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

上街区地处河南省北部、华北平原、黄河冲积平原扇轴部,为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带。东经113°14′45″~113°19′05″,北纬34°35′~34°40′之间。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辖区西部38公里处,周围与荥阳市接壤:东邻荥阳市城关乡,西、南分别与高阳镇、刘河镇毗邻,北部与王村镇、相连。
地名由来:因附近陇海铁路上街车站而名。
【行政区划】
上街区辖5个街道1个镇:济源路街道、新安路街道、中心路街道、工业路街道、矿山街道、峡窝镇。
济源路街道 中安街社区,商业街社区,新华街社区,淮北社区,三湾街社区,新兴街社区,夏侯村
中心路街道 汇才街社区,如意街社区,吉祥街社区,鸿元街社区,康乐街社区,盛世社区,桃源社区,江南小镇社区,聂寨村,任庄村
新安路街道 朝阳街社区,昌盛街社区,新安西路社区,香园街社区,二十里铺村
工业路街道 工业路社区,朱寨村,肖洼村,东柏社村
矿山街道 工人村,社区
峡窝镇 振兴社区,晨光社区,北峡窝村,西林子村,营坡顶村,东林子村,老寨河村,杨家沟村,冯沟村,方顶村,柏庙村,魏岗村,南峡窝村,西街村,观沟村,大坡顶村,西涧沟村,寨沟村,郊段村,左照村,马固村,石咀村,沙固村,上街村,武庄村,装备制造业基地管委会社区
【历史沿革】
上街区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根据“二五”计划建设第二个铝工业基地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工业型城区。区名沿自“上街火车站”名,而“上街火车站”名,又源于“上街村”村,名。上街村,属荥阳市峡窝镇地域,距今荥阳市汜水镇东5千米,位于上街区西北2千米处。1956年在上街村,东南设上街火车站。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依据河南铝矿资源丰富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亲自批准我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河南铝业公司建址在上街区火车站南边,遂沿上街火车站名,建上街区。
隋时属荥阳郡汜水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孟州汜水县,唐、五代、宋仍之。
金属南京路郑州汜水县。
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梁路郑州汜水县。
明、清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郑州汜水县。
中华民国初属豫东道汜水县。
民国16年(1927年)废豫东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区,直至解放前归汜水县管辖。
1948年秋至1954年秋属成皋县(汜水、广武合并为成皋县)。
1954年,成皋县、荥阳县合并后,属荥阳县第五区。
1958年8月5日,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民字(140)号文件批准,从荥阳县划出荥阳周村乡的郎中沟、任庄、左照沟、西郊段、聂寨、东马固和史村乡的夏侯、白马寺、左照、及白杨乡的廿里铺、大园等11个自然村,成立郑州市上街区。当时全区人口为27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657人。土地面积11.425平方千米。同年8月20日,上街区所辖的11个自然村,的10个农业合作社合并,建立上街公社。同年12月,荥阳的西马固村,划归上街区,上街公社辖12个自然村。
1959年1月,荥阳市的上街村、东柏社、西柏社、武庄、肖洼、朱寨、沙固、南峡窝、北峡窝、西涧沟、石嘴、胡寨、四所楼、方顶、冯沟、观沟、何寨、魏岗、大坡顶、东郊段、南郊段等自然村,土地面积30.462平方千米划归上街区,和上街公社合并更名为马固公社。巩县的新中、小关、米河等320个自然村,土地70.954平方千米,人口82822人划归上街区,建立新中公社。
1961年6月,经郑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马固公社分为马固、峡窝两个公社,将新中公社分为新中、小关、米河、茶店、小里河5个公社。当时区辖7个公社。1962年1月,将荥阳县刘河公社的东沟、河东村、柴寨沟、官顶、冯庄、岗寨、徐沟、庵上、后窑、孟沟、申庄、桑树坡、泉沟、任湾、张青岗、东反坡、西反坡、龙潭、煤窑沟、李庄、徐庄、毛沟、南毛沟、申家岭、黄永岭等26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1.8平方千米划归上街区,建立上街区肖寨公社。
1962年2月,接收巩县大峪沟公社的雪庄、黑龙潭和磨岭大队的阎庄生产队,土地4.127平方千米,人口5970人,建立上街区大峪沟公社。至此,区辖9个公社。是年3月建立上街区中心路街道、上街区矿山街道。当时全区人口有13万,土地面积达127.84平方千米。
1963年6月,将马固公社并入峡窝公社,撤销马固公社建制。将茶店公社并入新中公社,是年区辖7个公社、2个街道。
1964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精神,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大峪沟、小关、新中、米河、小里河5个公社59个大队、571个生产队、680个自然村,划归巩县管辖;将肖寨公社全部及峡窝公社大部共23个大队、95个自然村,划归荥阳县管辖,至此区辖范围固定下来。保留7个大队、12个自然村,成立上街区农业公社。区辖1个公社、2个街道,总人口近5万,土地17.85平方千米。
1971年2月中心路街道分为济源路街道和反修路街道(后改名为新安西路街道)。
1996年,上街区面积17.7平方千米,人口约12万人。辖3个街道和1个乡即济源路街道、新安西路街道、矿山街道及聂寨乡。(以上资料来源:《郑州市上街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说明书》、《上街区志》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街区总人口77014人,其中:济源路街道50030人、新安西路街道3469人、矿山街道2158人、聂寨乡21357人。
2001年,撤销聂寨乡,设立中心路街道、工业路街道。区划调整后,上街区辖5个街道,常住人口7.6万人。
2004年7月,将荥阳市峡窝镇整建制划归上街区管辖。按照《河南省民政厅关于调整郑州市上街区和荥阳市行政区划的批复》(豫民行批[2004]4号),荥阳市峡窝镇整建制划归上街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上街区有5个街道,辖区面积17.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5万;调整后,上街区辖5个街道、1个镇:济源路街道、新安西路街道、矿山街道、中心路街道、工业路街道、峡窝镇,辖区总面积64.7平方千米,总人口10.8万。(另一说:人口由调整前的8.6万人增加到12万人。)
上街辖区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南热北冷高压气团进退更迭的控制,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四季特征:春季冷暖无常,多风少雨,气温14.8℃;夏季炎热多雨,水热同期,气温26.7℃;秋季凉爽,日照充足,气温14.5℃;冬季风多雪少,寒冷干燥,气温1.2℃。
温度:上街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337.9小时。年平均气温13.5℃-15.3℃之间,年际最大变幅为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9℃,极端最低气温为-16.5℃,一年中月均温度以七月份为最高27.5℃,以一月份为最低-0.2℃,气温年较差为27.7℃。初霜与终霜期间平均日数为52天,全年无霜期平均是225天。
降水:上街区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500—80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5.8%。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22.2毫米。1958年降水量最大,达1048.5毫米,1981年降水量最小,只有318.4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匀,四季降水量相差很大。冬季(12-2月)降水28.0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5%;春季(3-5月)降水116.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7%;夏季(6—8月)降水333.4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3.6%;秋季(9—11月)降水144.5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9.2%。
自然灾害:除正常的气候因子外,上街区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严重的影响了土地利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这些灾害性天气概括为旱灾、暴雨、冰雹、干热风等。上街区一年四季都有旱情,只是轻重程度各不相同。全区春旱与初夏旱出现频率均在33%以上,伏旱与秋旱出现频率均在25%以下,有“十年九旱”之称。全区暴雨一般出现于8-9月,其主要特点是强度大,降雨历时短,雨量集中。冰雹在辖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造成危害较大的是1979年4月12日,时值果树开花授粉期,致使部分果树绝收。据1957—1996年40年资料统计,发生干热风多达30次。发生在5月下旬或6月初,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2-3年一遇。干热风连续发生时间达6-7,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长达14天。

精选留言

郑州上街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