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

柳林县地处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隔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相望,是山西的西大门。位于山西省中部西缘,吕梁山麓,黄河东岸,东与离石区、中阳县交界,南临石楼,北毗临县,西临大河与陕西省吴堡、绥德、清涧县为邻。以县城柳林镇为中心,正东至龙门垣乡贺家岭村,东与中阳县接界处17.85公里,正南至张家圪台乡君君山村,南与石楼县接界处31.75公里,正西至石西乡后河底村,西黄河东岸24.4公里,南北长54.75公里,介于东经110°39′45″~110°05′33″、北纬37°08′53″~37°37′28″之间。总面积1287.29平方从公里。

县城扼晋陕通衢,为山西西大门。东沿国道307线至吕梁市驻地离石28公里,至省会太原219公里,至首都北京761公里,至海港天津763公里,至塘沽824公里。西沿307国道过黄河军渡钢桁桥达陕西省吴堡县城宋家川24公里,至陕北重镇绥德87公里,至榆林市201公里,至革命圣地延安市291公里,至陕西省会西安市659公里,至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735公里。南沿离林柳石扶贫攻坚路至石楼县城76公里,北经离林柳石扶贫攻坚路转忻碛路至林县县城97公里。孝柳铁路穿越县境,通过县城,从县城柳林镇至孝西站110公里,距终点站穆村镇6公里。

地质

按地质构造单元分类,本县境内属河东凹陷的中段。地势东高西低,地层出露齐全,构造简单,岩浆岩活动稀少,矿产资源丰富。

地层总特点是东部沟中地层时代老,向西逐渐变新。太古界分布于县境东部,约占全县面积的5%;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县境的中部和东部,约占全县境的15%;中生界主要分布于县境的西南部,约占10%;新生界上新统和更新统分布面积最广,占到全县面积的70%以上。

本区构造位置为鄂尔多斯地区的东缘,吕梁山块隆与鄂尔多斯块接壤南北向构造带西侧。区内构造简单,其构造基本形成态总体上表现为由北向南西渐倾的单斜构造,地层以几度的倾角缓缓向西插入黄河底下,其间伴随有平缓的褶曲。

地貌

柳林县属西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其海拔高度随基岩倾斜方向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古生代的海拔变迁和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吕梁山构造隆起,岩层西倾,黄河河道下切,形成了本县境内的基岩东北高西南底。覆盖在各种地貌上的第四纪黄土层,久经风雨流水的侵蚀剥蚀,被逐渐切割成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丘交错、支离破碎的复杂地貌单元。县境东北部的王老婆山,海拔1522米,西南部三交镇下塔村,海拔607米。

县境东北部和三道梁一带,海拔1250-1522米。特点是具有多个高度不等的峰岭。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作用下,水文发达下切强烈、多呈“V”型。

属西北黄土高原最初形成的黄土地形原较平缓,单元面积大,外型也较完整。更新世以来,因受结构抬升和不断遭受风雨剥蚀特别是流水的切割,平坦的地面渐次出现恶劣一道道宽窄不等、深浅不一、长短不同的沟谷,切割成一块块残缺不齐大小不等的零星结构。大部地段已失去高原原貌,变成了一座座的山头、山梁。最大的达2000余亩,小的只有数十亩。土壤以灰褐色为主,绝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龙门垣乡的东垣、西垣、中垣和石西乡的仿刘家垣、呼家垣以及高家沟乡的大成垣等地。龙花垣乡、成家庄镇辖镇和贾家垣乡辖境内也有零星塬地。全县残塬总面积共20809.6亩,海拔高度在900-1300米之间。

墚峁沟壑是地形的基本特征,全县大部分乡镇均属此类地形。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流水的线蚀作用,境内除残存无数较大整块源地外,大部地区地段形成了墚峁和河谷相间的地貌单元。墚峁状丘陵多,孤立峁状丘陵少,沟谷与长墚相间分布大沟呈数枝状排列,小沟多如羽毛。县境内计有大小沟道15080条,其中长1公里以上的支沟道1040条。沟壑面积计99.9万亩,占县境总面积的50.2%。1公里以上的沟壑密度为1.79公里/平方公里。沟壑区海拔高度在610-125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米以下。区内马兰黄土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良好,但抗侵蚀能力较差因而在长期的流水线蚀作用下,形成了切割强烈、两壁陡直、深度在80-100米左右的侵蚀性沟谷,最深的可达150米以上,局部已切割至基岩。沟谷狭窄而弯曲,地表支离破碎。墚茆沟坡多为人工垦殖,由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干旱情况十分严重,近黄河地带优为突出。

由于流水堆积作用,三川河、黄河和大黄沟两侧逐渐形成高低不等的河谷阶地、河漫滩、阶地、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河漫滩、阶地主要是由于流水切割而成,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则是在人工改道、修筑河堤的作用下形成。本县境内的河谷阶地面积微小。三川河两岸的河漫滩和阶地,呈现带状分布,川谷平均宽度263米。

  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中。适合小麦、谷子、高粱、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种植蔬菜。

气候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季风及地形等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的长短与历法上的季节有所差异,夏季短促,冬季温长。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快多霜冻;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少。平均日照时间2449.5小时,年平均气温10.5℃,最冷日(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底温度-17℃,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4℃,极端最高温度36.8℃;平均降水量为472.3毫米,历年降水量最大值632毫米,历年降水量最小值为37.44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99天,无霜期最长年份227天(出现在1975年),最短平均为171天,出现在1976年。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三川河地区全年风向频率最大的主导风向为东北东风,其次为西南西风。黄河沿岸地区又以北风为主导风。全境风向变化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东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多西风,冬季多北风。

土壤

境内土壤由于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土壤类型。计有2大土类5个亚类、22个土壤、45个土种。

草甸土

是发育在洪积冲积物母质上的隐域性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地段。由于地面平坦、水肥条件好,该类土壤是本县水平较高的土壤。计有浅色草甸土和灰褐土化浅色草甸土两个亚类。

浅色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沿川较宽阔的河谷阶地低处,成土过程主要受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位一般在1.5~2.5之间,局部低洼处可上升到一米左右,土壤剖面下部呈现绣纹绣斑。

灰褐土化浅色草甸土

零星分布在河谷阶地较高处,面积不大,往往还同浅色草甸土复域分布。地下水位一般为3~5米。由于气候干旱,河道下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土壤逐步脱离地下水的影响,向灰褐土方向发展,是草甸化向灰褐土化过渡的土壤类型。土体干燥,剖面层次明显,砂粘层次相间出现。

灰褐土

灰褐土主要发育于黄土及洪积坡积物母质上,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土层深厚、矿物质组成复杂等特性,是本县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计有褐土性土、灰褐土和山地灰褐土三个亚类。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呈微碱性。质地多为轻壤,结构块状,有机质含量较低。

灰褐土性土

发育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区,绝大部分是农耕地。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受侵蚀的土壤土体中粘化现象和碳酸钙淀积极不明显,耕层浅薄,养分含量低,土壤处于不断受侵蚀的发展过程中。

灰褐土

该类土壤是在自然成土过程中经过人类耕种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为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土层深厚、土性软绵,侵蚀轻微,土壤肥力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1.16%,主要分布在地形比较平坦的黄土残塬和河谷阶地。在淋溶作用下,心土层至底土层中有微弱的粘化现象和碳酸钙淀积。

山地灰褐土

主要分布在本县东部海拔1250~1500米之间地段,发育于黄土母质上,土层较厚,表层石灰反应强烈。天然植被覆盖良好,土体发育微弱,腐殖质的积累和碳酸钙的淋溶淀积都比灰褐土性土壤强。

水文

柳林县属于吕梁山区,为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6.3mm,蒸发量1200mm,地表经流模数20-55mm,由东向西递增,年平均侵蚀模数8995T/km2,年侵蚀泥沙1158.6万T。

水文地质属于两种区域: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区和松散物堆积的河平川区。丘陵剖面多为“二元结构”由上部的第四纪次生黄土、第三纪红土砾石层和下部的三迭纪、二迭纪、石碳纪和沉积岩层组成。这些岩层中含有不太丰富的孔隙裂隙水,常常在沟谷底部呈下降泉出露,流量一般小于1kg/s。河床冲积层中孔隙水储量较丰富,但面积不大,局限于三川河沿岸。地下水多以泉水出露,通过河沟排出,潜水蒸发相对较少。大部面积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贫水区面积1052.3km2,极贫水区222.11km2,较富水区仅13.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1%。

矿产

全县储煤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储量达100亿吨。近年来,全县狠抓了多种经济成分煤炭企业的创办,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煤炭的对外开放力度,使煤焦产业蓬勃发展为第一大主导产业。

县境内的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和山西组,平均总厚151.5米。经普查勘探初步查明煤的总储量为269688.63万吨,而且均是埋藏在小于500米深的矿产资源分区的第Ⅲ区。其中,柳林精查区总量为87580万吨,青龙普查勘探区为182108.64万吨,全县远景储量80~90亿吨。

太原组地层出露在成家庄、青龙城至张家社大沟中,地层厚80~104米,平均97米左右。柳林精查区(以下简称柳区)为80.96~101.51米,平均98.08米;青龙普查勘探区(以下简称青区)为89.14~103.95米,平均95.60米。岩层主要由灰黑色的砂岩、页岩、煤层和石灰岩组成。一般规律是:中下部以砂岩和页岩为主。煤层主要赋存于本组中部的上部,其中除4#(丈八 新编号8号)煤层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和5#(石口尺八 新编号7号)、6#(脑四尺 新编6号)、3#(新炭 新编9号)、2#(底四尺 新编10号)煤层为局部可采外,其它的煤层均不可采。四层石灰岩中以作用为4#煤层顶板的L3石灰岩层位相当稳定,平均厚6.13米,而且含燧石结核,是良好的找煤标志层。

山西组本组地层出露不多,主要在大庄、田家坡、麻塔则、吉家塔、屈家沟和锄沟等地的沟内出现。地层厚40~69米,平均52米(柳区厚39.48~54.46米,平均47.77米;青区厚42.89~68.9l米,平均55.94米)。主要由灰黑色砂岩、页岩和煤层组成。一般规律是,底部的煤层为主采煤层,上部则不可采。山西组的岩性变和厚度变化较大,尤其是其底部的分界砂岩很不稳定,与下伏太原组的分界往往以8#(八尺,新编号5号)煤层之下找一层砂质页岩为山西组的底界。山西组内8#和9#(四尺,新编4号)煤层最稳定,全区可采。

太原组和山西组共含煤11层,煤层总厚度14.82米,含煤系数9.7%。其中,太原组含煤7层,含煤厚度平均7.46米(柳区平均厚度5.75米,青区平均厚度9.17米),含煤系数7.7%;山西组含煤4层,含煤厚度平均7.85米(柳区平均厚度8.1l米,青区平均厚度7.6米),含煤系数13%。

11层煤层中,4#、8#和9#煤层稳定,是全区可采煤层;2#、3#、5#、6#和l1#煤层不稳定或比较稳定,局部可采;其余1#、7#、10#和12#煤层不稳定,开采价值不大。

l#煤层(海底煤)(新编号为ll#)位于太原组底部,距底砂岩(k1)10-30米,很不稳定,只在柳区的8-5、4-2和l一2孔中以及青区的3一l、3-3和2-4孔中见到此煤层,厚0.1-1.32-米,底板为粘土页岩。无开采价值。

2#煤层(底四尺)(新编号为l0#)在ll#煤之上5~14米,不稳定。厚0~2.5米(柳区0~1.7米,青区0~2.54米),一般煤层中有夹矸,把煤层分为两小层。在柳区的中、东部(即Ⅳ至V号勘探线)为不可采,其它地段可采。平均厚0.8l米,一般由北向南厚度增大。在青区中部可采,南北两端逐渐变薄,不可采。煤层顶板有页岩、砂质页岩和砂岩。底板多为粘土页岩或炭质页岩。

3#煤层(新炭)(新编号为9#)在2#煤层之上4~20米,不稳定。柳区厚0~1.39米,平均0.12米,只在1-1、l一4、l一5、6-5和西部的l一3、l一4孔处可采,其它地段不可采。在青区厚0~5.05米,平均2.74米,一般北部薄、南部厚。除北部边缘地段不可采外,其它地段可采。顶板为页岩,底板为砂岩或页岩。

4#煤层(丈八)(新编号为8#)位于L3石灰岩之下,顶板即L3石灰岩。煤层相当稳定,是本县的主要可采煤层,而且煤质优良,为主焦煤。在柳区厚1.44~5.97米。平均3.72米。在青区厚0.9~4.85米,平均2.71米。底板为页岩。

5#煤层(石口尺八)(新编号为7#)位于L3石灰岩之上1~16米(在柳区1.44一15.96米,青区4米)。煤层厚0~4.2米,平均0-3米。不稳定或比较稳定。

6#煤层(脑四尺)(新编号为6#)位于L5石灰岩之下,其顶板即为L5石灰岩。在柳区厚0~1.48米,平均厚0.65米,在东部的2-1、9-5、2-5和9-2四个孔圈定的范围内,以及l一1、7-5、7-2和l一2孔圈定的范围内为不可采,其它为可采区。在一青区煤层厚0~1.47米,平均O.91米,西部较厚,可采;东部边缘变薄,至3-1、4-1和5一l孔处已尖灭。6#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底板多为页岩。

7#煤层(下窖炭)(新编号为5#)位于太原组的最顶部,距山西组的底砂岩(k3)之下0~4.11米,极不稳定,厚0~0.62米,无开采价值。

8#煤层(八尺)(新编号为5#下)位于山西组的底砂岩之上,层位相当稳定,为县内主要可采煤层。煤质优良,为主焦煤。在柳区厚2.38~5.92米,平均3.96米。在青区厚0.66~3.11米,平均2.37米,一般在西北部较厚,东南部较薄。煤层顶板多为页岩,少数为砂岩。大部分为单一煤层,局部地段内夹一层夹矸。

9#煤层(四尺)(新编号为4#)位于8#煤层之上2~8米(在柳区1.89~6.01米,在青区4.93~7.95米)。煤层相当稳定,为县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层优良,为主焦煤。在柳区煤层厚2.27~4.95米,平均3.5l米,东部煤层内夹夹矸一层,将煤层分成两小层,但都可采。在青区煤层厚1.93~4.5米,平均3.66米。顶板为页岩、砂质页岩和砂岩,底板为细砂岩和页岩。

10#~11#煤层(尺八)(新编号为3#)尺八煤,在青区分为10#上和10#下两层,大部分地段不可采。在柳区只有11#煤层,厚0~1.29米,平均0.43米,绝大部分地段不可采,只在西南部的3-4孔以南,2-3孔和1-6孔以西,6-5孔以北和1-4孔的东北地段可采。顶板为砂岩或砂质页岩。

12#煤层(七寸子)(新编号为2#)位于山西组最上部,下石盒子组底砂岩(k4)之下0~16米。不稳定,无开采价值。厚0~1.2米,平均0.15米。顶板为k4砂岩或砂质页岩,底板为岩。

经普查勘探初步查明煤的总储量为269688.63万吨,而且均是埋藏在小于500米深的矿产资源分区的第Ⅲ区。其中,柳林精查区总量为87580万吨,青龙普查勘探区为182108.64万吨。全县远景储量80~90亿吨。

主要煤层的煤质牌号及其变化规律:

依据精煤中的可燃体挥发份(Vr)和胶质层最大厚度(Y)的含量以及结合粘结性特征确定,本县的主要煤层以炼焦的焦煤和瘦煤为主,个别煤层属焦肥煤。煤种在纵横向上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

煤种在纵向上,由上而下煤层的变质程度加深。山西组顶部的11#煤为主焦肥煤,中、下部的煤层多为主焦煤。太原组则变为以瘦煤为主,焦煤为次。在横向上,以柳林县城为中心,向南北两个方向煤层变质程度减低。4#煤在柳林区的西南地段以瘦煤为主,而在东北地段则以焦煤为主,在青龙区煤质有变肥之势。3#煤在青龙区的北部多为瘦焦,往南到寨崖底村,一带则变为焦煤。

主要煤层中,山西组的煤为特低灰、特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主焦煤。太原组的煤为低灰、中硫、中磷、发热量高的瘦煤和焦瘦煤。

含硫量太原组平均含硫1.34~2.37%,属中硫煤;山西组平均含硫0.47~0.89%,为特低硫煤,属极低硫优质炼焦用煤。

含磷量0.002~0.092%。其中主要煤层4#、8#和9#煤含磷量0.02~0.03%,对炼焦均无影响。灰份含量原煤22~31%,多属中灰份;洗煤后灰份普遍降低到7%,为特低灰份煤。

发热量本县煤炭发热量普遍较高,为8244~8888大卡/公斤,大部为8700大卡/公斤。

煤层气(瓦斯)在煤矿开采中是令人可怕的一害。但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被开发利用,本县煤层气储藏量的开发价值前景可观,并在小型井网排采试验方面取得成功。1958年在穆村,村,西冲积层中打钻井时160米深发现喷气现象,实测气流流量为0.176立方米/小时,点燃发黄色火焰。气体中含CH463%、C2H61.53%、C024.5%、CO3%、N224.14%、O23.8%。

1983年后,山西省地矿局215地质队在县境西部开展煤层气普查工作。钻孔6个,其中孟门的柳气1孔,在孔深546.1米测试结果:闭井l井压2.9大气压,井口CH4浓度1.5~2%,泥浆槽CH4浓度0.05~1%,气温8℃,最大气量217.2立方米/日,涌水量115.2立方米/日,井口~200米深时水温为20~2l℃,200~456米深时水温变为27℃,气体组分含量CH4平均90.56~92.29%、N27.018~5.75%、O20.963~1.89%、H20.7%。其余钻于孟门的ZK2、ZK5,军渡的ZKl0,薛村,的柳气2,穆村,的柳气6-4的五个孔测结果见下表。

初步查明,在三川河以北、湫水河以南、离石大断裂以西、黄河东岸以柳林为中心的700平方公里的含煤区范围内,气源岩(即煤系地层)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富(利于气之形成),生气条件良好。生、储(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内的砂岩是区内储气的主要岩层)、盖(太原组和山西组内的暗色泥页岩厚3~10米和大面积覆盖的198米厚的二迭系、三迭系红色泥岩)的地质条件成套出现,又具有溶积较大的岩性和构造圈闭。据有关资料介绍,用100万立方米天然气代煤作燃料,可节煤3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36万吨、烟尘30万吨。以气代煤不仅环境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也具有埋藏浅,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开采周期长等特点。本县煤层气储量初步估算总生气量为77117.4亿立方米,保存量592.92亿立方米。

煤层气(瓦斯)在煤矿开采中是令人可怕的一害。但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被开发利用,本县煤层气储藏量的开发价值前景可观,并在小型井网排采试验方面取得成功。1958年在穆村,村,西冲积层中打钻井时160米深发现喷气现象,实测气流流量为0.176立方米/小时,点燃发黄色火焰。气体中含CH463%、C2H61.53%、C024.5%、CO3%、N224.14%、O23.8%。

1983年后,山西省地矿局215地质队在县境西部开展煤层气普查工作。钻孔6个,其中孟门的柳气1孔,在孔深546.1米测试结果:闭井l井压2.9大气压,井口CH4浓度1.5~2%,泥浆槽CH4浓度0.05~1%,气温8℃,最大气量217.2立方米/日,涌水量115.2立方米/日,井口~200米深时水温为20~2l℃,200~456米深时水温变为27℃,气体组分含量CH4平均90.56~92.29%、N27.018~5.75%、O20.963~1.89%、H20.7%。其余钻于孟门的ZK2、ZK5,军渡的ZKl0,薛村,的柳气2,穆村,的柳气6-4的五个孔测结果见下表。

初步查明,在三川河以北、湫水河以南、离石大断裂以西、黄河东岸以柳林为中心的700平方公里的含煤区范围内,气源岩(即煤系地层)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富(利于气之形成),生气条件良好。生、储(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内的砂岩是区内储气的主要岩层)、盖(太原组和山西组内的暗色泥页岩厚3~10米和大面积覆盖的198米厚的二迭系、三迭系红色泥岩)的地质条件成套出现,又具有溶积较大的岩性和构造圈闭。据有关资料介绍,用100万立方米天然气代煤作燃料,可节煤3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36万吨、烟尘30万吨。以气代煤不仅环境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也具有埋藏浅,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开采周期长等特点。本县煤层气储量初步估算总生气量为77117.4亿立方米,保存量592.92亿立方米。



冶金部山西地质勘探公司第四队1984年12月提交了《山西省柳林县兰家山铝土矿区评价报告》。矿区范围北纬37o33′~37o37′,东经110o54′~llOo56′。工作区呈南北向矩形,北起刘家山乡骆驼局村,南缘,南至成家庄镇秦峁上村,西至成家庄镇官庄垣村,东到成家庄镇任家庄。兰家山村,处于居中位置。工作区内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覆盖广泛,仅于成家庄、王家庄一带沟底以及中部王家山一带沟底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出露。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段内,矿体呈层状,为单层矿体,长4600米,宽600~l000米,厚度不详,埋深5.84~177.84米。构造简单,产状较平缓。矿石矿物一水硬铝石。
全区平均品位:A120365.84%、SiO29.73%、铝硅比6.77、Fe2o35.05%、Ti022.52%、S0.05%。
矿石为含铁型铝土矿石。品级达Ⅲ~Ⅳ级。
全区共求得表内储量C+D=2894.7万吨。其I中C=621.3万吨,D=2273.4万吨。
矿藏中符合露天开采要求的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48%。
矿区属大型含铁?D?D水型铝土矿床。
同铝土矿的共生矿产有:I级高铝粘土472.79吨(为中型矿床)、硬质耐火粘士1099.98吨(为大型矿床)。兰家山矿区以南的大井沟、枣林、走马梁、毛家庄、屈家沟、刘家圪达、龙门塔、马家塔、陈家嫣、下寺头等地均存在找矿可能。



高铝粘土

高铝粘土的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勃姆石、三水铝石和高岭石等。由于Al2O3含量较普通耐火粘土高,故硬度和比重较大,耐火度较高,常用作高级耐火制品。是山西的重要矿产之一,也是本县有一定潜在远景的矿产之一。主要产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段内,并经常与铝土矿、普通耐火粘土矿、山西式铁矿共生,构成一个华北地区特有的成矿系列。

县境内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出露比较广泛,下部铁铝岩段也较发育。刘家山-成家庄-薛家湾-龙门塔-陈家湾一线,高铝粘土及铝土、普通耐火粘土有着良好的成矿条件。已知有中型矿床和矿点各一处。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队1984年12月提交的《山西省柳林县兰家山铝土矿区评价报告》中,提出本县兰家山铝大型矿床中共生有I级高铝粘土矿石472.79万吨,属中型矿床。
张窳高铝粘土矿点:位于陈家湾乡张窳村,北西3030350米沟中。矿点附近第四系黄土覆盖广泛,其岩主要出露于沟底。主要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中下部,以铁铝岩为主。矿层之上为杂色铝土质砂质页岩,产状286o(6o。矿层未见底,呈似层状出露沟底。矿体长150~200米,东南端微微抬起,北西端倾入地下。东南端矿层出露厚2米,北西端出露矿层1.8米。整个矿层厚2米。
矿石呈灰褐色、暗灰色、浅灰绿色、灰色等,以致密隐晶质结构为主,局部为豆鲕状结构,块状构造。平均含Si02 5.87%、A1203 73.22%、Fe203 1.39%。铝硅比值为12.5。矿层不但达到高铝粘土工级品要求,而且达到铝土矿工级品要求。仅据已出露部分估算,本矿点高铝粘土(铝土矿)储量约l万吨,远景储量数10万至数百万吨。
矿区铁铝岩段厚度较大,矿层向两侧均有延伸,王家庄、西窳、马家塔等地本溪组埋深均不大。矿点南段于高铝粘土之上尚有一层厚约2米的普通耐火粘土。

全县石灰岩出露总面积约50~60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矿产资源分区中的第Ⅱ区。区内除东北部等地一小部分为石灰岩出露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石灰岩覆盖区,成为刘家山、成家庄、东窳、柳林4乡镇之东部、陈家湾乡北部以及龙门垣乡的主要矿产资源。境内石灰岩矿产皆赋存于奥陶系中统地层中“整个奥陶系中统地层厚450米左右”,主要岩性有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纯灰岩及少量白云岩。

根据不同工业对石灰岩的含量要求,以石灰岩中氧化钙含量52%为划分界线,分为普通水泥灰岩和纯灰岩。奥陶系中统自下而上为下马家沟组,厚约115米,上马家沟组厚约200米,峰峰组厚50米。上、下马家沟组又各分为三个性段。石灰岩在三组七段碳酸盐岩地层中皆有发育。

普通水泥灰岩是指矿石中氧化钙含量大干48%、小于52%,氧化镁含量低于3.5%,三氧化二铝总量低于4%的石灰岩。初步探明本县奥陶系中统地层中含有八个普通水泥灰岩矿层。
第(1)、含矿层位于下马家沟组中段下部,厚10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制造硅酸盐水泥原料、冶金用熔剂灰岩(Ⅱ级品)、制碱工业原料。
第(2)、含矿层位于下马家沟组上段下部,厚12.7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硅酸盐水泥原料、冶金用熔剂(Ⅱ级品)、玻璃配料(I级品)、制碱原料。
第(3)、含矿层位于下马家沟组上段上部,厚15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硅酸盐水泥原料、冶金熔剂(Ⅱ级品)、制碱原料。
第(4)、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底部,厚4.7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玻璃配(Ⅱ级品)及制碱原料。
第(5)、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下部,厚18.3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硅酸盐水泥原料,制碱原料(Ⅲ级品)。
第(6)、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中部,厚13.6米。本层石灰岩MgO含量较高,不适合于水泥、制碱和冶金用料,但可用于玻璃配料。
第(7)、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上部,厚17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硅酸盐水泥原料、冶金熔剂(Ⅱ级品)、制碱工业。
第(8)、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上段中上部,厚7.5米。本层石灰岩可用于治金熔剂(Ⅱ级品)、制碱工业、玻璃配料(Ⅱ级品)。

自然界石灰岩中CaO含量高于54%、尤其是高于55%的纯灰岩是比较稀少的,但白水泥、电石、尼龙、氮肥、铝氧等产品的制造中均要求以高纯度的石灰岩为原料。县境内石灰岩中CaO含量高于52%的纯灰岩,初步探明赋存于奥陶系中统地层中的矿层有九个。
第1、含矿层位于下马家沟组中段中部,厚14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Ⅱ级品)、制碱(I级品)。
第2、含矿层位于下马家沟组中段上部,厚9米。本层纯灰岩氧化钙含量高达55.43%,Fe2O3含量仅0.08%,不但在本县是唯一的,在山西全省石灰岩中亦是极少有的,可以用作制造白水泥、高铝水泥、特种玻璃、电石、轻质碳酸钙、碳化钙、制糖、制铝氧的原料、陶瓷配料及氮肥配料,是特种冶金等工业的宝贵原料。
第3、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下段中部,厚20.9米。本层纯灰岩的化学分析数据待进一步检查验证。
第4、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下部,厚12.6米。本层纯灰岩可以用于冶金熔剂(I级品),制铝氧、制碱(工级品)、制高铝水泥、碳化钙、制糖的原料及玻璃配料(I级品)和陶瓷配料。
第5、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上部,厚12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Ⅱ级品),制碱、玻璃配料(Ⅱ级品)。
第6、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中段顶部,厚12.1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I级品),制铝氧、制碱、制糖及陶瓷配料。
第7、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上段下部,厚6.1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Ⅱ级品),制铝氧、制碱(I级品)、制糖及陶瓷配料。
第8、含矿层位于上马家沟组上段中部,厚8.2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I级品),制铝氧,制碱(I级品),制糖,玻璃配料、陶瓷配料。
第9、含矿层位于峰峰组下段中部,厚12米。本层纯灰岩可用于冶金熔剂(I级品),制铝氧,制碱(工级品),制糖,制造高铝水泥、碳化钙,玻璃配料,陶瓷配料。
寨东村,北纯灰岩矿点赋矿地层为上马家沟组第三段中部,矿层露头长800~1000米,含矿岩段厚24米,矿层总厚度19米,含矿率为80%。三个矿层的化学成份均达到纯灰岩的要求。可以用于冶金熔剂(I级品),制铝氧,制电石,制糖,制造优质硅酸盐水泥、高铝水泥,玻璃配料、陶瓷配料。部分可用于白水泥、碳化硅等工业。
本矿点纯灰岩矿层向北、向东均有较大延伸,北部富资垣、王家山和东部雷家庄、福寿村、石山上等地均有出露,远景储量可达数千万吨。
杨家港纯灰岩矿点 矿点附近出露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下段地层。矿层赋存于峰峰组上段中部地层中,总厚度14.5米,呈层状,向北、向东均有一定延伸,延伸长度在2000米以上,估计储量l000万吨。


白云岩

白云岩资源丰富,主要公布于矿产资源分区中等1区的西部地带。赋矿地层中,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厚0~6米,寒武系上统厚42米,奥陶系下统治里组厚45米,奥陶系下亮甲山组厚46米,共赋有5个白云岩含矿层。远景储量数亿吨。

第一、含矿层位于寒武系上统底部砾岩之上,厚2.9米。第二、含矿层位于寒武系上统下部,厚4.7米。第三、含矿层包括寒武系上统上部和奥陶系冶理组下部,厚35.9米。第四、含矿层包括冶理组顶部和亮甲山组底部,厚18.7米。第五、含矿层位于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的上部,厚37米。

从各含矿层的化学成分看,各含矿层的矿石品位均可达到熔剂、耐火材料用白云岩的二级品以上的工业要求。其中局部区段可达到一级品乃至特级品的工业要求。

另外,在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段也夹有白云岩,出露于寒东等地,含矿层厚度仅2.5米。

行政区划:

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吕梁地区,建立吕梁市。至此,柳林县上属吕梁市管辖。至2011年,柳林县下辖柳林、庄上、孟门、成家庄、穆村、薛村,三交、留誉8镇及王家沟、李家湾、贾家垣、石西、高家沟、陈家湾、金家庄7个乡,分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257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辖34个居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辖1612个村民小组和121个附属自然村。


柳林镇 东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中街居委会,贺昌村,庙湾村,锄沟村,青龙村,上青龙村,龙门会村,后山垣村,户掌垣村,刘家焉头村,屈家沟村,毛家庄村,胡家垣村,薛家湾村,杨家港村,寨东村,鸦沟村,王家庄村,于家沟村,王家山村,穆家焉村,东凹村,碾则山村,双兴村,杜家垣村
穆村镇、 穆村居委会杨家坪村,一村,二村,三村,张家山村,安沟村,堡上村,杜峪村,沙曲村
薛村镇、 薛王山村,小成村,南坡村,前大成村,后大成村,八盘山村,高红村,薛村,邢家庄村,焉哉村,薛家垣村,李家垣村,后山村,军渡村,郝家津村,焉头村,大凤山村,斜则村,港村
庄上镇 庄上村,张家湾村,山头村,前元庄村,双枣圪达村,梨树凹村,曹家山村,付家焉村,杨家峪村,西沟村,长峪村,呼家圪台村,解家峪村,前安峪村,胶泥垄村,辉大峁村,桃卜则村
留誉镇 留誉村,杜家庄村,高家沟村,下岔沟村,柳家沟村,高村,寨子湾村,惠家坪村,苗吾村,张家圪台村,下乌林村,陈家庄村,曹家圪垛村,鸦岔村,塔村,杨家沟村,南沟村,刘家圪达村
三交镇 三交村,靳家山村,党家寨村,下塔村,沙坪则村,坪上村,坪头村,高家焉村,长兴村,枣凹村,康家岭村,苇园沟村,堡则则村,杨家坡村,白羊峁村,宋家垣村,厚积坡村,宋家沟村
成家庄镇 成家庄村,张家塔村,王家坡村,村,王村,官庄垣村,张家庄村,马家梁村,邓家凹村,邓家庄村,田家坡村,聚财塔村,下垣则村,艾掌村,李家凹村,高家凹村,双凹村,牛家川村,下段段村,化舍村,赤木凹村
孟门镇 石安村,西坡村,车则板村,后冯家沟村,小垣则村,贺龙沟村,薛家坪村,郝家塔村,王家焉村,王坪焉村,五里后村,前冯家沟村,孟门村,郭家山村,刘家圪达村,高家塔村,小河沟村,郭家塔村,吉家塔村,后南坡村,耀头村,穆家坡村,柳家庄村,柳家坡村,白家焉村,马家塔村,和睦村,郭枣林村,大东庄村,罗家坡村
李家湾乡 韩家坡村,圪垛村,李家湾村,梁家会村,王家会村,上白霜村,下白霜村,蔡家沟村
贾家垣乡 裴家垣村,冯家垣村,枣林村,德岗垣村,刘家垣村,王家岭村,柿则垣村,贾家垣村,红管村,龙花垣村,下龙花垣村,寨则上村,车家塔村,刘家山村,北凹村,李家焉村,马家塔村,曹家沟村,梁家渠村,龙沟村,韩家峪村
陈家湾乡 陈家湾村,下寺头村,长焉村,贺家社村,李家社山村,石盘上村,赵家庄村,下罗侯村,吴村,东垣村,贺家岭村,中垣村,西垣村,龙门垣村,双卜咀村,强家垣村,王家庄村,闫家湾村
金家庄乡 金家庄村,加善村,苏家庄村,王家岭村,南辛安村,北辛安村,明家焉村,下嵋芝村,前庄上村,畈底村,舍科村,中嵋芝村,曹家崖底村
高家沟乡 高家沟村,阴塌村,穆家凹村,宋家寨村,王家塔村,刘家凹村,南阳山村,东山村,郝家庄村,冀家峪村,南寺沟村,郭家沟村,大成垣村,兴盛村,白家塔村,贺家坡村
石西乡 石西村,后河底村,呼家垣村,上庄村,刘家垣村,郭家塔村,好学村,琵琶村,马家山村,前东山村
王家沟乡 王家沟村,南焉村,兴隆湾村,曹家塔村,南凹村,任家山村,双耳则村,下曹家坡村,刘家山村,佐主村,王家凹村,荣凹村,新民村,大庄村,韩家垣村,荣西村

历史沿革:

柳林县组建于一九七一年四月。现辖八镇七乡257个行政村。

  今县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县境薛村镇、高红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今日柳林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属赵之边邑离石。《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今本县之孟门镇。秦时属太原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今之孟门镇年)、忠为隰城侯(治所遗址在本县今之穆村镇、与杨家坪之间年),绾为离石候。时今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各侯国皆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西河郡,其地并入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今县境域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北朝时期,北齐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西汾州下设定胡郡,兼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本县今之境域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隋大业元年(605年),石州改为离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石州。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年)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年)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年)废镇,复置定胡县。北宋时期,本县今境域先属石州治下的离石、定胡等县,后期部分地区隶属晋宁军。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县治仍在今之孟门镇。元朝初年,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今县境分属离石、宁乡二县。明初离石县并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年年)石州改称永宁州,今县境属之。明代后期,今县境属山西承宣布政司太原府治下之永宁州。清朝时期,今县境分属汾州府治下的永宁州、宁乡县。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建置,今县境属山西省冀宁道辖下的永宁、宁乡二县。民国3年(1914年),永宁改称离石,宁乡改称中阳,今县境隶属未变。民国26年(1937年),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离石、中阳属第四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全省下设四个行政公署,离石、中阳改属第二行政公署,今县境仍属离石、中阳两县。民国29年(1940年)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属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四专区;阎锡山政权之离石县政府则移驻冀家峪(即今贺家坡乡冀家峪年)。同年4月,中共代表王若飞、肖劲光与阎锡山达成以太(原)军(渡)公路为界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县境北部遂属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县境南部遂属阎锡山政权之山西省第四行政区。民国30年(1941年)8月,第二游击区行署改名为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离石、中阳属行署辖下的三分区。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柳林、离石相继解放。1946年中阳县解放,今县境仍分属晋绥边区四专区辖下的离石、中阳两县。1948年,离石、中阳改属晋绥三专区。1949年2月,离石、中阳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同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离石县、中阳县分别改属新建立的兴县专区、汾阳专区。1951年3月汾阳专区撤销后,中阳县改属兴县专区。1952年6月兴县志撤销后,离石、中阳两县改属榆次专区。1954年7月,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今县境域隶属关系一直未变。1958年11月,离山、中阳两县合并,复称离石县。1959年9月离石、中阳分治,今县境又分属离石、中阳两县。

  1971年4月,吕梁地区组建时,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镇、薛村,军渡、龙花垣、吉家塔、成家庄、孟门、西王家沟、刘家山、贾家垣、结绳墕、枣林、东窊、交口1镇13个人民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龙门垣、庄上、陈家湾、金家庄、留誉、张家圪台、苇园沟、三交、高家沟、石西、贺家坡、杨家峪12个人民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原离石县城关及未划入其他人民公社组建成离石郊区),于同年5月离石县级各机关正式移驻柳林镇;同年7月5日,离石县改名为柳林县,原离石郊区易名为离石县,仍隶属于吕梁地区,并对下属人民公社区划进行了调整,组建了穆村,李家湾两个人民公社,将结绳墕、枣林、交口3个人民公社重新划归更名后的离石县。其时,柳林县下辖25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人民政府。

人口民族

全县常住人口: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为32068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37832人,增长13.38%,年平均增长率为12.6。

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72885人,占53.91%;女性人口为147796人,占46.09%。

家庭户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7442户,家庭人口为29617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9人。

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9598人,占21.7%;15-64岁人口为233190人,占72.72%;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893人,占5.58%。

民族构成:

我县以单一民族结构为主,全县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20602人,各少数民族人口由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7人上升为79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7058人,占总人口的5.32%;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0603人,占总人口的12.66%;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36673人,占总人口的42.63%;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1389人,占总人数的28.5%。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96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6098人,文盲率由8.44%下降为2.99%,下降5.45个百分点。

人口地区分布:

各乡镇人口分布情况:柳林镇112913人,穆村镇34919人,薛村镇15173人,庄上镇18442人,留誉镇12606人,三交镇11972人,成家庄镇12847人,孟门镇15825人,李家湾乡13516人,贾家垣乡7916人,陈家湾乡22885人,金家庄乡10512人,高家沟乡10072人,石西乡8728人,王家沟乡12355人。


精选留言

吕梁柳林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