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位于淮南市西部,东邻谢家集区,西与凤台县、西南与寿县接壤,北隔淮河与潘集区相望。
八公山区西部为山丘、岗地,东部为湾地(近淮为冲积平原)。据地质部门考证,八公山地质年龄约为1亿5000万年。其结构层岩石自五台变质岩开始,从老到新,由震旦、寒武、奥陶、石炭、二迭、三迭、第三纪页岩、砂岩等组成,以石灰岩为主,其残积、破积土壤多为石灰(岩)土,湾地及岗地均属于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八公山区西依八公山麓,东临淮河,自然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势。境内有丘陵、谷地、岗地、湾地等类地形,以丘陵、岗地、湾地为主,约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区境内土壤种类主要是潮土、棕壤、黄棕壤、石灰土。石灰土多在丘陵地区,万余亩湾地全是潮湿土。岗地多系棕壤或黄棕壤。城市近郊和村,庄周围菜园为马肝土、沙泥土及水稻土等高产土壤。八公山区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呈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自然资源
八公山煤田是淮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八公山东北麓,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属特低硫、特低磷煤,发热量在6000卡/克左右,煤种为气煤,1/3焦煤和焦煤。其中,新庄孜(含毕家岗)、李嘴孜和孔集井田位于区境内,含煤地层为二迭纪,全部为第四纪冲击层覆盖。煤炭总储量为45742.6万吨。
八公山古称紫金山,蕴藏丰富的紫金石资源,可用于制作紫金砚等工艺品。早在宋代,就有关于紫金砚的记载。矿体位于三王镇乐涧套一带,面积2.3平方公里,总储量1.8亿吨,可采储量1亿吨。
八公山中有多处古泉。据专家探测,古泉多系断层径流,泉水受寒武、震旦纪灰岩、白云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补给,有的属低钠矿泉水,有的属优质硅酸矿泉水。主要有洗云泉、玉露泉、元女泉等20多个矿泉。1989年,山王乡(今山王镇)建立矿泉饮料厂,开发玉露泉资源,设计年生产矿泉水饮料2000吨。
行政区划
新庄孜街道 治东社区,新培社区,治西社区,矿北社区,胜利社区,建东社区,化工社区,团结社区
土坝孜街道 三星社区,三马路社区,支架社区,小刘庄社区,建井社区,大马路社区
毕家岗街道 上游社区,新建社区,矿南社区,黄山社区
八公山镇 淮滨村,钱淮村,钱湖村,沈巷村,朱岗村,蔡洼村,蔡岗村,下郢村,杨家地村,妙山村
山王镇 李山社区,东风社区,前进社区,淮矿社区,淮岸社区,孔集村,王巷村,工农村,张楼村,李咀村,山王村,毕岗村,丁山村,林场村,南塘村
妙山林场 虚拟闪冲村
历史沿革
八公山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都邑在凤台县古城。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及明国时期属凤台县。1949年5月前,区境属凤台县芦孔乡。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划入淮南矿区,两区合并成立淮南区,隶属淮南矿区人民政府,驻地蔡家岗。是时区域东至姚湾,南到寿县北门,西、北以淮河为界和凤台县相望,辖孔集、山王、蔡岗、连岗、安城、鸭铺、八公7个乡(其中八公乡于11月24日划归寿县)。
1949年11月,设置八公山镇,管理市政工作,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后隶属淮南市人民政府,驻地土坝孜。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管理淮南西部城镇工作,驻地土坝孜。区政府设秘书、工商、文教、民政、财政、卫生、农林等7个股。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领导西部矿区的城市工作,原蔡家岗区管辖的农村,划归郊区。新建的八公山区辖新庄孜、新市场、蔡家岗、夏郢孜、李郢孜等地,驻地蔡家岗。
1959年4月,郊区撤销,唐山公社划归八公山区。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新建立的八公山区驻地新庄孜,谢家集区在原址办公。八公山区辖城市人民公社和山王人民公社,区政府设秘书室、税务局、蔬菜产销办公室及工业、劳动、民政、文教、卫生、农林、财政科。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67年1月,区人民委员会被造反组织夺权,政府工作瘫痪。后由人民解放军部队进驻,维持日常政务。
1968年5月,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行使党政领导权力,区人委被取代,工作机构被解散。区革委会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和人民保卫组。1970年10月,区革委会内设机构改为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人民保卫部。
1972年7月,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八公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6年4月,区革委会原工作机构撤销,设立办公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人防办公室、蔬菜产销办公室、财政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工业、农林水利、劳动、民政、文教、计划基建、卫生科。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
1983年12月,区政府进行机构改革,将科改为委、局,由原12个科室调整为14个委、办、局,设办公室、蔬菜产销办公室、人防办公室、经济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农林水利、劳动人事、民政、文教、卫生、城乡建设、财政、审计局。同时山王人民公社改称山王乡,沈巷人民公社改称沈巷乡。
1995年10月,区政府实行全面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将区经济计划委员会改为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撤销民族宗教事务科,城建局改为建设委员会,撤销物价局,保留物价所,撤销人防办公室,其职能机构并入建委。经过机构改革,区政府职能机构由原来的26个减至21个。
1998年,区政府内设机构仍为21个,辖八公山、山王2个镇和土坝孜、新庄孜、毕家岗3个街道,有居民委员会48个,村民委员会19个。
人口
201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160074人,其中城镇人口137081人,乡村,人口22993人;男性人口81877人,女性人口7819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1.1%、48.9%;出生人口1301人,出生率8.1‰,比上年上升0.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32人,死亡率4.6‰,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3.5‰,上升0.6个千分点。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7.8万人。

精选留言

淮南八公山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