵山区保存较好的土司城遗址。吊脚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誉为“干栏之乡”。十字路风雨凉桥、蒋家花园、严家祠堂、官坝苗寨等古建筑,独具特色。咸丰南剧与时俱进,是湖北四大剧种之一。山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浩如烟海,脍炙人口;板凳龙、地盘子、哭嫁歌、敬酒歌等展示浓郁的民族风情。 咸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代代英才。唐崖土司覃鼎屡建战功,朝廷晋之“大坊平西将军”;温朝钟组织“铁血英雄会”,擎起反清义旗。辛亥革命以来,有追随孙中山任“非常总统府秘书”的冯子恭,从神兵“总理”成长为红军师长的庹万鹏,建立咸丰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黄兴武,“中国航空第一人”秦国镛,以及秦家柱、王锡九、韦广宽等一批革命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英模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更有不少青年才俊,布衣草鞋走出咸丰,在人生舞台上奋力拼搏,有的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有的担负起党政军领导重任,成为咸丰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咸丰县在上级农业部门的帮扶指导下,依托境内资源及生态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茶叶、畜牧、林果、蔬菜、烟叶、园林为重点的农业产业格局,被评为全国首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和“湖北省生猪调出大县”。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