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29′-100°35′、北纬22°01′-23°16′之间。澜沧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 【行政区划】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下辖5镇15乡: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惠民镇、东回镇、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勐朗镇佛房社区,大水井社区,温泉社区,铅矿社区,唐胜村,勐滨村,南甸村,富本村,大林窝村,下谷地村,罗八村,大平掌村,看马山村,包麦地村,布老村
上允镇上允村,坝老村,南洼村,曼蚌村,勐佛村,那阮村,南乃村,翁板村,芒角村,弄浪村,下允村
糯扎渡镇窑房坝村,雅口村,南现村,荒坝河村,勐矿村,响水河村,扁担山村,竜山村,落水洞村,谦迈村
发展河哈尼族乡发展河村,勐乃村,黑山村,营盘村
谦六彝族乡谦糯村,乍乃村,大桥头村,新寨村,芒弄村,田坝村,打岗村,龙潭村,新城村,和平村,水源村,麻栗河村,小佛房村,腊撒村,平掌村
糯福乡糯福村,戈的村,阿木戛村,东勐宋村,坝卡乃村,洛勐村,南段村,宛卡村,阿里村
东河乡邦敢村,河边村,大拉巴村,南岱村,东河村,扎布村,硝塘村
大山乡大山村,半坡村,油榨房村,平田村,芒海村,团山村,南美村,南德坝村
南岭乡黄回村,芒弄村,勐炳村,下南现村,谦哲村,芒付村,勐坎村,麻栗村
雪林佤族乡雪林村,芒登村,小芒令村,南盼村,左都村,大芒令村,永广村
木戛乡邦利村,勐糯村,哈卜吗村,拉巴村,南六村,富角村
酒井哈尼族乡酒房村,岩因村,税房村,勐根村
惠民哈尼族乡旱谷坪村,富腊村,芒云村,景迈村,芒景村
东回乡东岗村,阿永村,班利村,回弄村,南翁村,改新村
拉巴乡塔拉弄村,芒东村,小拉巴村,南畔村,音同村,南列村
竹塘乡募乃村,攀枝花村,东主村,云山村,老炭山村,大塘子村,战马坡村,南本村,茨竹河村,甘河村,军勐村
富邦乡富永村,赛罕村,半山村,平安村,多依林村,邦奈村,麻栗坪村,佧朗村
安康佤族乡上寨村,安康村,南栅村,糯波村,小班坝村
文东佤族乡小寨村,邦佑村,帕赛村,水塘村,芒糯村,多依树村
富东乡富东村,桃子树村,打黑村,那东村,南滇村,小坝村,邦崴村,黄藤村

【历史沿革】 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秦朝属西南夷地。 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地。 宋大理国属永昌府银沙罗甸。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属木连路;后改属银沙罗甸宣慰司。 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 清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十四年(1888)5月,析缅宁厅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孟连宣抚司之下改心,于顺宁府圈糯置镇边直隶厅,属迤南道,此为澜沧设治之始,镇边之名,即镇摄边境之意;光绪十七年(1891)析耿马宣抚司属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镇边直隶厅;同年,厅治迁勐朗坝;光绪二十年(1894),猛连宣抚司划入镇边直隶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厅治复迁回圈糯。 民国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隶滇南道。 民国3年(1914)1月,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同年6月,滇南道更名为普洱道,澜沧县属普洱道。 民国17年(1928)析澜沧县属上改心县佐与缅宁县属四排山县佐所辖区域合,合并设立双江县。 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澜沧县属之。 民国21年(1932)4月,澜沧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 民国23年(1934)4月,澜沧县属第16政务视察区; 民国24年(1935)8月,澜沧县属第6政务视察区; 民国26年(1937)9月,澜沧县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四土司地改设沧源设治局(以上四地于1934年改土归流); 民国27年(1938)9月,澜沧县属第9政务视察区; 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 民国30年(1941)6月15日,澜沧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1年(1942)7月,澜沧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洱县); 民国35年(1946)10月,澜沧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缅宁县)。 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即宁江县,当时纪念解放宁江时牺牲的尹溯涛而得名)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宁江县划出,另四县复并为澜沧县。 1950年6月,成立了澜沧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 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澜沧县属之。 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澜沧县属之。 1953年4月7日,撤销澜沧县,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隶属思茅专区。 1953年7月11日,内务部批准:撤销宁江县,新营盘区、雅口区划归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954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区,以澜沧县的孟连区、南卡区为其行政区域,6月16日正式成立。 1955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澜沧县的建制,将其原辖的西盟山区暂时委托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西盟县,以澜沧县西盟区为其行政区域。在西盟县未成立前,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接领导。 1959年12月10日,云南省民政厅报告:将相当于自治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名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仍属思茅专区。 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澜沧县属思茅地区。 1997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2个镇、21个乡:勐朗镇、上允镇、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东河乡、大山乡、木戛乡、富帮乡、谦六彝族乡、新城乡、竹塘乡、南岭乡、拉巴乡、东朗哈尼族乡、雅口乡、东回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县政府驻勐朗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总人口464016人,其中:勐朗镇45278人,上允镇45090人,东朗哈尼族乡20463人,谦六彝族乡20693人,新城乡23850人,东河乡11964人,大山乡20256人,南岭乡22888人,雅口乡20658人,谦迈乡11993人,酒井哈尼族乡12740人,惠民哈尼族乡14614人,东回乡14635人,拉巴乡13967人,竹塘乡34683人,富邦乡20464人,安康佤族乡12669人,文东佤族乡15233人,富东乡16069人,雪林佤族乡13782人,木戛乡17560人,发展河哈尼族乡14561人,糯福乡16906人。 2000年末,全县辖勐朗、上允2个镇和东朗、东回、拉巴、谦六、新城、东河、大山、南岭、雅口、谦迈、酒井、惠民、竹塘、富邦、安康、文东、富东、雪林、木戛、发展河、糯福21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下设15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6.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64万人,非农业人口5.82万人。县内居住着拉祜、汉、佤、哈尼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5.89万人,占总人口的77.3%,其中主体民族拉祜族19.85万人,占总人口的42.7%。 2001年8月29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雅口乡更名为糯扎渡乡。2001年末,全县辖2个镇、13个乡、8个民族乡:勐朗镇、上允镇、富邦乡、大山乡、新城乡、拉巴乡、糯扎渡乡、糯福乡、竹塘乡、富东乡、木戛乡、东河乡、南岭乡、东回乡、谦迈乡、酒井哈尼族乡、发展河哈尼族乡、文东佤族乡、雪林佤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朗哈尼族乡、安康佤族乡、谦六彝族乡。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澜沧县属地级思茅市。 2006年,撤销勐郎镇、东郎哈尼族乡和谦迈乡,设立新的勐朗镇,新设立的勐朗镇管辖原勐朗镇、东朗哈尼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谦迈乡看马山、布老、包麦地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糯扎渡乡,设立糯扎渡镇,新设立的糯扎渡镇管辖原糯扎渡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谦迈乡竜山、谦迈、落水洞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糯扎渡乡政府驻地;撤销新城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谦六彝族乡,谦六彝族乡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6年1月20日批准)。 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澜沧县属地级普洱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气候概况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座,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革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澜沧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时。

精选留言

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