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

大通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总人口188102人(2011年),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区政府驻大通街道。

一、土壤
大通区耕地面积21.9958万亩,主要土壤有硅质黄棕壤、鸡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硅质黄棕壤:分布在岗顶、陡坡上,母质为石英岩类残积,表土多含砾石,中性。土层厚度30-50厘米,水土易流失。
鸡肝土:分布在丘陵、山坡及山的中下部,棕色石灰土残积,发育于石灰岩类丘陵下部的坡积物上,经过多年人工耕作,土壤熟化。
棕色石灰土:分布于山坡、丘陵,母质为反碳酸岩类残积、土质粘重,中性至微碱性,植被覆盖率高,部分石灰岩裸露,土层30厘米,50厘米下为母岩层。
紫色土:零星分布在上窑林场的丘陵及山坡上,水土易流失,其母质为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另种紫泥土母质为紫色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质地重壤,半风化母岩的碎屑,长有稀疏茅草。
潮土:河流冲积物经多年沉积,经耕种土壤熟化成旱土壤,质地多沙土、粘土,主要分布在洛河湾地近淮河处。
淤土:分布在距淮河较远的洛河湾地,地势平坦。母质为近代黄泛沉积物,质地粘重,土壤膨胀,收缩性大,潮湿粘结,干燥龟裂,但含水分大,保苗能力强。
二、植被
境内曾有一古老高大银杏树,在上窑林场境内,树龄300多年,树粗3人合抱,高达10余米,远在洛河镇就能看见它的傲然雄姿。古庙方圆数十公里远的村,民,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这天都到庙内烧香求子,临走时带一小块树皮回去熬水喝,传说半年可喜得贵子,“文化大革命”前已枯死。
石灰岩上土生乔木类有:黄连木、山楂、麻栎、栓皮栎。灌木类有:枸杞、柘树、酸枣、胡枝子等。建国后,荒山人工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侧柏、刺槐等。农村,“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种类有:槐、枣、椿、桑、柳、杨、榆、楝、泡桐、水柳等。城区绿化树种有:雪松、桧、柏、三角枫、法梧、龙柏、广玉兰。果树类有:桃、柿、苹果、梨、石榴、山楂、葡萄、李、樱桃、无花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山芋、棉花、菸叶、麻、薄荷、蔬菜、瓜果等。植被覆盖率90%。
三、水系情况 
区境有河流、湖泊、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四大部分。淮河是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境内长12.2公里,河道宽65-115米,深2.5-9.5米,也是重要的水路航道。水位最高的是1954年7月27日达到24.03米,水位最低的是1953年只有12.36米。据鲁台孜水文资料,50年代,淮河年均流量888立方米/秒。60年代为707立方米/秒。70年代为525.6立方米/秒。60年代比50年代减少20.4%,70年代又比60年代减少25.7%,比50年代减少40.8%。年平均流量最小为111立方米/秒,多年最小月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枯水期流量仅为58.7立方米/秒,最大月与最小月平均流量相差22倍之多。
高塘湖积水7万多亩,平均水深入2.5米,总容水量450万立方米。山泉、山涧和水库集中在上窑山内,共有31处山泉、5条山涧,2条提水坝。主要山泉有:凉泉、龙山泉、果老泉、乌龟泉、大山泉、大沙泉、老泉,它们汇集一条大山涧流入窑河。此外,另有响山泉、砚天泉、雷草洼泉、乌龟泉、牛鼻泉、黄泥泉、爬海泉、石眼泉、高埂泉、蒋坝泉、官泉、黑石大泉、赵桥泉、余家沟泉,共汇成3条山涧,流经大石棚、贡家庵、霍家桥流入窑河。还有老坝泉、烂泥泉、拦路泉、狼洞泉、罗泉、狗泉、马泉、老泉、小桥口泉、小水潭泉,汇集成外窑大涧,流入窑河。泉源水库大坝长350米,宽18米,高10米,蓄水60万立方米。花果山下拦水坝长60米,宽12米,高4米,蓄水量6万立方米。外窑大桥北拦涧拦水坝,坝长80米,宽14米,高5米,蓄水量8万立方米。
天然降水年降雨量900毫米。正常年景,降水基本满足麦豆两季作物的需水量,小麦生长期10-5月份均降水350毫米,夏播作物6-9月份降水550毫米。地下水主要集中洛河湾,其他地方也有,但分布不均匀,已开采使用,但储量不详,仍需进一步勘测。
四、气候情况
区境属北半球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气候。其特征是: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无霜期长。但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匀,易形成旱涝灾害,春秋两季时热时冷,气温不稳定。
1、日照与辐射
区境年日照时数为2239.2小时,平均2279.2-2323.1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平均为247.8-252.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为149.4-161.5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122.5-123.8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别为14千卡/平方厘米和14.5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为6.2-6.3千卡/平方厘米。
2、气温与积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7月,平均气温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气温1.2℃。一年四季中,气温春季上升快,秋季下降快。极端最高温度是1959年8月28日,达到41.4℃,最低温度出现在1955年1月16日,为零下22.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有300-310天。一年活动积温5414.3-5439.52。稳定通过5℃的天数有250-257天,活动积温5130-5210℃;稳定通过10℃的天数有213天,活动积温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现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终霜最早时间是3月1日,最迟4月18日,平均3月27日。无霜期最长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风速最大,为3.2米/秒,夏季平均风速2.8米/秒,冬季则为2.7米/秒,风速大于秋季,小于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风和雷雨天气多。秋季风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风向东南风较多。
3、降水
据市气象多年统计资料,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但年度间相差很大,季节雨水也不均匀。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达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两季次之,分别占24.3%和17.8%。冬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数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达136.9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5毫米,时间是1960年5月7日。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匀,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境内经常发生旱涝自然灾害。据1955-1980年统计,正常年景占57%,旱涝年份多达43%,而且呈现出交替性、多发性和连续性发生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主导因素。
五、地质情况 
大通区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两山与淮河之间是平原。上窑山石和矿产资源主要有:陶土、紫砂、老泥、粘泥、拌子、迭层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白云石、方解石、冰川石、赤土、轻质陶粒、太湖石、石乳、铁矿石、煤炭等,储藏量极为可观。舜耕山地质年龄约为1.5亿万年,有页岩、灰岩、砂岩组成,东首为残积、坡积土壤,多为石灰土。舜耕山下石炭、三叠纪地层有丰富的煤炭赋存,由于板块活动所致,舜耕山系形成逆掩断层,区境地层局部倒转,煤炭均为“立槽”。靠近淮河南岸的河谷湾地,属于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其基质是近代黄泛冲积物构成,经过祖先多代耕作为潮土类土壤,耕地面积3万亩。河谷平原与丘陵之间是凸凹不平的岗地,同属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基层下蜀系土,为黄棕壤土。
六、地势地貌 
地势:
大通区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7公里,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自然形成南高北低的倾斜地貌。
地形:
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全区有耕地66699亩,丘陵和河谷平原占地50%以上。境内山林植被覆盖率达90%。上窑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还有光山、东历山、独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鹰咀山、老鸽山等9座山丘。境内多山,绵延40余里,有山头39座。山谷幽深、林木葱郁,山中多涌泉,主要有珍珠、张果老、天池、马跑、拦路等山泉,泉水潺潺,四季不绝。同时,山中多胜景,有三宜楼、洞山寺、崇真宫等古庙名刹,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会期,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盛况空前。高塘湖、淮河、31条山泉、5条山涧,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天然优越资源条件。沿淮湾地,土壤肥沃,为本区之“粮仓”。
主要山丘:
位于外窑村,的山头:东有东历山、东斗山、独山,向北交界于怀远。西有香山、牛余山、焦山、西历山,隔大山洼与怀远相连接。西北有狗山、公历山、狼洞山。村,西还有马山、光斗山、毛山、寨子山。
位于上窑村,的山丘有:村,北东有绣球山、老鸹山,西有刺山,向北有过路山、鹰咀山、大北山、北黄山、千果坂,与怀远山交界。老鸽山迤北有小乌龟山、大乌龟山、东刺山、妈妈山、状元山、洞山。上述山中还夹有卢家黄山、周家黄山、李家黄山、张家黄山、金家黄山、姚家黄山等,海拔高度都在160米以下。
泉源村,周围主要山丘有:西有战场山、黄山,东有唐山,唐山迤北有大北山、朱家大山、戴家顶,再向北隔石棚为斗笠咀,北与怀远山交界。朱家大山东北有北山头、大光山、牵驴坂。再东南隔施家洼与凤阳山接壤。施家洼向南经柴王寺、九女坟,山势已尽。
舜耕山脉:西与田家庵区赵家大山搭界,山的北麓有矿务局林场、市水泥厂、市殡仪馆、市福利院。位于境内主要有王山2个、骑山、小平山。向东至十四中山势已尽。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区境两山与淮河之间为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分别属于舜耕山脉和上窑山区。地貌有平原和丘陵两大单元,地形有岗地、湾地、山丘、平原,为众多的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全区总面积306.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958万亩,城市郊区和农民住宅占去部分可耕地,洛河湾有3万亩耕地,属耐干旱的潮土和淤土,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质土壤,还有一部分丘陵地、岗地。上窑山和舜耕山脉、农村,庭园、“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和经果林,进行动物养殖,发展农村,经济。
二、水资源
区境水资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
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但年度、季节分配有很大差异。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1428.3毫米,最小的是1966年471.9毫米。每年冬春降水350毫米,夏秋550毫米。小麦全部生长期需水350-510毫米,略有缺水,夏秋季降水可以满足大豆生育期需水量。水稻和蔬菜需水量大,需要补充的水分完全依赖灌溉。
淮河、高塘湖、泉源水库、蓄水塘坝及工厂排放的无毒废水均可用于农田灌溉。高塘湖境内3.62万亩,水质清冽,无污染,水草等天然饲料资源丰富,为水产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也是市区渔业生产基地。在洛河湾取用地下水的有市纺织厂等单位。
三、生物资源
区境内的生物资源有:
野禽类:燕子、猫头鹰、喜鹊、天鹅、斑鸠、野鸭、叫天、啄木鸟、沙和尚、布谷鸟、画眉、百灵、白头翁、灰喜鹊、大雁、乌鸦、雉鸡、鹌鹑等。
家禽类:鸡、鸭、鹅、鸽等。
野兽类:野狼、野猫、兔子、刺猬、黄鼠狼、狐狸等。
家畜类:猪、奶牛、水牛、黄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猫、狗、兔等。
鱼类:鲢鱼、鲤鱼、鳊鱼、鲫鱼、青鱼、黑鱼、银鱼、黄桑、鲲鱼、季鱼、马浪、参条、鳗鱼、黄鳝、泥鳅、蟹、螺、蚌、鳖等。
水生植物类:芡实、菱角、芦苇、莲藕、菱白、蒲草、金鱼、藻、水葫芦、水浮莲、水葱、水竹叶、水花生等。
中药材类:野菊花、月季花、地丁草、蒲公英、金伏花、龙胆草、半枝莲、马鞭草、大蓟、小蓟、苍耳子、牛子、远志、杏仁、败酱草、蛇舌草、白花、黑苏子、苏子、地龙、天龙、地必虫、蔗虫、蝉衣、绿豆衣、蜣螂、白扁豆、蚕沙、木夕、牛夕、仙鹤草、夏枯草、浮萍、苡仁、枸杞子、半夏、银花、地骨皮、大青叶、瓜娄、板蓝根、瓜娄仁、麦冬、丹皮、天花粉、白芍、青芍、天南星、龟板、鳖甲、泽兰、茺蔚子、白子仁、蛇床子、竹叶、地夫子、急性子、车前子、夜合花、桑椹子、落石藤、山药、白豆衣、百合、丝瓜络、冬瓜仁、冬瓜皮、紫河车、石榴皮、小茴、柿蒂、艾叶、银杏、白茅根、刺猬皮、姜蚕、鸡内金、何首乌、苦参、苦楝子、二丑、柴胡、薄荷、莱藤子、黑芝麻、蜂蜜、地舆、党参、山枣仁、威灵仙、蝎子、蜈蚣、白头翁、丹参、藕节、山查、鱼腥草、苍耳、马齿苋、鱼腥草、车前草、菟丝子、益母草、沙生、莲子、谷精草、芡实子、野菱、三棱、拟灯心草、芦苇、浮萍草、水菖蒲、野慈茹、水葫芦、荸荠、血芡草、桑叶、早蚕、蝮蛇、蟋蟀、水虻、水蛭、红娘子、蝉蜕、田螺、蟾蜍。矿物中药有、龙骨、人中白、铜绿、灶心土、煤珀、生铁落等。
树木类:椿树、柘树、桑树、楝树、槐树、檀树、黑松、雪松、马尾松、柏树、银杏、刺槐、侧柏、棠梨、皂角、白杨、风杨、黄连树、丝棉树、重杨木、核桃树、香桃树、法梧、油桐、梧桐、香椿、女贞、梓树、栾树、川楝、垂柳、板粟、水杉、杉木、池杉、榆树、刚竹、毛竹、刺槐、樟树等。
花草类:白梅、腊梅、红梅、海棠、月季、翠兰、白玉兰、广玉兰、杜松、万枫松、罗汉松、芙莲、俞叶梅、蔷薇、龙爪菊、绒线菊、白菊花、银须菊、黄菊、紫薇、柴竹、山葡萄、代代红、五角枫、荚竹桃、南天竹、仙人掌、美人娇、牡丹、芍药、桂花、黄荆、文竹、茶花、丁香、迎春、荷花、玉赞、凤仙、芭蕉、海桐、紫荆花、半枝莲、万年青、杨兰菊、牵牛花、金银花、叶下珠、绣球花、杜鹃花、鸡冠花、水巴根、兰草、茴草、巴根草、芳青草等。 
四、矿物资源
煤炭:大通和九龙岗地下蕴藏煤炭,宣统二年(1910年)始建的大通煤矿开采区南靠舜耕山,北距淮河5公里,矿脉东西向,东西长5公里,南北3公里,属二叠纪煤系,煤质含硫、灰分低,挥发性高,1979年采竭报废。九龙岗矿区在17世纪就有土窑开采,民国19年(1930年)建矿,煤层属二叠系山西组与盒子组,均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煤系地层受舜耕山逆掩断层挤压,产生歪斜褶曲,造成地层倒转,储量3195万吨,采煤层14层,采煤厚度23.6米,肥气煤种,含油20%,发热5000-7000大卡/公斤,1982年采竭报废。
山石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的有:石灰石、垩陶土、大理石、太湖石、石英石、方解石、铁矿石、赤土、石乳、轻质陶粒、矿泉水等。
以粘土为资源的古寿州窑,始于南北朝中晚期,在隋朝到唐朝为鼎盛期,唐末衰落。主要品种:壶、盆、钵、孟、碗、罐、枕、杯、豆、纺轮、缸、玻璃筒等,色有黄、酱、黑、青、茶、紫,色均匀,制作精美、光亮如镜、被陆羽称为:“色紫、茶色黄、声如磬、明如镜”。

区划沿革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12月,夏郢乡又划归郊区区公所管辖。
1965年12月,在大通设立了街道。此期间,由于农村,面积广阔,城乡交错,政权建设处于过渡状态,全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领导机构。农村、城市、工矿等属于各自的上级领导,区划归属亦经常变动。
1969年3月,洛河、窑河、上窑、宫集4个人民公社划归大通管辖区。至此,大通区区划和归属基本定型,即所辖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上窑、窑河、洛河、宫集、淮丰5个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撤销了洛河乡、上窑乡,改设洛河镇和上窑镇。此时,大通区所辖为上窑、洛河两个镇,窑河、宫集、淮丰3个乡,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
1992年2月,将所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撤并为三镇一街道。即上窑镇和窑河乡合并组建新的上窑镇;洛河镇和宫集乡合并组建新的洛河镇;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长丰县孔店乡划归大通区管辖。至此,大通区下辖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和大通街道。[1]

行政区划 截止2016年,大通区辖3个镇、1个乡、1个街道、18个社区、51个行政村。其中上窑镇辖上窑、外窑、泉源、马岗、窑河、马庙、方楼、张郢、余巷、红光、云南岗11个行政村,和上窑1个社区。

大通街道 远望社区,站后社区,居北社区,居南社区,矿南社区
上窑镇 上窑社区,张郢村,方楼村,外窑村,云南岗村,红光村,马庙村,窑河村,余巷村,马岗村,上窑村,泉源村
洛河镇 洛河社区,洛西社区,洛电社区,农场社区,金庄社区,田东社区,朝阳社区,胡圩社区,淮建村,洛河村,刘郑村,陈郢村,刘郢村,陈庄村,王庄村,林巷村,西湖村,宫集村
九龙岗镇 红旗社区,淮舜社区,重华社区,新建社区,夏农村,夏菜村,曹店村,魏嘴村,王楼村,方岗村,九龙岗村,陈巷村
孔店乡 新街村,王祠村,东河村,古堆村,大郢村,洪圩村,柿元村,河沿村,欢灯村,松林村,孔店村,胡拐村,刘庄村,舜南村,安塘村,毛郢村,黄山村,费郢村,吴大郢村,马厂村,沈大郢村,新华村

历史沿革

区境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怀远县,区境隶属怀远县。
大通地区开发较早,上窑、洛河两地均有1400多年的历史。上窑是历史古镇,是唐代七大瓷都之一"古寿州窑"的集中地。洛河古镇,是淮河沿岸重要商埠,素有"小蚌埠"之称。
大通、九龙岗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当地人在舜耕山一带,用土方法开窑挖煤谋生。
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寿州统领徐吉忠(凤台人)来此开办官窑谋利。
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次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为"大通"之名的由来。
民国19年(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来投资,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是为官办淮南煤矿的源头。
民国27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大通,攫取大通、九龙岗煤矿。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大通矿、九龙岗矿再次被国民政府和宋子文财团接管。
1949年1月18日,大通地区获得解放。大通地区在隋、唐、宋时期属寿州管辖,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民国期间,随着淮南矿区的形成,在实际管辖中,洛河、上窑地区属怀远管辖,而大通、九龙岗地区属于矿区管辖。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后,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了乡政府隶属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同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直属淮南市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同年12月,夏郢乡又划归郊区区公所管辖。为便于城区的管理,1957年6月,在九龙岗设立了街道,1965年12月,在大通设立了街道。此期间,由于农村,面积广阔,城乡交错,政权建设处于过渡状态,全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领导机构。农村、城市、工矿等属于各自的上级领导,区划归属亦经常变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党政机构瘫痪,由"支左"部队实行军管。
1968年3月28日,大通区更名为东风区,并成立东风区革命委员会,取消原政府工作机构,设立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人民保卫部。基层也相应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1969年3月,洛河、窑河、上窑、宫集4个人民公社划归大通管辖区。至此,大通区区划和归属基本定型,即所辖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上窑、窑河、洛河、宫集、淮丰5个人民公社。
1972年7月,遵照市革命委员会通知,将"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东风区恢复为大通区。
1976年4月,取消区革命委员会下属的三部一室,恢复科、室、局,实行党政分开。
1980年8月,召开大通区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大通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大通区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根据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精神,撤销了人民公社,重新建立了乡人民政府。
1984年12月,撤销了洛河乡、上窑乡,改设洛河镇和上窑镇。此时,大通区所辖为上窑、洛河两个镇,窑河、宫集、淮丰3个乡,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
1992年2月,将所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撤并为三镇一街道。即上窑镇和窑河乡合并组建新的上窑镇;洛河镇和宫集乡合并组建新的洛河镇;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长丰县孔店乡划归大通区管辖。至此,大通区下辖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和大通街道。

经济发展

201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3%;财政收入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7.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1亿元,年均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85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24元,年均增长14.5%。

精选留言

淮南大通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